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动作和感觉功能
人的第一运动区
特点: 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 但对头面部的支配是双侧性的。 2、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其安排呈身 体的倒影,但头面部内部的安排是正立 的。 3、运动越精细越复杂的肌肉,其代 表区也越大。
4、锥体系统(锥体系)
中央前回等
锥体束
皮质脑干束 皮质脊髓束 脑神经运动核 皮质脊髓 前束
交叉 约90%的纤维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眼外肌、咀嚼肌、表情 肌等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
锥体外系统
锥体外系统: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一切调节躯体运
动的下行传导系。主要作用是调节肌紧张,配合 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锥体外系主要包括皮质一纹状体系和皮质一 脑桥一小脑系两个系统。
弥散后与受体结合
钠离
肌肉收缩
达到阈电位水平
爆发动作电位
2、牵张反射
在人体内骨骼肌受到牵拉伸长时,刺激了肌肉感 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了被牵拉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 射。
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 (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 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能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 拉长。 牵张反射,尤其是肌紧张的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 势。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 势反射的基础。
(二)高级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调节
1、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分区 3、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节 4、锥体、锥体外系统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1、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a.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对脊髓的牵张反射有加强作用。
b.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具有抑制肌紧张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抑制区和易化区的活动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维持着正常的肌紧张。当这两个系统关系失调时,将出现肌紧张 亢进或减弱。
浅感觉:浅感觉是指皮肤与粘膜的痛、温、触、
压等感觉而言,由于它们的感受器位置较浅,因 此由这些感受器上行的感觉传导系统称为浅感觉 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传递皮肤、粘膜的痛觉、温 度觉和粗略触觉。
可分为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和头面部 浅感觉传导路。
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树突构 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在皮肤内,其轴突 形成脊神经后根。后根进入脊髓后,在脊髓灰质 后角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级元)。其纤维立即 斜越到对边,痛觉与温觉在脊髓侧索上行,触觉 和压觉在脊髓前索上行,二者共同组成脊髓丘脑 束,上行至丘脑。在丘脑外侧核的腹后部再次更 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换元后发出纤维参 与组成丘脑皮质束再上行经内囊,投射至大脑皮 层中央后回的上2/3躯干和下肢的感觉区。
意识性深部感觉
意识性深部感觉即躯干和四肢的深部感觉,传导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 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 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腱、骨膜及关节等处的 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肌梭、腱梭)。神经冲 动由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经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 、丘脑外侧核,最后投射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的中上部、旁中央小叶和中央前回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
二、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
(一)脊髓对运动的调节 1、神经肌接头的结构与兴奋传递过程
2、牵张反射 3、屈肌反射 4、脊髓与高级中枢的关系 (二)高级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调节 1、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分区 3、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节 4、锥体外系统 5、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统的关系
化的刺激。
特异投射系统 感受器 非特异投射系统 大脑皮质
特异投射系统
它是指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沿特定的传入 通道传到大脑皮质而产生特异性感觉的传导径路 。 一般认为,经典的各种特殊感觉传导道,如 皮肤浅感觉、深感觉、听觉、视觉、味觉(除嗅 觉外)的传导束和神经元序列是固定的,他们经 脊髓或脑干,上升到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 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主要终止于 皮质的第四层细胞。
非意识性深部感觉
非意识性深部感觉又称反射性深部感觉,为传入小 脑的深部感觉,由二级神经元组成。一级神经元 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至肌、腱、关节 等深部感受器,中枢突自后根入脊髓后角,神经 冲动由感觉神经末梢传入至脊髓,经上行传导束 上行至小脑,小脑接受冲动后经锥体外系反射性 地调节肌紧张力和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 平衡。
表现:横断面以下骨骼肌紧张性降低以至消 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直肠核膀胱中粪尿 潴留。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
(一)脊髓对运动的调节 1、神经肌接头的结构与兴奋传递过程
2、牵张反射 3、屈肌反射 4、脊髓与高级中枢的关系 (二)高级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调节 1、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分区 3、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节 4、锥体外系统 5、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统的关系
(三)内脏感觉的特点
由内脏感受器的传入冲动所产生的感觉称为
内脏感觉。内脏感受器感受人体内环境的变化,按
其适宜刺激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化学的、机械的、温
度的、痛觉的等类型。
内脏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一般不产生意识感觉,
但传入冲动比较强烈时也可引起意识感觉。例如,
胃发生强烈饥饿收缩时可伴有饥饿感觉,直肠、膀
胱一定程度的充盈可引起便意、尿意。
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的浅感觉是经三叉神经传入的,第一级感觉 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内,其树突构成三叉 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分布至头面部皮肤感觉;轴 突经三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后,其中传导触觉的纤 维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而传导痛、温觉的纤 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二者均为第二级神经元 ,换元后的纤维交叉至对边上行,组成三叉丘系 ,经脑干各部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级 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 质束经内囊投射至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膝跳反射
3、屈肌反射
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如针刺、热
烫等),该肢体的屈肌强烈收缩,伸肌舒张,使该
肢体出现屈曲反应,以使该肢体脱离伤害性刺 。
4、脊髓与高级中枢的关系
脊髓休克: 当脊髓被横断时,由于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控 制,在损伤以下的部位,一切反射活动立即暂时消 失,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二)非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
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
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然
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所以
,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 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对维持与改变大脑皮质的兴 奋性,保持觉醒状态时很重要的。 特异性投射系统能引起特定的意识感觉,并可 激发大脑皮质发放传出神经冲动。 通过这样两个系统的活动,使大脑皮质既能处 于清醒状态,又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
小脑半球(主要是新小脑部分)
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前叶(主要是旧小脑部分)
调节肌紧张
绒球小节叶(古小脑部分)
维持身体的平衡
二、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特异性投射系统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3、内脏感觉
感受器是指具有感觉神经末梢的结构,分布于
体表和体内的器官组织之中,能感受体内外环境变
但是,内脏传入冲动引起的意识感觉是比较模 糊的、弥散而不易精确定位的。
Thank you !
c.去大脑僵直:
动物的中脑上、下丘间横断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由于中断了大 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部位对脑干抑制区的作用,使抑制区的 活动减弱,易化区的活动相对增强,可出现伸肌紧张性亢进的现 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2、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分区
大脑皮质是大脑的表层,由灰质构成,其厚 度约为1到4mm,其下方大部分则由白质构成。 人类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总数约有 140亿。 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都是多极神经元,按其细 胞的形态分为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和梭形细胞三 大类。其中锥体细胞数量较多。
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呈分层排列。
分子层(Ⅰ)
外颗粒层(Ⅱ)
外锥体细胞层(Ⅲ)
内颗粒层(Ⅳ)
内锥体细胞层(Ⅴ) 多形或梭形细胞层(Ⅵ)。
普遍采用的是德国神经科医生科比尼安· 布 洛德曼球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
3、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节
锥体系统
大脑皮质
锥体外系统
调节骨骼肌 的运动
大脑皮质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
1、神经肌接头的结构与兴奋传递过程
a、神经肌接头的结构
1接头前膜 2接头后膜 3接头间隙
b、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过程
Please insert your own text
过程
当冲动到达 钙离子入前膜 接头前膜对钙离子通透性增加 小泡下沉并释放乙酰胆碱 接头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
每一种感觉的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 点的投射关系,故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主要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 层发出神经冲动。 丘脑的联络核在结构上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 的投射关系,所以也属于特异投射系统,但它不 引起特定感觉,主要起联络和协调的作用。
深部感觉分类
深部感觉:由来自身体内部的肌、腱、关节等处的 刺激引起的感觉。 1、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和感受物体表面性状 的辨别觉) 2、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 3、深部压觉 按传导路的行程与功能的不同,分为意识性深部感 觉和非意识性深部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