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震旦系楼子坝组第二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四个岩性段,本区出露第二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
第二段(Zlz2)主要岩性为浅灰、浅灰绿色中-薄层状变质粉砂岩、变质粉砂质泥岩、绢云母千枚岩、板岩夹中-厚层状变质杂砂岩、硅质岩、泥硅岩、硅泥岩;第三段(Zlz3)主要岩性为灰、灰绿色厚层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变质中细粒杂砂岩夹绢云母千枚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细砂质泥岩,上部偶夹变质凝灰质细砂岩;第四段(Zlz4)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绿色变质细砂质泥岩、千枚状板岩夹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等。
(二)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D3t)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不整合覆盖于震旦系楼子坝组第四段(Zlz4)地层之上。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1、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下段(D3t1)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夹灰色中—薄层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岩石具弱片理化现象。
地层倾向北西,倾角25~40°。
2、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上段(D3t2)岩性为灰色厚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白色含砾石英砂岩、石英杂砂岩等,粉砂岩普遍具角岩化。
地层倾向北西,倾角25~30°与下段地层整合接触。
3、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D3tz﹚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整合覆盖于天瓦岽组地层之上。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
分述如下:(1)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下段(D3tz1)小规模出现,岩性为灰白色厚—巨厚层含砾石英砂岩、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石英砂砾岩、粉砂岩等。
地层倾向南东东,倾角15°左右。
(2)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上段(D3tz2)岩性为灰、灰紫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白色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具千枚状构造。
地层倾向北西—北北西,倾角25~70°。
与下段地层多为整合接触,局部断层接触。
(三)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1l)该地层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整合覆盖于桃子坑组之上。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本组划分为粗—细—粗整合过渡的三个岩性段,分述如下:1、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一段(C1l1)岩性为灰白色厚层含砾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灰紫色粉砂岩。
地层倾向大多为北西—北北西向,倾角25~35°。
2、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二段(C1l2)岩性为灰紫、灰黑色中薄层砂质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夹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偶夹煤线。
地层倾向北西—北西西向,倾角20~50°。
3、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三段(C1l3)岩性为灰白色厚—巨厚层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石英砾岩夹粉砂岩、泥岩。
4、石炭系上统经畲组(C2j)主要为灰白色铁锰质角砾状硅质岩、硅泥岩夹粉砂岩、泥岩等。
该组地层常见夹有铁、锰、硫铁矿等矿层。
5、石炭系上统老虎洞组(C2lh)整合覆盖于经畲组之上,主要岩性为厚—巨厚层细晶白云岩、细晶灰质白云岩夹中层白云岩化细晶灰岩。
地层倾向北西,倾角15°左右。
6、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2c)整合覆盖于老虎洞组之上,主要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底部夹生物碎屑硅质岩。
地层倾向北东,倾角20°左右。
(四)白垩系下统黄坑组(K1h)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北西部和东南部,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1、白垩系下统黄坑组下段(K1h1)为浅紫、紫红色厚—巨厚层复成份砾岩、复成份砂砾岩夹中厚层粉砂岩。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地层倾向南西,倾角25°左右。
2、白垩系下统黄坑组上段(K1h2)以深灰、紫灰色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粗安岩、英安岩为主,夹紫红色复成份砂砾岩、粉砂岩及英安质含集块角砾凝灰岩、内砂屑灰岩等。
喷发不整合于黄坑组下段或其它老地层之上。
地层产状多变。
3、白垩系下统寨下组(K1z)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1)白垩系下统寨下组下段(K1z1)为灰紫、紫红色厚—巨厚层复成份砾岩、凝灰质砾岩、复成份砂砾岩夹含砾杂砂岩、粉砂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
整合覆盖于黄坑组上段或超覆于其它老地层之上。
(2)白垩系下统寨下组上段(K1z2)下部以灰、灰紫、紫红色流纹(英安)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为主,夹流纹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岩及复成份砾岩、粉砂岩、沉凝灰岩,底部偶见玄武安山岩。
上部以流纹岩、流纹斑岩、球粒流纹岩为主,夹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
喷发不整合于下段及其它老地层之上。
4、白垩系上统沙县组(K2s)为一套红色碎屑岩组合,岩性以灰紫、紫红色中—厚层岩屑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杂色厚-巨厚层复成份砾岩、含砾杂砂岩等。
不整合覆盖于石帽山群及其它老地层之上。
地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10~25°。
5、白垩系上统崇安组(K2c)仅分布于工作去的东部,为一套红色复成分砾岩、砂砾岩夹含砾杂砂岩。
(五)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旧县河、汀江河两侧及山间谷地,划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
1、更新统(Qp)主要为河流冲洪积松散堆积,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含铁粘土层。
2、全新统(Qh)为河流冲洪积松散堆积,由砾石、砂砾、粘土及腐殖土组成。
二、构造工作区地处闽西南拗陷带与上杭—云霄深断裂的交汇部位,宣和复式背斜、连城—上杭复式向斜西南端,上杭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北部东侧(图2-1)。
主要的断裂构造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是本区的控岩控矿构造。
其次为火山机构旁侧的环状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大多规模较大,一般走向长大于5km。
北西向上杭─云霄深大断裂切穿地壳,具有长期活动的特征,且控制着上杭白垩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岩,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呈北西走向的上杭白垩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燕山期侵入岩及断裂,是控制本区铜、金多金属成矿带的区域性构造。
分布于矿区周围的次一级北西向断裂主要有大岌岗——龙江亭、迳美—凹上、小金山—古中峰、铜石下—紫金山等。
多为中高角度逆冲断层,也有正断层,总体走向300~320°,倾向SW或NE,倾角40~80°。
近等间距出现,其断层组合大致呈叠瓦状,即从西南往北东,地形逐渐抬升。
该组断裂与北东向构造构成区域构造基本格局,是本区重要的导岩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
北东向宣和复式背斜,为变质基底和盖层的叠加褶皱构造,总体呈NE~NNE走向,向南西倾伏,轴面倾向NW,倾角45°左右,由震旦系组成其核部,两翼主要为上泥盆统和石炭系。
两侧相伴有官庄—珊瑚、庙前—旧县复向斜。
宣和复背斜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紫金山矿田即位于该复式背斜的西南倾伏端。
与褶皱相平行的北东向断裂十分发育,多为压扭性断裂,也有张性断裂,走向40~50°,倾向北西或南东,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有强烈活动,对燕山期侵入岩和火山岩有重要控制作用。
布于矿区周围的主要有悦洋—赤水、龙江亭—南山、金山脚下—中寮等断裂。
多为压扭性断裂,走向40~50°,倾向NW或SE。
近等间距出现,断层组合复杂,其中在矿区附近以正断层为主。
三、火山岩与火山构造(一)火山岩火山岩分布于西、南部悦洋—谷坑—石灰岭一带。
火山岩层位主要为下白垩统石帽山群,主要分布在上杭火山喷发沉积盆地,为中酸性火山岩系,有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等。
火山岩从早到晚呈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演化,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
发育在印支褶皱基底之上,具有多个火山喷发中心。
岩浆呈周期性间歇活动,火山活动早期以喷溢为主,中期爆发居多,末期以次火山侵入作用而告终。
盆地中心发育喷溢、爆发相,边缘分布喷发—沉积相。
(二)火山构造区内火山构造属于松溪—上杭喷发带(Ⅲ级)之上杭火山喷发带盆地(Ⅳ级),盆地周围的次级火山机构有紫金山、温屋、大岌岗、赤水、迳美、二庙沟、观音坐莲等地。
岩性主要为角闪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粗面岩、流纹质凝灰角砾岩、凝灰岩等,属钙碱性──钾质碱性火山岩系。
火山活动为早白垩世,大致相当于燕山旋回得第Ⅳ幕。
火山活动方式主要为断裂复合部位的中心式喷发。
火山构造主要受北西向深断裂带控制,火山机构(中心)呈北西向串珠状展布。
火山机构类型主要为层状火山,各火山机构地貌为圆形、椭圆形或尖峰式正地形,岩相多发育成围斜内倾的环状、半环状,边缘以溢流相为主,内侧及中心以爆发相为主,火山通道保存甚佳,多属于层四、岩浆岩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广泛,早期为酸性,呈规模较大的岩基,晚期为中酸性,规模小,呈岩瘤状,沿北西或北东向断裂侵入,并以多期次脉动侵入组成复式岩体。
中部表2-2 区域侵入岩谱系单位(期次)划分表的紫金山复式岩体位于宣和复背斜的核部,由燕山早期的迳美岩体、五龙寺岩体、金龙桥岩体和燕山晚期的才溪岩体、四坊岩体等组成,在平面上呈似棋盘格状分布。
地质年龄在128~157±15Ma之间。
主要产出于紫金山复式背斜核部。
以燕山期岩浆活动为主,早期第一、二、三阶段至晚期第一、二阶段均有出露(表2-2)。
岩体的侵位、形态、规模及展布主要受区域北东向、北西向构造控制,因而区内的岩基、岩株及岩枝皆呈带状展布。
侵入岩与成矿关系密切,主要矿产为金、银、铜、钼、铅锌、钨锡、稀土元素等。
1、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侵入岩(1)、第一侵入次似斑状二长花岗岩(ηγ52-3a)为本区规模最大的侵入岩,计有才溪岩体、中堡岩体、白砂岩体,均呈岩基产出,分别出露在区域北东、西部、东南部。
岩体分为边缘相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似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心相似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呈不对称分布。
(2)、第三侵入次(含)黑云母花岗岩(γ52-3c)分布较广,有紫金山、乌石两岩体,和高梧、溪口两超单元。
其中紫金山岩体为复式岩体,有8个脉动侵入次组成,与金铜成矿关系密切。
紫金山岩体处于南阳—紫金山复背斜核部侵入于楼子坝群、天瓦岽组及四坊岩体,并为石帽山群所不整合覆盖。
复式岩体由岩浆岩4次中深成、2次浅成及2次超浅成活动形成。
2、燕山晚期第一阶段侵入岩(1)、第一侵入次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有仙师岩岩体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53-1a1)和四坊岩体(γδ53-1a2)中细粒花岗闪长岩。
其中四坊岩体分布于测区东南部的南阳—紫金山复背斜近核部。
岩体东部侵入才溪岩体(ηγ52-3a),西部侵入楼子坝群、天瓦岽组,南部侵入紫金山岩体。
四坊岩体相带不发育,以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主,西北过渡为花岗闪长斑岩。
(2)、第二侵入次细粒花岗岩(γ53-1b)西仙山岩体(似斑状)细粒花岗岩,分布于区域北部,呈等轴状小岩瘤。
侵入于才溪岩体中,又被角罗寨岩体侵入。
(3)、第四侵入次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本次侵入岩规模小,有南山岽细粒花岗岩体及角罗寨花岗斑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