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圣才出品】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圣才出品】

第二讲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研究在中国
中国人对于政治问题的讨论,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历史悠远。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1.夏、商和西周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
记载这一时期的《尚书》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在商朝,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有所体现,到西周时期,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学说有:
(1)儒家政治学说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王道)(2)法家政治学说
法家则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霸道)
(3)道家政治学说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
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以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秦汉到晚清
自秦汉到晚清,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中国皇权政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1)鸦片战争前
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

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

(2)鸦片战争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出现巨大分化,出现了“守旧派”、“维新派”和“民主派”。

①“守旧派”
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

他们被视为“守旧派”。

②“维新派”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寻求强国富兵之道,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突出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迻译名著
甚至改革实践,介绍和倡导西方现代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计中国的政治蓝图。

他们被视为“维新派”。

③“民主派”
在“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主义者,通过革命推翻清朝家族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践“三民主义”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实施了“五权宪法”和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方案。

他们被视为“民主派”。

(3)十月革命后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人在上海、广州等地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视为“革命派”。

(4)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人民民主政权在中国大陆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一直是中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导内容。

在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的“治国之道”为核心,以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为线索,形成了一套将政治研究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修己治人,内圣外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长达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并未能演化出一种新型的民主科学思想和现代政治价值观念。

只有与西方思想融合,吸收西方思想成果,才使中国传统的思想得以更新。

二、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讨论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社会。

按照一般的历史发展线索,人们将西方政治研究分为不同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现代时期——当代时期。

1.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政治学”
(1)时间:公元前500~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00~公元476年。

“古典政治学”时代被分为两个阶段: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

(2)研究主题: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论,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国家的观念和理论。

(3)理论内容:政治思想与伦理学相结合;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早期西方文化把人类的善、幸福和正义作为社会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政治生活的首要目标。

(4)理论贡献:
①柏拉图创立了“理念论”,阐述了“理想国”和“哲学王”统治的理论,为以后理性主义、绝对主义和专制主义倾向的政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界限,认为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而政治学研究人群的善。

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科学,它以研究最高的善为目的,是一门专门研究组织和安排人类群体生活的学问。

政治的最高形式是国家,国家是最高的社会团体和组织,所以他着重探讨了希腊城邦和各种政体形式。

他还研究了政治变迁的原因等,为政治研究沿着现实主义、历史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5)古罗马时代被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700年以前;公元前510~公元前27年的共和制时代;公元前27~公元476年的帝国时代。

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法律的研究和思考当中,阐述了世界国家理论。

这种理论作为罗马帝国的政治理念,造成了空
前绝后的大一统帝国。

2.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学”
(1)时间:公元476年~14世纪。

(2)研究主题:关于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

(3)理论内容:为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组织、政治秩序和各种政治现象寻找一种终极性的解释,为政治的合法性提供说明。

中世纪人们对政治问题的神学性解释形成了神学政治学。

(4)理论贡献:以圣·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为代表的思想家为天主教辩护,主张神权至上,君权神授,进一步阐述了世界国家的观念,其所阐述的神学政治观念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

另外,中世纪也存在着教派的斗争(为争夺正统)与教权和君权的斗争。

这种斗争在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经院哲学”与“异端邪说”的斗争。

(5)使神学政治理论逐渐衰弱下去的重大历史事件:
①民族国家的兴起;
②被称为现代资本主义摇篮的城市的兴起;
③14世纪兴起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文艺复兴运动;
④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

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他的理论以研究现实政治为核心,提出政治的目的不是神而是人,这标志着政治观念的历史性变革。

3.现代时期:“理性主义政治学”
(1)时间:公元1500年~19世纪末。

城市兴起,民族国家开始产生,罗马基督教的统治走向衰落,现代欧洲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理念开始形成。

(2)研究主题: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国家学说),如国家如何形成、政府的目的和形式、政府权力的基础和构建等。

(3)理论内容和方法:人们开始用理性的头脑重新思考社会政治生活中最为根本的问题,产生了理性主义学说。

这种理性主义主要体现在:
①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摆脱了神学思维的影响,恢复了西方文化的世俗性;
②以个人主义为本位,从人的切身利益出发探讨政治问题;
③以理性思考、逻辑推理和假设、抽象观念(共相)等为手段,对政治问题进行哲学讨论。

(4)理论贡献
①形成了反对专制主义的社会契约理论、君主立宪理论和人民主权理论,民主政治成为发展的主流;
②出现了反理性主义的悲观主义哲学,尼采反传统、否定理性的超人学说,孔德、斯宾塞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韦伯对政治权力的社会学解释,以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③从西方现代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可见,其主流理论经历了一个由君权主义向民权主义的转变过程。

在民权政治理念得到确立以后,学术和思想界发生了分化:
第一,坚持民权主义的消极自由主义者,走上了渐进改良、完善宪政的道路,即现代和当代西方世界占主导地位的自由民主主义理论;
第二、坚持激进变革,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走一条类似于积极自由主义者的道路,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第三,介乎于上面两者之间的即当今欧洲流行的福利主义国家理论。

4.当代时期:“科学主义政治学”
(1)时间:20世纪以后。

(2)研究主题:围绕政府和公共权力的作用问题,并出现了两种倾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