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1).

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1).

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1)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等许多流派,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它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集中体现着资本主义的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制和政治价值观,对西方各国的内政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20世纪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撒切尔主义”、“里根革命,”是两次不同类型的自由主义改革,标志着20世纪自由主义在基本政策层面上的两次重大转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两次转型使自由主义脱离了19世纪传统的自由放任形态,极大地影响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20世纪维护和保持了自己的发展势头和活力。

一、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第一次转型1、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14?16世纪,资产阶级刚刚形成,本身的力量十分软弱,尚不能直接提出夺取政权的要求。

他们首先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斗争,用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神学,以理性为武器批判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另一场反封建反教会斗争??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发展。

通过这场斗争,资产阶级初步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有马基雅弗里的共和政体论;马丁?路德的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加尔文改革教会的民主思想;在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些思想家提出的人民自由、人民主权等思想;法国一些思想家提出的自由状态、自然权力、人民主权、政府源于契约思想等等。

这些理论观点为近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

17至 18世纪,在欧美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反封建革命运动。

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为适应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新社会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以“自然权利”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思想为核心的学说。

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所体现的人权原则和包括的公民基本权利,构成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各项权利,诸如自由权、平等权、参政权、财产权等,均说成是一切人的、普遍的权利。

所有这些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并成为其重要内容。

任何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反映,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

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保障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目的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核心是以个人为中心来对待社会和他人的个人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征,他们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1)个人主义。

摆脱“天然的”封建束缚所需要的个性解放,使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必然要崇尚个人主义。

(2)利己主义。

以金钱为尺度衡量一切的“金钱拜物教”,对现金、财富无休止地攫取欲望必然使人们产生“冷冰冰”的利己主义。

(3)自由竞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代替了封建宗法式的自然经济,因而资产阶级必然要求用自由竞争来取代封建特权等级制。

(4)自由贸易。

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外市场推销其工业品,另一方面又要从国外得到廉价原料,因此资产阶级必然要求取消贸易限制,打破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

(5)进取精神。

激烈的竞争和对个人奋斗成功的向往,必然激发出人们的敬业、冒险和进取情神。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但西方各国却都在其宪法中宣布了人民主权原则,都确认自由、平等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都把这种意识形态粉饰成全民的民主意识,这就必然使其带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2、古典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的转变就意识形态分野而言,自由主义始终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对手。

从一般意义上讲,自由主义是维护个人自由、市场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社会的自然状态高于国家权力的政治思想。

20世纪初的自由主义属于古典自由主义。

它延续了19世纪自由放任主义的路线,是20世纪自由主义的最初形态。

垄断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和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市场的角逐,引发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的惨痛教训,特别是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人们开始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反思;当时社会主义苏联经济一枝独秀,欣欣向荣,又从另一个侧面给人们以启迪。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罗斯福新政”开始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改革,国家干预主义应运而生。

“罗斯福新政”是对自由主义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所谓“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新中产阶级精英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发动的一场重大改革,其目的是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重新确定以中产阶级为核心的美国现代化道路。

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认识到,大萧条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弊端造成的,而要克服这些弊端,政府就必须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而不能只靠市场的自行调节,从而提出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以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二是合理分配社会财富,防止扩大两极分化;三是政府承担解决社会福利的责任,不允许企业自行其是。

总之,主要是通过加强政府职能来完善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资本主义的改革之路。

为了完善资本主义制度,“新政” 突破了亚当?斯密以来自由主义的传统模式,大胆地借鉴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福利制度的优长之处,并部分地将其纳入制度框架,形成了不同于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形式,确立了美国式的“政府干预?福利国家”的改革模式。

如果说,对政府的怀疑是自由主义的根本精神,它强调人类的自然状态,因而强调市场的自由调节,那么,罗斯福的实践则在不违背自由主义根本精神的基础上,扩大了政府干预的成分,这是一次创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罗斯福新政”这一改良了的资本主义可以称之为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是美国也是西方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整个欧美世界都在学习“新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凯恩斯时代”取代了自由放任时代。

[4]同前引文;《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职官一一之八四。

[5]《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一,礼四五之一。

[6]《新安志》(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卷九《叙牧守》。

[7]吴处厚《青箱杂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二,《中吴纪闻》卷一《丁晋公》[8]《渭南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卷三?《跋龚氏金花帖子》。

[9]《吴郡志》(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卷二五,《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之二二,《中吴纪闻》卷一《先高祖》、卷二《卢通议》。

[10]《青箱杂记》卷三。

[11]《中吴纪闻》卷二《曾大父》条:“……登天圣五年第,主杭州仁和县簿。

时范文正公为帅,改容礼之曰,云云”。

今按,此处龚明之记载有误。

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因丁母忧居应天府,他出任知杭州乃皇?二年(1050)事,二事相隔23年之久。

[12]《中吴纪闻》卷二《曾大父》、《叶少卿》。

[13]《中吴纪闻》卷二《曾大父》。

[14]同前引文。

[15]《中吴纪闻》卷二《中隐堂三老》。

[16]《中吴纪闻》卷二《章岷》。

[17]《中吴纪闻》卷一《苏子美》。

[18]《中吴纪闻》卷六《四幡之助》、卷三《有脚书橱》,《吴郡志》卷二五。

[19]《中吴纪闻》卷一《富秘监》、卷四《祖姑教子登科》、卷五《草腰带听声》、卷六《顾景繁》;《张右史集》卷六?《李参军墓志》。

[20]《中吴纪闻》卷三《孙子和》。

[21]龚明之祖父名曰龚浩,叔父名曰龚况,仅据其名来看,似乎应是同辈;今且存疑。

[22]《中吴纪闻》卷五《章户部》。

[23]《吴郡志》卷二七,《中吴纪闻》卷五《魏令则侍郎》。

[24]《中吴纪闻》卷一《叶少卿》,卷六《潘悦之》。

[25]《龚明之传》。

[26]《昆山杂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卷下《期颐堂诗》序;《中吴纪闻》附汲古阁毛晋后记。

[27]《乐庵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附吴仁杰《乐庵先生语录后序》。

[28]《弘治昆山县志》(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本)。

[29]《昆山杂咏》序、跋。

[30]陆游《剑南诗稿》(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卷七?、七二。

[31]《中吴纪闻》正德本龚弘后跋。

[32]《中吴纪闻》卷四《祖姑教子登科》,《嘉靖昆山县志》(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卷一二《列女》。

[33]《夷坚志补》卷一《龚明之孝感》。

[34]邹浩《道乡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七《寿昌县太君严氏墓志铭》。

[35]叶适《水心文集》卷二五《孟达甫墓志铭》。

[36]《攻?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卷一?八《直秘阁孟君墓志铭》。

[37]孙觌《鸿庆居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宋故秦国夫人王氏墓志铭》。

[38]《水心文集》卷一三。

[39]刘一止《苕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五一《钱君墓志铭》。

[40]《苕溪集》卷五一《徐氏安人墓志铭》[41]《龚明之传》。

[4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卷三一。

[43]张方平《乐全集》(四库珍本初编)附录《张方平行状》,卷四《昆山初秋观稼回县署》。

[44]周必大《平园续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二《资政殿大学士范公成大神道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八,绍兴十年十月条。

[45]卫泾《后乐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七《先祖考太师魏国公行状》、卷一八《先伯知县先伯母孺人墓铭》。

[46]《淳?玉峰志》(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卷中《人物》,《至正昆山郡志》卷四《人物》。

[4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二,建炎四年三月丁未条。

[48]参见Robert M. Hartwell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750?1550,Table 5;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 V.42,No.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