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苹果高光效树形集成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申报书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申报人:牛自勉申报日期:2014年3月17日二〇一四年晋南苹果高光效树形集成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申报书一、项目简介苹果是我省的特色农业产业,现有栽培面积550万亩。
目前,我省苹果15-20年生的盛果期苹果树占现有果园面积的80%以上,普遍存在树冠郁闭和果园郁闭问题,导致果个变小,品质下滑,也影响了果园正常的经济寿命,急需进行苹果高光效树形技术改造。
项目实施针对晋南地区苹果郁闭问题,以山西省农科院“苹果高光效树形标准化改造技术”和“高光效果园动态间伐改造”阶段成果为核心技术,通过“提干落头、简化树形、调整光照”系列整形修剪改造,将现有苹果树“多层次圆头郁闭叶幕”改造成“单层次通风透光水平叶幕”,形成叶幕疏散、透光合理、品质优良的高光效树形模式,建立标准化苹果高光效果园。
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期间,还将同步实施标准化人工授粉、果实套袋、果园生草和平衡施肥技术,综合提高果实品质,延长果园经济寿命。
项目实施在我省晋南苹果生产重点县——临猗县、万荣县、平陆县和吉县进行,采用农科院与地方业务部门、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修剪专业队、技术二传手“六位一体”的合作模式运作。
项目实施期间,一方面在4个县分别建立100亩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示范果园,建成“技术一流、品质一流、效益一流”的技术展示平台和观摩平台;另一方面,在“六位一体”管理模式下进行技术观摩和培训,辐射带动周边果农,建成10万亩苹果高光效树形推广基地,引导我省大面积的成龄果园树形改造。
二、实施背景我省地处我国黄土高原果区的东南端,是国家农业部规划的苹果适宜栽培区,也是国内公认的三大优质苹果基地之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11年底,我省的苹果面积发展到550万亩,占全国苹果栽培总面积的16.3%,浓缩果汁生产量也占全国苹果浓缩果汁出口量的33%,是名副其实的苹果生产大省。
在我省中南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晚熟红富士苹果为重点、局部早熟品种为特色的苹果生产基地,带动了局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
在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关于我省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明确提出山西省未来经济发展将由“黑色经济”(煤炭)向“绿色经济”(粮、果)转变,并具体提出未来5-10年山西省苹果栽培面积翻一番,达到1000万亩的发展目标。
因此,我省苹果产业发展中,一方面需要研究示范新植果园早果丰产技术,另一方面更需要示范推广现有果园高光效树形改造技术,通过成龄苹果园的树形改造,改善光照、稳定产量、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使果园经济寿命由20-25年增加到50年,实现“减枝不减产,减树不减收,优质增效益,结果五十年”的技术经济目标。
因此,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项目在我省未来苹果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统计资料表明,我省2011年苹果总产值为131亿元,约占我省农业总产值的17%,而种植面积仅为我省耕地的8%。
随着目前大量幼树果园的陆续结果,预计2015年以后全省苹果总产值可到280亿元左右,成为不少农业县区(矿产资源贫乏的县区)的经济支柱产业。
目前在我省运城市、临汾市和晋中市的20多个农业县区,由于地方政府重视果树生产,广大果农热爱苹果生产,因此苹果产业事实上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在我省临猗县、万荣县、平陆县、芮城县、吉县等地,农民人均苹果收入占到了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50%以上,成为地方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同时也为数百万果农提供本土创业、发展生产的机会,减轻外出打工的社会压力。
随着树龄的增加,我省中南部大面积的苹果树陆续进入盛果期。
同时随着树冠的增大,晋南不少果园相继出现了光照恶化、树冠郁闭、品质下降等问题,影响了苹果产业的顺利发展。
根据课题组在运城市生产果园进行的调查,现有十几年以上的盛果期苹果园,树冠光合有效辐射只能达到正常需求的50%左右,因此光照下降、树冠郁闭成了当地果农普遍关注的技术难题。
为了针对性地解决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山西省农科院多年来致力于苹果新树形的试验研究与技术改造。
1999—2009年期间,山西省农科院以运城市、临汾市生产果园为试验基地,先后完成了苹果优质栽培树形改造技术、苹果高光效开心树形改造技术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解决长期困扰我省苹果生产的树冠郁闭问题。
同时有关项目组还深入生产第一线,在项目区农户果园进行了苹果高光效树形的局域化示范,达到了“改善光照、稳定产量、提高品质、提高效益”的综合效果,被广大果农称作“我国苹果生产的二次革命”。
为了加快苹果树形改造技术的推广应用,把我院技术成果尽快送到农民手中,2009年“晋南苹果高光效树形10万亩示范”正式“列入了“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之中,通过3年的试验示范中,启动了100亩中心示范园建设,并带动辐射了10万亩以上郁闭果园高光效树形改造,为我省高光效树形示范推广奠定了基础。
由于苹果生产周期长,新树形的改造与培养的周期通常需要5—10年时间,一方面需要进行以提干落头为核心的树形改造,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树形,调节全园密度,建立能够长期稳定结果的树形模式。
为了保持示范行动项目的技术连续性,继续扩大社会影响,本项目需要在2009年启动的示范果园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全园树形结构,建造合理的单株高光效数树形与合理的果园动态密度,实现苹果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动我省地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
三、示范带动作用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苹果高光效树形整形修剪及果园间伐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能够稳定增加果园产量,同时通过提高果实质量能够增加果园的经济效益,解决目前我省中南部大面积成龄郁闭果园存在的问题,技术示范的带动作用明显。
通过本项目实施,将在我省中南部主要苹果产区建立10万亩高光效树形示范推广基地,直接带动1.2万个农户,辐射带动10万个以上农户,促进我省一县一业项的顺利开展。
1、经济效益分析树形改造示范项目实施后,由于果品单位售价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在果园投资增加15%的情况下,盈利率有望提高20%以上,从而提高了项目区的经济效益。
同时,由于批量化优质果品的形成,还可弥补国内优质果品的市场空缺,减少国家外汇支出。
通过运城市2012年示范果园的生产取样调查,未实施苹果树形改造的果园平均亩产为2310公斤,优质果率为61.8%,果实平均售价4.10元/公斤,亩产值平均5853元。
实施了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的示范果园,平均亩产3072.6公斤,果实售价4.7—5.5元/公斤,平均亩产值为15000元,每亩果园的产值增加4000元。
2、社会经济效益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示范基地位于我省临猗县、万荣县、平陆县及吉县,示范推广面积10万亩。
2013年示范推广期间,将形成年产1.7亿公斤优质果品的生产能力(产量为2.4亿公斤;优质果率75%),就近可覆盖京津沪15%~20%左右的高端市场,向外也可开拓港、澳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形成新的出口能力。
据测算,2013年项目区优质果品预期价格为5.0元/公斤,1.7亿公斤优质果品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
与项目实施前相比,每亩果园收入将增加1500元左右,果园纯利润增加15%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根据近年来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结果,该成果实施见效快,技术效果稳定,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目前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盛果期郁闭果园面积约1000万亩,我省类似的果园面积也在350万亩左右。
现有大面积郁闭果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树形改造,不仅直接影响果实品质和果园经济效益,也将大幅度缩短果园的经济寿命。
按照本项目的测算标准,每改造1万亩郁闭果园,果园收入可增加1500万元左右。
如果在我省同类地区实施改造100万亩,每年的社会效益有望增加15亿元。
因此,本项目社会效益潜力大,效益显著。
3、社会生态效益苹果高光效树形项目的实施,主要技术途径就是“就地改型、改善光照、延长寿命”。
通过树形改造,果园经济寿命将由平均20年左右延长到50-60年,避免了由于旧果园老树挖除以及幼树定植初期果园植被破坏带来的地面水土流失,也有效地维护了果园生态群落,有利于减少果园农药的使用,具有长远的社会生态效益。
四、核心技术与实施内容项目实施的核心技术包括两个方面:①苹果高光效树形整形修剪技术:通过“高提干、再落头、减主枝、增果枝”的技术路径,进行苹果高光效树形第二期整形修剪技术改造,“降低枝量,提高质量”;②苹果高光效果园动态间伐技术:通过“培养永久株、控制临时株;先密后稀、动态间伐”技术的实施,减少果园郁闭,延长经济结果寿命。
同时,为了综合提高果实品质,在实施核心技术的同时,还配套实施苹果标准化授粉、标准化套袋、果园生草及土壤平衡施肥四项技术,达到稳定产量,提高商品果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核心技术1、苹果高光效树形第二期整形修剪改造技术在以往提干、落头整形修剪初步改造的基础上,重点实施“高提干、再落头、减主枝、培养长轴结果枝”高光效树形改造技术,建立标准化盛果期高光效树形。
(1)技术内容①疏枝提干。
10年左右的果园,冬剪时从树干基部向上依次疏除2-4个低位骨干枝,用2-3年时间将树干提高到1.5米以上。
15-20年生的果园,重点进行二次提干,通过疏除1-2个主枝,提干到1.8-2.0米。
提干修剪期间,一年内的疏枝量不超过3个,全树一次性疏枝量不超过30%,以免引起树上冒条。
②落头开心。
在提干的同时,在各县示范果园通过落头修剪将树高由4-5米降低到3.5米左右。
10年左右的红富士苹果树树势较强,修剪时采用轻落头技术,第一次落头到二年生枝段上。
15-20年生的成龄苹果树树势稳定,当年落头到上部第一个永久性主枝上。
③永久性主枝的培养。
提干、落头修剪之后,每株树由原有的10—12个骨干枝减少到5-7个过渡性主枝。
核心示范园首先将过渡性主枝划分为永久性主枝与临时性主枝,区分修剪。
永久性主枝着生位置在树干1.5-3米之间,枝间距离35-50厘米,腰角60-80度,全树数量3—4为宜。
永久性主枝确定之后,其它过渡性主枝都将作为临时性主枝,并在其后1-3年内逐步疏除。
永久性主枝基本结构采用扇形结构向外延伸,在每一主枝上选留5-7个侧生枝,并在侧生枝上继续选留长轴结果枝。
④长轴结果枝的选留与培养。
为了持续高产稳产,在万荣、平陆等地核心示范园永久性主枝及侧生枝上,通过连年疏枝修剪,集中营养、开拓空间,促进现有结果枝的纵向延伸。
同时在永久性主枝及侧生枝上,每隔20厘米选留一个长轴结果枝,并采用“一年成枝,二年成花、三年结果、四年下垂”的技术路线,培养长度1.5米以上的长轴结果枝。
(2)技术指标通过以上技术实施,2014年项目区高光效树形整形修剪达到以下技术指标:①通过高提高,干高平均值由1.48米增加到1.85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