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照耀下的两朵诗坛“奇葩”—陶渊明与史蒂文斯道家美学照耀下的两朵诗坛“奇葩”—陶渊明与史蒂文斯摘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影响了中西方的著名“自然派”诗人陶渊明与史蒂文斯,使他们在诗坛留下辉煌的一页。

本文主要分析道家美学思想对他们的代表性的诗作的影响,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西方的影响,特别是道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应用。

关键词:道家美学思想,自然派,陶渊明,史蒂文斯,田园诗道家美学照耀下的两朵诗坛“奇葩”—陶渊明与史蒂文斯一道家美学思想概述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自然的完美和人类局限而来,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证中而出现的感受。

道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精髓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

道家美学的核心观念就是“天人合一”,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得更为清晰。

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与的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

”可见,与道—人和德—人关系一样,与“天”保持一致的人,天也乐意得到他或包容他。

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所以,总体来说自然、简洁、朴素、清净高远是道家美学的思想特征。

二陶渊明与史蒂文斯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作风格得到了如,孟浩然,李白,苏轼等的高度评价。

他的《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桃花源记》、《归园田居》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代表作。

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市。

史蒂文斯与其他现代派诗人一样,生活在“上帝已经死亡、人们信念丧失”的时代。

他的第一本诗集《簧风琴》,在1923 年出版,流露出英国浪漫主义和法国符号学派对他的影响,显示了他对审美哲学的倾向,还有一种完全原始的风格和感觉:异乎寻常、想入非非,浸透着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光亮。

与其他现代诗人相比,史蒂文斯更为关注想像的转换能力。

他在上下班的途中,或在晚上构思他的诗歌,史蒂文斯继续过着在办公室里写字台上的日子,生活平静安详。

他的作品主要有《秩序观念》 (1935),《拿蓝色吉它的人》 (1937),《超小说笔记》(1942),论诗歌文论集《必要的天使》等。

他曾被诗评家誉为“中国式”诗人。

弗莱契 (John Gould Fletcher)曾在回忆录中这样提到:“就我记忆所及 ,蒙罗“发现”并且非常欣赏的唯一“高度现代派”诗人是华莱士·史蒂文斯。

这可能是因为史蒂文斯那种独特的克制陈述式浪漫主义投蒙罗所好 ,因为史蒂文斯这种诗风与她所钦慕的中国式艺术相近”。

由此可见 ,史蒂文斯在其诗歌创作中明显地吸收了中国文化模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道家的美学思想,在他的创作中有明显的体现。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世界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两人都醉心于自然并把大自然作为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三道家美学思想对陶渊明和史蒂文斯的影响陶渊明无论是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琐事,还是关乎经世济时大事,皆一任自然,泰然处之。

文如其人,创作上善于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客观事物,特别是田园风光。

表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先来看陶渊明的代表作《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即使身处闹市一样可以求得心灵的一方“静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客观景物衬托诗人的闲适心情。

正是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境界,才会悠然自得,超凡脱俗。

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

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与人生的真谛。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诗人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这首诗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赋予人类的意义,同时在思索过程中无意识地领略到“真意”。

史蒂文斯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深受中国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赵毅衡先生曾经认为在诗歌作品中真正应和道家思想的是三位美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 ,即罗宾森·杰弗斯(Robinson Jeffers, 1887 - 1962年 )、卡尔·桑德堡 (Carl Sandburg, 1878 - 1967年 )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William CarlosWilliams, 1883 - 1963年 ) (315 - 316)。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尽管史蒂文斯不像威廉斯那样与中国文化有过直接的对话 ,但在某种意义上说 ,史蒂文斯的诗歌作品在应和道家思想方面与三位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史蒂文斯大部分诗作蕴涵了道家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 ,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中国道家美学的精髓。

名诗“六幅意义深远的风景画”(“Six SignificantLandscapes”)的第一节里 ,诗人写道:在中国,一位老人坐在松树的阴影里他看到蓝色的和白色的飞燕草,再树影旁边,被风吹动。

他的胡须也在风中飘动。

松树叶在风中摆动。

河水也是这样漫过水草。

这里描写了一位中国老人在观看飞燕草被风吹动的同时 ,看到周围其他一切景物如松树、河水也像他自己的胡须一样在风中飘动。

诗中的中国老人、松树、飞燕草、风、河水以及胡须等构成了一幅有着深远意义的风景画 ,同时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世界。

另一首“我叔叔的单镜片”(LeMonocle deMon Oncle)又出现了这一位“中国老人”的形象:“难道是无所事事 ,那些中国老人 /不是坐在山池边整理衣衫 , /就是在扬子江山仔细端详自己的胡须 ?”这位反复出现的中国老人整合了他周围的环境 ,与他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 ,真正做到了“我是我周围的一切”(CP 70) ,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另一首小诗“生命是行动”(“Life IsMotion”)也是诗人表达“天人合一”思想的好例子。

这首诗只有一个诗节 ,共 9行 ,似乎是作者一气呵成的。

在奥克拉荷玛 ,波尼和乔希 ,身着舞裙围着枯死的树桩 ,翩翩起舞。

他们一起叫喊 ,“Ohoo”共同庆祝 ,灵与肉的结合。

两位舞者与树桩共舞 ,他们一起叫喊 ,没法抑制他们心中的兴奋 ,因为他们已一起共命运、共存亡。

人与枯死的树桩是平等的 ,他们各得其所 ,相互无碍 ,各自处于自由兴发的原真状态。

他们只有自生自发、彼此融合 ,才能构筑美好和谐的世界。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他“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诠释了自然界生命意义的真谛。

诗人的力作“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ThirteenWaysofLooking at aBlackbird”)更为大胆、直接地表现了诗人在创作时所融入的深邃的道家美学思想。

在诗的第 4节 ,诗人写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是一。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及一只黑鸟 /是一”(CP 75)。

这恐怕是史蒂文斯对“天人合一”思想最直白的表达了。

四总结除了上述的两位诗人,还有其他诗人依然受到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使他们的诗作归向自然、崇拜山水、追求自由、超越尘世、超脱自我,表现了一种纵横肆意、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

从而可见,像道家美学思想类似的中国文化,它们不受地域、时间的约束,从中国传播到西方各国,并对他们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留给后世一些永垂不朽的佳作。

参考文献1.郭文正:南山中的一朵浮云—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中的自然,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2.黄晓燕:论中国文化对史蒂文斯诗歌创作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2007(3).3.王柯平: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中国古典美学札记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报,1996.4. 谢莉洁:中国道家美学对史蒂文斯诗歌的影响,文学自由谈,2010.105. 叶维廉:《道家美学和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 张文秀:论陶渊明诗歌的美学思想,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