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分析
互联网:优点技术的融合,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进行传播,使信息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的双向流动,改变了传统的"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和关系、突破传统媒介容量的限制、超越时空的限制
手机:"第五媒体"。意义手机不仅打破了各种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间的界限,还拆除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机传播之间的藩篱,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媒介之王"。
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
活字(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
声像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后两个也称电波媒介)
报纸:
是以刊载新闻及新闻评论为主的公开发行的定期印刷出版物,一般以散页形式出版。
优势:1)权威性强;2)适合深度报道;3)保存性强;4)选择性强
劣势:1)不够生动,没有现场感;2)时效性较弱;3)受传输水平限制;4)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光纤通信:优点材料来源丰富、损耗少,容量大、重量轻,体积小、不受电磁干扰,不产生杂音、保密性强。意义它与电脑结合,创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奇迹。
有线电视:也叫电缆电视、闭路电视,简称CATV。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四个阶段:
我国有线电视三种类型:接收型、放像型、自制节目型。
电脑:意义电脑与大众媒介、社会通信系统的高度而完美的结合,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并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化的主流。
麦克卢汉的理论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但是过于强调技术的作用,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因而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
记忆思路:提出+内涵+理论意义+局限性
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是器官/感官功能的放大。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另一个是:“媒介环境学研究信息环境。它致力于理解传播技术如何控制信息的形式、数量、速度、分布和流动方向,致力于弄清楚这样的信息形貌或偏向又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价值观和态度。
英尼斯
简介:哈罗德·英尼斯著名的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在加拿大的学术界非常有话语权。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麦克卢汉。
英尼斯是“媒介决定论”学派的开山祖师。
他乐观的认为媒介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甚至决定了社会的形态,新媒介的出现将进一步使人类社会加速发展。但是他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过分夸大技术的作用,因此后人对他的理论褒贬不一。
理论: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媒介观的核心):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麦克卢汉认为,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可能会怎么问:看待VR/AR技术】
*注意点:也是双向的,我可以通过服饰表达,别人也可以通过我的服饰解读我。
*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有
冷热媒介:麦克卢汉提出“冷媒介/热媒介”的比喻论断,将媒介按照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和受众的参与度进行划分,冷媒介是信息清晰度低的媒介,需要受众高度参与。热媒介则提供信息明确,受众只需要较低程度参与。如电话电视是冷媒介,收音机电影是热媒介。
2、他的晦涩文风也引起很大争议。不少学者批判他的理论欠周密,缺乏客观性。
3、很多人认为,关于“冷”“热”媒介的划分,既不科学、也不实用。
尼尔波兹曼
尼尔波兹曼是媒介生态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是麦克卢汉的思想传人。所谓媒介生态学就是将媒介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作为一种生态环境予以关照与考察。
他的媒介思想主要集中在被学术界称为“媒介批评三部曲”的著作中:(1982年)《童年的消逝》(1984年)《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微信微博要关注论文,还有分析坦白说)
微博:借助web和wap等客户端,基于用户关系通过关注机制分享、传播、获取简短实时
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
微博:
特点:(1)大众传播:是一种通知系统,侧重于大众传播,是一种裂变式传播。发送信息
的频率不受限制,支持二次转发,可以大规模传播,传播范围广,具有大众媒体的特性。
主要理论
1媒介偏向论:英尼斯认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大体上可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和书面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和空间的偏向。时间偏向的媒介倾向相对稳定的政治集权,有利于宗教的传承和帝国的持久稳定;空间偏向的媒介倾向远距离管理,有利于帝国的扩张。
2泛媒介观:与媒介环境学持有的泛技术观相联系,泛媒介观也是媒介环境学的特点之一。英尼斯认为凡是能够负载信息的物质都是媒介,除了报纸、广播、电视,还包括石头、教堂、莎草纸,甚至口语、戏剧等都被看作是一种媒介,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的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产生。
对麦克卢汉的评价(优缺)
优
1、他不拘泥于研究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中的媒介,而是把媒介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视作媒介。这一点颇受好评。
2、他拓宽了人们的思路,强调指出了长期以来忽视媒介、技术本身对社会的独特影响的偏向。
缺
1、他过分地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有技术决定之嫌。
波兹曼认为技术并非是中性的,它有自身的内在倾向性,同时也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认识论“的重要观点,其次集中分析技术手段的危害性,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已经被各种电子技术所包围,波兹曼深刻的批评了电子媒介带来的恶劣影响,具体表现为人性的异化,文化的娱乐化以及整个社会的焦虑。
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创立了媒介环境学派,并一手绘制了学派的理论框架和蓝图。
媒介分析
传播媒介定义: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
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
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主要著作
《帝国与传播》
麦克卢汉
名解:加拿大传播学者,曾任多伦多大学教授,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7年),
麦克卢汉提出了许多新奇的理论。“媒介即讯息”,传播媒介本身就是内容;“媒介是人的延伸”,凡是延伸人体的东西都是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热媒介即清晰媒介,冷媒介即模糊媒介;“地球村”,电子媒介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形成“地球村”。
体。
微信:优势
(1)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
(2)多媒体传播,具有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得传受双方可以进行充分有效的自我表达,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了用户的各种需求。
(3)系统开发,免费试用,高性价比。
(4)用户粘度高。
(5)传播主体—双向性、互动性。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关系为主,这决定了微信最基本的关系是强关系,这也就决定了双方通过媒介传递与反馈信息的互动性更强。
发展趋势:1)多版化:增加版次,对不同信息加以归类,易于阅读;2)综合化:读者往往更看重综合性报纸的“全”而非“好”,一报通天下;3)专业化:专业记者采集信息,专业编辑加工信息,提高内容质量和深度。
杂志:也叫期刊,是装订成册的、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印行的出版物,发行不如报纸频繁。
主要特点:
广播:
通过无线电和导线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符号的传播媒介。用无线电波传送的是无线广播,用导线传送的是有线广播。广播包括声音传播和声像传播,通常指声音传播。
(2)弱关系:以单向关注的弱关系人际关系为主,易于人群的集结。微博单向的跟随关系
简化了社交关系,用户可以随意关注他人以接受信息,而不需要形成双向的好友确认关系。
(3)可信度低:传播对象通常是不确定的陌生人。
(4)松散的社交关系使微博具备了一对多的大规模群体交流的能力,通过一对多的发布模
式,借助转发使其影响力呈几何级增长,赢得了规模性话语权,并且进一步反作用于传统媒
媒介理论
1、技术决定论
代表学派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英尼斯、麦克卢汉、波兹曼、梅罗维茨、保罗·莱文森)
媒介环境学派
定义:媒介环境学这个术语由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创造,但他并没有公开使用。1968年,尼尔·波兹曼首次公开使用这个术语。波兹曼对媒介环境学提出两种颇具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是:“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讯息及讯息系统。具体地说,媒介环境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研究我们和媒介的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
(2)电子媒介的普及造成社会情境的变化。在《空间感的失落: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梅罗维茨集中研究了电子媒介的普及给社会情境带来的变化。这表现在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子媒介的广泛应用,正在打破一系列旧有的情境界线,致使一些不同的情境合并;另一方面,电子媒介的普及,又在使旧有情境中的一些联系、组合消失,导致情境分离。
2、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情境应被视为信息系统。这一观点是对戈夫曼的情境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戈夫曼的情境理论关注的重点是,人们行为时所处的自然情境,即具体地点。梅罗维茨认为,地点其实并非问题的关键所在,人们接触信息的机会,才是情境的要点,情境应被视为信息系统。他进一步指出,在现代社会,信息不仅在自然环境中传播,而且,也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大众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同样建构了一个“感觉区域”,使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够接触到许多信息。因此,在探讨社会情境时,应把媒介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