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国防
国防的基本要素(四个要素)(P1——P5)
国防的主体是国家;国防的对象是外来侵略和武装颠覆;国防的目的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国防的手段是军事以及与军事相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中国公民的国防义务和权力?(P14——P18)
(一)公民的国防义务
(1)兵役义务
(2)接受国防教务的义务
(3)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4)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
(5)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二)公民的国防权力
(1)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力
(2)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力
(3)因国防活动的经济损失得到补偿的权力
第二章:军事思想
本章要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军事思想和孙子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
毛泽东军事思想(P60——P82)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任何理论思维都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伟大人物及其伟大思想的背后,都有与之相联系的深刻的时代背景。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顺应时代的呼唤和中国革命战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坚持和创造性运用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的。
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优秀军事思想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国防斗争的前进步伐,并在指导战争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1)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35年末中共中央率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2)从中央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北,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的时期。
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继续得到全
面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时期。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科学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2)人民军队理论
(3)人民战争理论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5)国防现代化建设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毛泽东军事思想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对于当前和今后张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P83——P105)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之所以能够产生,与当代中国军队
和国防建设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内条件。
3)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军事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于发展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不断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从1975年邓小平担任军队领导要职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拨乱反正,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形成和发展的
孕育阶段。
(1)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和整军建军方针原则的提出。
(2)邓小平致力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新时期军
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2)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基本形成的阶段。
(1)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要解决现代化问题”。
(2)华北地区大演习和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总任务的确定。
(3)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提出。
3)从裁军百万到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段。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1)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
2)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
3)军队要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历史责任。
4)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5)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6)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7)中心是解决现代化的问题
8)提高军队建设的正规化水平。
9)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10)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1)军队和国防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事业
四、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发展,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时间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深入研究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一项基本理论建设,也是新形势下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
孙子兵法
见课件
第三章:国际战略环境
中国新安全观(P216——P224)
安全观是一个国家对其自身安全利益及其在国际上所应承担的
义务和所影享受的权力的认识,是对其所处安全环境的判断,也是对其准备应对威胁与挑战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政策的宣示。
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反映了冷战之后中国对国际安全形势的总体判断,以及中国政府对国际安全和国际关系准则全新的理论思考。
一、中国新安全观形成的背景
二、中国新安全观的主要内涵
三、中国新安全观的基本特点
四、中国新安全观的具体实践(重点)
1)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2)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原则和任务
3)上海合作组织的组织结构和机制
第四章:军事高技术
精确制导技术
1)精确制导技术的定义(P249——P252)
精确制导技术是指以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为基础,采用目标识别、成像跟踪、相关跟踪等新办法,控制和导引武器准确地命中目标的技术。
包括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电视制导、微波制导和毫米波制导等技术。
实际上,在精确制导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制导武器。
制导武器是按照特定基准选择路线,控制和引导战斗部队目标进行攻击的武器。
1942年,德国研制成“V-1”飞航式导弹和“V-2”弹道导弹,但因技术不成熟,命中精度不够高,在战争中的影响不大。
20世纪60年代中期,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为精确制导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目前,精确制导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并收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从命中率的要求看,直接命中概率大于50%的制导武器成精确制导武器。
精确制导武器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包括导弹(占93%),制导炸弹(占4.3%),制导炮弹(占2.4%)等。
精确制导系统是指根据各种精确制导技术原理研制的控制导引
武器装备自动飞向目标的整套装备。
精确制导系统由测量装置、中央计算机、敏感装置、执行机构等组成。
2)制导方式和原理
3)精确制导技术在武器系统中的运用
第五章: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模式(P317——P329)
一、信息战
1)信息攻击作战
2)信息防御作战
二、网络中心战与网络战
1)网络中心战
2)网络战
三、电子战
四、情报战
五、太空战
六、精确战
七、心理战
1)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心理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心里战的方法和手段日益更新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P329——P339)
一、多维化
(一)外层空间
(二)电磁空间
(三)网络空间
(四)心理空间
二、一体化
(一)作战力量一体化
(二)作战行动一体化
(三)作战指挥一体化
(四)综合保障一体化
三、精确化
(一)精确打击
(二)精确侦查、定位和控制(三)精确保障
四、快速化
(一)作战指挥快
(二)部队机动快
(三)打击速度快
五、非接触性
(一)远距离攻击
(二)隐身攻击
(三)无人攻击
(四)信息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