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文化研究
观的重新判断。亨廷顿曾对20世纪90年代
的加纳和韩国做过一个比较研究,他指出: “当时加纳与韩国的经济状况非常相似,国民 所得差不多,几乎都是以原料出口为主,只是 韩国有一些制造业产品。这两个国家也都接 受相同程度的经济援助。30年后,韩国成为
增的趋势感到沮丧,这种趋势就是:为了解读
没有真正政治根基的文化文本,把文化研究 变成一种空洞的方法论。这正是后结构主义 在美国文学院系被变成解构主义的命运。确 实,我一贯回避文化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得 归因于这种美国化了的后结构主义,我对这 种文化研究方法感到失望。”12 J2他在该书中 还进一步提出:“文化研究的中心见解之一 就是没有单一的文化研究形式。在某种意义
特别是拉康理论,加上一些后现代主义媒体理
论家们对此做了许多深刻的探索。这些探索
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一点:20世纪历史精神 对原有内涵的批判,对原有限度的突破,都同 文化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的自觉直接相关。当 今,就全球范围而言,尽管人类的精神力、物 质生产力和探索研发能力都在前所未有的程
论的影响,他们的理论路径虽和法兰克福学派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0)05-0083-09
1993年夏,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 交》杂志(夏季号)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 突?》一文,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 论。随后,他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于 1996年结集成为一部专著,书名为《文明的 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的文明冲 突论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美国一些著 名的政治家赞赏他的理论,说它是20世纪 40年代以来最富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不 过,在世界学术界,文明冲突论受到普遍的批 判。文明之间真的会自动冲突吗?这就涉及
重要的,生产与消费是他们理解文化的两个 主要环节。他们把文化生产看作是生产方式 之一,这个理论路径决定了他们把文化从上
层建筑重新拉回到基础中来,与社会经济生
产和社会结构相联系。另外,他们注重消费 问题,因为当时英国的中产阶级、下层阶级都
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这套理论从欧洲大陆
设想的。但作为文化存在的人并不是在任何
冲突,真正的人类文明一定具有普适价值。
20世纪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一方 面,人类的精神力、物质生产力和探索研发能 力都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另一
派”。当时在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
究中心”,一些学者开始用“新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对以往法兰克福学派不甚关心的通俗文 化和媒体展开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在英国知识 分子与工人阶级之间有一条鸿沟,作为有着马 克思主义背景的左派学者,应该为工人阶级做
工业大国,是全世界第14大经济体,拥有跨国
性企业,是汽车、电子设备与其他制造业产品 的主要出口国,国民平均所得接近希腊。更重 要的是,民主制度日益巩固。加纳却还是一 样,现在的国民所得只是韩国的十五分之一。 这种悬殊的差异应该如何解释呢?这当然有
上,没有程序化的文化研究,没有固定的方法
论和明确的批评话题。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 的区别日渐削减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化 无处不在。因此,文化研究拒绝对其关注的 文化产品经典化,从科学到科幻,没有经典, 只有异质文化型态。这股强大的力量能够帮 助扭转把文化研究变成一门独立于其他学科 的学科趋势。”12 J2去经典、去学科、去单一的
的仅仅是研究而不是真正进入工人阶级的生
活。无论是早期的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niams),还是后来的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都是英国学院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后来
的历史精神在20世纪科技发展的时代所展
示的极限或局限性。20世纪的思想家和理
又都受到法国理论,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到对文化或文明的理解。
不同的理解,但基本的共识是:从时间上来 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
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从空间
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 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 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
群的文化。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 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文明较
方面,人类又遇到了与人类生存自我相关的、
深层的生存困境。历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
经在人类历史中确定了一个“轴心时期”,并
断言,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一直没有超越轴 心时期所奠定的人类精神根基和框架。如果 雅斯贝尔斯的设想成立,那么现在的问题就 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和准确界定“轴心期”
些事。但他们是学院派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做
纪人类精神状况和历史的深层内涵的核心问
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研究的意义 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在英语世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理论” 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的“伯明翰学
(规范、价值观念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
非累积和凝聚的。简单地说,各国、各民族乃 至于各族群的文化会有差异,文明却不会有
格(Ben Agger)对文化问题的研究,既延续了 欧美新左派的理论路径,又在研究对象和研 究视阈上有所创新,值得关注。 与20乃至30多年前的文化研究迥然不 同的是,当今欧美学者的文化研究已经超越 了经院哲学式的研究方法。他们不再把文化 研究仅仅看作是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形式,
更脱离了无休止的概念界定的窠臼。本・阿 格在《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中明白无
一85—
万方数据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钽
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逐渐走下精英主义的 神坛。在方法论上经历了从法兰克福学派的 “文化工业”理论到英美大众文化理论,特别 是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理论再到大众文 化研究中国化的嬗变之路。时至21世纪,大 众文化研究又自觉与当代西方其他文艺理论 相结合,为这门交叉学科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 力。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许多学 者在接受了西方各种文化理论20年后,也越 来越强调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并由此展
误地提出:前主要在
中西关系的框架内讨论历史的变革已经大不 相同。这些学术取向直接引起了人们对价值
常带来这种趋势,但它也存在去除这种危险
的潜在因素。尽管我自认为是一个文化研究 者,为广泛的文化研究和关涉政治的文化研 究做出了一些成就,但我还是为一种与日俱
2010年9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Sep.2010 V01.17 No.5
第17卷第5期
何为文化研究
张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喜
华
英语教学部,北京100024)
摘要:当今欧美学者的文化研究已经超越了经院哲学式的研究方法。他们不再把文化 研究仅仅看作是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形式,更脱离了无休止的概念界定的窠臼。本・阿格更 是提出了去经典、去学科,反对把文化研究变成一种空洞的方法论,提出没有单一的文化研究 形式,提出学院化的研究方式使文化研究致命地偏离了政治参与,这些欧美新左派的文化理 论观点对我们准确把握什么是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文化研究;去中心;去经典
作者简介:张喜华(1969.),女,湖南益阳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学部教授,从事跨文化理论 研究。
一83—
万方数据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正
明的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直到现在仍存
在。而且,一项发明一旦公诸于世,便会迅速 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作为精神层面的文化
的眼界的回归,这是历史精神的了不起的飞 跃。如此,文化的自觉就成了我们理解20世
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点都是在理论上推翻资本 主义制度,而在现实的层面并没有投身到变革 社会的斗争中去。 在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文化是至关
度上得到了发展,但人类社会仍然可以分为 富有的少数和贫穷的多数;仍然有着享受自 由和遭受压迫的分野;仍然有着各种冲突与 对立,而这一切又都与文化有关。从某种意
义上说,人就是文化的存在,无论是脱离人的 文化或没有文化规定性的人的存在都是不可
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 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反艺术、批量化等特 征进行了分析,呼吁警惕其给中国文化格局 造成的冲击和“不良”影响。黄力之在《“文 化工业”的乌托邦忧思录》一文中对大众文 化概念的再思考开启了此阶段研究的先河。 随后陶东风在《欲望与沉沦:当代大众文化 批判》以及《市场经济了,文艺怎么办》、《大 众文化的时代与想像力的衰落》、《试论当代 的“文化工业”》等文中使用法兰克福学派的 大众文化理论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批 判。1994年张汝伦在《复旦学报》第3期发 表《论大众文化》一文,讨论了大众文化的概 念,认为它不等同于独一无二的艺术,它是统 治机器从上面灌输下来,它“其实是一种文 化工业,商业原则取代艺术原则,市场要求代 替了精神要求,使得大众文化注定是平庸和 雷同的”。大众文化应正确地解释为操纵大 众的文化,再次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强烈批判。 也正是在此时,中国学界显然已经不再 单纯依仗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 论,英国当代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逐渐影响 到了中国学者,其对大众文化所持的肯定态 度,使学界的主流论调渐次转向。金元浦的 《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和潘知常的《文化 工业:美学面临着新的挑战》等文章(1994年 《文艺评论》第4期)不约而同涉及了中国的
文化工业理论的反思,两人指出,大众文化在
中国的出现和繁荣有其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和 时间可能性。第一次对大众文化的兴起予以 有保留的肯定。1994年《东方》杂志第5期 发表了李泽厚与王德胜的对话,呼吁当前知 识分子要与大众文化相联系,主张正视大众
文化在当前的积极性、正面性功能。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至今不过20年的时 间,却有百花齐放之势,渐成显学。这20年
时候都意识到存在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规定性 的,因为,当人类自觉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自
迅速扩散到北美,首先是在美国大学里的媒 体理论界、大众传播系等得到深入研究和运 用。并且迅速与美国学界的左翼结合起来, 美国学界的左翼与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