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
摘要:人类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各国都积极关注碳排放问题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冲击。
我国目前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已跃居世界首位,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力,高耗能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人均GDP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
我国政府提出二氧化碳国别排放账户,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增长的治理框架。
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碳减排可行性碳排放国别账户
一、引言
日益变暖的全球气候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其带来的危害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等,进而会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冲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则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其中人类活动起到主要作用。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在2007 年发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把近50 年气候变暖主要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可能性,从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66%提高到90%以上(张丽峰,2011)。
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其主要来源是二氧化碳。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已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消费量日益增长。
根据IEA( 2009) 的统计数据, 2007 年中国消费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达到60.7亿吨,已经超过美国的排放总量57.7亿吨, 成为全球第一大CO2 排放国(王峰等,2010)。
面对严峻的气候形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节能减排的要求。
2009 年11 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 ~ 45%,将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张丽峰,2011)。
因此研究我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与我国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接下来的安排是,第二节综述我国碳排放研究的相关文献,第三节讨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第四节讨论我国现阶段实现节能减排的可行性,最后给出应对碳减排的对策。
二、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碳排放的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方面:
一类研究碳排放现状的成因。
比如王峰等(2010)研究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分六个阶段研究了我国1995-2007年间碳排放增长的正向驱动因素和负向驱动因素;还有张丽峰(2011)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另一类研究了与碳排放关联的社会现象。
在贸易方面,有李小平等(2010)研究的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 排放,探讨了中国因为贸易而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天堂”的可能性;李锴等(2011)也在贸易开放与我国各省区CO2排放量和碳强度的关系方面做了研究,考虑了国际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可见国际贸易与我国碳排放有一定关系,既是中国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也必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有陈诗一(2009)强调了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对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林伯强等(2010)得出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量增长的密切联系的结论。
还有一类就是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方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设计了既开放包容,也能促进排放空间优化配置、减排和技术进步的国别排放账户框架,展望了中国未来的排放空间。
以上的各文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问题,涉及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经济增长以及贸易等多方面,研究了碳排放的原因、特点以及关联,并给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值得学习借鉴。
三、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碳排放量增长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产业结构也随之不断调整,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类型已逐渐由原来的“二一三”模式
转变为“二三一”模式。
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995年,重工业比重占国内工业增加值的63.6%,到2007年达到77.5%,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以及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比重接近了40%,近几年的比重甚至超过了整个轻工业的比重(张丽峰,2011)。
高耗能产业的迅速发展,势必带来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也因此带来长期大量的碳排放。
其次,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目前是以煤炭为主,虽然煤炭所占比重由1978 年的70.7%下降到2008 年的68.7%,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是分不开的。
我国能源探明总储量结构是: 原煤87.4%,原油2.8%,天然气0.3%,水能9.5%。
从能源生产量构成情况看,原煤所占比重在1978到2008年间基本保持在71%以上(张丽峰,2011)。
因此能源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
再次,人均GDP增长是CO2排放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王峰等,2010)。
人均GDP 综合衡量了一个国家的人均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能力, 其不但反映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且反映了居民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
我国人均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反过来必将带动能源的大量消费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
因此,中国CO2 排放量的增长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伴随结果。
四、我国现阶段碳减排的可能性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阶段。
城市化工业化阶段的能源消费特征是增长快和能源需求刚性。
与城市化相关的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水泥与钢铁的需求增加,与工业化相关的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带来能源需求的增长。
能源需求的刚性因此带来碳排放将持续大幅度增加。
从现在到2020 年, 是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一个关键时期。
人均收入的增长要求人均GDP的增加,且人均GDP的增长是CO2排放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
碳减排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时间,因此需统筹考虑。
为保证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完成, 碳减排应该是一个渐进性的自我约束(林伯强,2010)。
五、碳减排的对策
第一,加大科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997-1999 年, 中国CO2 排放量累计下降6.53% 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工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而深层原因可能是研发经费支出大幅提高所推动的技术进步和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王峰等,2010)。
因此,面对我国第二产业主导的现状,在重工业的高耗能行业部门,推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实现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量。
第二,政府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减排政策。
在保持经济一定增长速度的前提下,适当控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避免过快发展速度带来的对环境的极度破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同时制定经济发展转型战略,实现低碳转型,选择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的转型战略。
第三,通过碳排放国别账户实现碳排放预算在各国间的合理分配。
首先通过人均相等的原则界定各国历史累积排放权和未来初始排放权,对全球碳排放预算在国别间进行初始分配;其次,根据国别排放预算和实际排放量的等因素的变化,对账户进行动态核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
碳排放国别账户的设立有助于限制和规划世界总体的碳排放量,使碳排放量具有计划性和可控制性,对于碳排放量超出预算范围的国家,可以通过排放权的交易,买入排放账户盈余的国家的排放权,从而在不增加全球总排放量的基础上,满足自身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丽峰. 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 经济研究, 2011(5):页
码.
2.王峰等. 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 经济研究,2010(2):页码
《*》,《》第2期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
《经济研究》第3期
4.李锴等,2011:《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经济研究》第11
期
5.李小平等,2010:《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 排放*》,《经济研究》
第1期
6.林伯强,2010:《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经济研究》
第8期
7.陈诗一,2009:《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
第4期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二氧化碳国别排放账户: 应对气候变化和实
现绿色增长的治理框架*》,《经济研究》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