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晕针或晕血的预防及处理

晕针或晕血的预防及处理

晕针或晕血的预防及处理
一、发生原因:
1.心理因素:在接受抽血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
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或晕血
2.体质因素:空腹或饥饿状态下,患者机体处于应急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
引起短暂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发生晕针。

3.患者体位:坐位姿势下接受抽血发生晕针,其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

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血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
4.疼痛刺激:尤其是较难抽血的病人,反复操作对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引
起强烈疼痛,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

5.个体差异:个别人见到血产生恐惧等紧张情绪,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或晕血。

二、临床表现
晕针或晕血发生时间短,恢复快,历经2~4分钟
1.先兆期:患者多有自述头晕眼花、心悸、心慌、恶心、四肢无力
2.发作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脉搏细弱
3.恢复期:神志清楚,自诉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温,
心率恢复正常,脉搏有力
三、预防及处理
1. 要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工作,有陪伴者可在患者旁边扶持协助,给患者以心理安慰,教会病人放松技巧,尽可能做到身心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
2. 与患者交谈。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3. 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可采取平卧位
4. 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操作应轻柔、准确,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
5.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晕针或晕血时及时处理
6. 发生晕针或晕血时,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

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

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

老年人或有心脏病患者,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部疾病等意外。

摘自吴欣娟主编-《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预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济医附院检验科
2011年11月2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