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悬浮聚合
学时
8学时
目的
1.了解悬浮聚合的反应原理及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了解悬浮聚合的工艺特点,掌握悬浮聚合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
在引发剂或热的引发下,可通过自由基型连锁反应生成聚合物。
因此,在储存过程中,常需加入阻聚剂以防止自聚。
苯乙烯的自由基不太活泼,因此,聚合过程中副反应较少,不易发生链转移反应,支链较少。
此外,苯乙烯单体是其聚合物的良溶剂,因此,在聚合过程中凝胶化现象不十分显著。
在本体聚合或悬浮聚合中,仅当转化率达50%-70%时,略有自动加速现象发生。
所以,一般来说,苯乙烯的聚合速度比较缓慢。
苯乙烯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将其倒入水中,体系将分成两层.进行搅拌时,在剪切力作用下,单体层分散成液滴.单体和水两种液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界面张力,界面张力力图使液滴保持球形。
界面张力越大,保持成球形的能力就越大,形成的液滴也越大。
搅拌剪切力和界面张力对液滴成球能力的作用影响方向相反,构成动态平衡,使液滴达到一定的大小和分布。
这种由剪切力和界面张力形成的液滴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
当搅拌停止后,液滴将凝聚变大,最后仍与水分层。
另外,当聚合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单体液滴中溶有的聚合物使得液滴表面发粘。
这时候,如果两个液滴碰撞,往往容易粘结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搅拌反而促进粘结。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必须在聚合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分散剂。
加有分散剂的悬浮聚合体系在一定的聚合程度时(如转化率为20%-70%),如果停止搅拌,仍有粘结成块的危险。
因此,在悬浮聚合过程中,搅拌和分散剂是两个不可缺少的工艺条件。
用于悬浮聚合的分散剂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如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盐、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
素、明胶、淀粉等。
其作用机理是高分子物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使液滴接触时不会粘结。
同时,加了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后,介质粘度增加,也有碍于液滴的粘连。
另外,有些水溶性高分子还有降低界面张力的作用,有利于液滴变小。
另一类分散剂是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如碳酸镁、碳酸钙、碳酸钡、硫酸钙、磷酸钙、滑石粉、高岭土等。
其作用机理是细微的粉末吸附在液滴表面上,起着机械隔离的作用。
分散剂种类的选择和用量的确定需随聚合要求而定,目前最常用的高分子分散剂有聚乙烯醇和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无机分散剂有碳酸镁等。
分散剂的用量一般为单体量的0.1%左右。
仪器与药品
名称规格数量
标准磨口三颈瓶500ml/24mm
1
×3
球形冷凝器300mm 1
温度计100℃ 1
分液漏斗125ml 1
烧杯100 2
恒温水浴槽 1
电动搅拌器 1
苯乙烯45g,聚合级;氢氧化钠溶液100ml,10%;聚乙烯醇0.06g;工业级;过氧化二苯甲酰0.5g,化学纯。
实验步骤
1.将苯乙烯45g置于分液漏斗中,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20ml,剧烈摇荡。
然后静止片刻,待液体分层后,弃去下层红色洗液。
重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洗涤数次,直至洗液不再显红色为止。
再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
2.在烧杯中加入洗涤过的苯乙烯40g和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0.5g,手工搅拌至溶解。
3.在另一烧杯中加入聚乙烯醇0.06g,去离子水200ml,手工搅拌至溶解。
若溶解太慢,可加热至沸腾,促使其溶解。
4.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回流冷凝器的500ml三颈瓶中,加入200ml聚乙烯醇溶液。
开动搅拌,同时升温。
待温度上升至80℃时,加入已溶有引发剂的苯乙烯单体。
仔细调节搅拌速度,使单体分散成适当大小的液滴。
5.液滴大小调节好后,升温至90℃,保温3h。
取出几颗状物,观察其冷却后是否呈坚硬状。
若冷却后坚硬,将温度提高至95℃,保温1h,反应结束。
6.将反应物倒入烧杯中,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后过滤。
珠状聚合物置于表面皿中,在50℃鼓风烘箱中干燥至恒重,计算产率。
注意事项
1.开始时,搅拌速度不宜太快,避免颗粒分散得太细。
2.保温反应至2h左右时,由于此时颗粒表面粘度较大,极易发生粘结。
故此时必须十分仔细调节搅拌速度,千万不能使搅拌停止。
否则
颗粒将粘结成块。
3.聚合物的干燥温度不可超过60℃,否则颗粒表面将熔融而粘结。
思考题
1.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并搅拌,液体的什么性质促使其形成球形颗粒?
2.悬浮聚合所用的分散剂有哪两大类?各自的作用机理如何?
3.根据实验体会,指出在悬浮聚合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