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越剧简介PPT课件

越剧简介PPT课件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 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 姚水娟,
小生为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 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
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 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 对越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 剧”。编导有于吟、韩义、蓝流、白涛、肖 章、吕仲、南薇、徐进等。
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 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 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 键。
越剧的流派-唱法
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 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 色以及 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
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 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 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书生。朴实而不呆板,聪颖而不轻佻, 潇洒而不飘浮。尹桂芳音域不宽,唱 腔多在中音区运行,很少用高音;她 的鼻音较重,演唱时按“字重腔轻以 情带声”的原则把字音吐清而别具风 味,又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 变化表达人物感情的起伏。尹派特色 是深沉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 尹派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 赵志刚、茅威涛等等。
越剧的流派-尹派
代表作有《盘妻索妻》的“洞房”,《沙漠王子》的 “算命”,《浪荡子》的“叹钟点”等。
《盘妻索妻》选段--- 《洞房》 (王君安版)
《沙漠王子》选段--- 《算命》 (赵志刚)
越剧的流派-范派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 作为[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她的唱
腔中的[弦下腔]规范,又独标一格, 成为显示流 派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范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稳健轩昂, 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 质,有阳刚之美。她的嗓音实,声宏 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 的男性美。
越剧的流派
流派分类的依据: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
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 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
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 突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 腔。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
越剧的流派-曲调
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 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 各自的基本风格 。
越剧十大名演员同台演出, 盛况空前,轰动了上海。 “越剧十姐妹”的称呼就是
从那个时候传开的。
山河恋
越剧十姐妹 1)陈艺 (浙江越剧团) 2)俞文娟(杭州越剧二团) 3)陈晓虹(杭州越剧团) 4)黄美菊(嵊州越剧团) 5)杨慧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 6)舒锦霞 (浙江越剧团) 7)王杭娟(杭州黄龙洞越剧团) 8)陈雪萍(杭州越剧团) 9)朱晓平(平阳越剧团) 10)赵海英(宁波小百花越剧团)
称〔正宫调〕。 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 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 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
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 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
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越剧的变革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变 革,称“改良文戏”。
越剧的流派-袁派
袁雪芬演过一百多出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时代、 不同性格特点的妇女形象。例如,祝英台、崔莺莺、 祥林嫂、 花木兰、梁红玉、秋瑾等等。
《红楼梦》选段 ---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找不到袁雪芬版的,这是颜佳)
《玉蜻蜓》选段--- 《认子》 (戚雅仙 毕春芳)
越剧的流派-尹派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 尹桂芳多扮演风流潇洒、文雅温柔的
越剧的流派-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
她演出的多是善良、端庄而带悲剧 色彩的妇女形象,唱腔旋律淳朴而 委婉。袁雪芬的嗓子,音色 并不特 别亮,音域也不特别宽,她以真情 实感取胜,重视以情动人,唱腔的 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视润腔、 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 如,韵味很浓。
袁派形成后,学袁派戏,唱袁派腔 的人愈来愈多,包括有成就的名演 员如戚雅仙、张云霞、 金采凤、吕 瑞英、筱月英、朱东韵等。
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 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 上改革之路。
山河恋
为了筹款创建越剧实验剧场 和越剧学校,袁雪芬、尹桂 芳、范瑞娟等十个年轻的越 剧演员,发起举行联合大义 演。演出的剧目是《山河 恋》,地点在黄金大戏院。 首场演出的时间是在1947的8 月19日。
越剧常见知识
越剧的角色行当
“二小”(小生、小旦) “三小”(小生、小旦、小丑)、 “四柱头” 六大类
越剧的角色地位
肩与牌
畚斗与百搭
越剧的流派
流派产生的条件: 越剧在四十年代进入[尺调腔]时期后,出
现了一批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的著名演员。她 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 采众长,不断丰富越剧唱腔和表演程式,创造 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 的越剧流派。
越剧的起源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 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 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 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 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 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迄今有90多年历史
越剧的发展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 1917年到达上海。 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
越剧
越剧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 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 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 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 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 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 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 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 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 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