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农业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每一项高新技术的突破,都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兴起。
每一次新品种的推广,都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腱。
当今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决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相对匮乏。
中国农业科技曾长期位居世界先进水平,历来为世界科学家称道。
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曾赞扬过中国的农业;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认为中国古代对有机肥的利用,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两个世纪以来,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过千千万万农业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农业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杂交育种、土壤培肥、生物防治、高产栽培、多熟种植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
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和贡献率的提高,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已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技体系,取得了一大批世人瞩目的可研成果,为13亿人民告别食物短缺历史、促进农业进入新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伴随着入世后我国在农产品领域的日趋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统农业发展格局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农业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日渐增多,农业科技所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二、我国农业科技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
(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为模仿式、跟踪式研究较多,甚至还存在不少低水平重复式研究,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
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主要原因为:1、农业科技研究经费不足,制约了研究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农业科技和推广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瓶颈问题,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占GDP比重仅为0.4%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主要表面在以下三方面:(1)资金投入总量不足;(2)人均资金占有量低。
我国拥有国际上最多的农业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人均科研经费过少。
(3)资金投入增长缓慢、投资主体的严重缺位也是农业科研和推广资金不足的原因之一。
研究经费是农业科技开展的基础,而我国的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没有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进来。
2、研究领域过于狭窄,固守成规,未能突破传统格局。
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一直局限于棉、粮、油、麻等大宗类农作物,其研究人员占全部农技人员的90%以上,这也使得农业科技研究难以取得全面成果。
3、研究机制亟待改善。
国内一直把科技人员的调资、晋级与参与的课题数目、级别挂钩,导致部分科研人员盲目抢报课题,为科研任务而科研,科研目标发生严重倾斜,研究动力不足、
研究目标模糊。
(二)农技推广服务不足
目前我国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等突出问题,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
专业化和社会化技术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主要原因为:1、致力服务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人员匮乏,推广经费不足,致使推广力度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全国参与农技推广的人员占农民总数与发达国家相比均相差较大,人均推广经费更是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2、推广设备陈旧,推广渠道狭窄,推广手段单一。
目前,广播、报纸、杂志、黑板报、学习班等仍是不少地区推广农技的主要渠道和手段,没有创新和发展新的推广方式,难以吸引学习兴趣,而且存在传播时间滞后于农业生产的现在,没有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方便性和新颖性。
(三)农业人才总量不足
由于农村与城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造成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
农业生产只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而文化水平较高、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农村空巢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
形成这种形势的主要原因:1、由于进城务工与农村种地在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差距,使具有强烈改善生活条件的青壮年农民大多选择进城务工,而不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2、城市中的各项资源很丰富,走出去意味着农民有了更多的机会。
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回去种地已不现实。
此消彼长,年轻人往城市集中,农村种地的农民越来越老龄,有些地方甚至抛荒严重,人们已经习惯做不种地的农民。
3、在机械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劳动强度已大幅度降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不再适应农业生产活动的高强度劳动,纷纷选择了劳动强度较轻的工作。
三、对策分析
(一)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1、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和鼓励非政府部门加大投资,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政府应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
(1)农业技术进行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政府要作为农业科技进步资金的主要提供者。
(2)借鉴国际上农业科技进步的投资经验,我国应扩大非政府部门的投资比重,要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对于那些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率高的农业科技投资领域,政府逐步退出。
(3)要积极利用外资和增加对农业科技的贷款。
2、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扩大农业科技研究领域。
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3、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将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二)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将科研成果尽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要大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推动农业生产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其公益性定位和资金来源。
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使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
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出台奖励政策,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
要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
(三)振兴发展农业教育,要培养一批高、中、低搭配的农业科技人才,使科研、推广、生产各环节均能充分落到实处
1、要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2、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3、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收入水平,并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向农村就业转移,才能使农业科技充分服务于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