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住宅群体组合设计

居住区住宅群体组合设计


鞍山新村
4)混合式
混合式—住宅群体空间的变化
优点、缺点比较
优 点 缺 点
行列式
便于施工 构图强烈 结构经济 易获得良好日照通风
形成院落 防寒保暖 节约用地 便于结合地形变化 空间丰富
空间易单调、呆板 容易形成穿越交通
周边式
日照通风 难以适应地形 施工复杂、结构不经济 不利于节能和结构的经济 性
3.2.2 住宅群体日照、通风、朝向和噪声防治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
1、日照
(1)日照标准: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表
建筑气候区别 Ⅰ、Ⅱ、Ⅲ、Ⅶ气候区 大城市 日照标准日 中小城市 大寒日 Ⅳ气候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冬至日 Ⅴ、Ⅵ气候 区
日照时数(h)
有效日照时间 带(h) 计算起点
(1)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利用绿化防治噪声
(1)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利用绿化防治噪声
利用临街建筑防治噪声
(1)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利用地形防治噪声
(2)人群活动噪声 噪声来源:主要来源于公共设施,如学校、菜市场和 青少年活动场地等。 防治:尽量远离住宅,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屏障、绿化 带等来削弱噪声传递。
商业噪声防治
3.3 住宅区外部空间设计
3.2 住宅群体组合设计
3.2.1 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要求 3.2.2 住宅群体日照、通风、朝向 和噪声防治 3.2.3 住宅群体组合形式 3.2.4 节约土地措施
3.2.1 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要求
1、功能要求
(1)日照:保证住宅每户主要居室获得国家规 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同时保证居住区室外 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2)通风:保证住宅之间和住宅内部有良好的 自然通风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对 群体组合的影响。 (3)安静:指对外部噪声的防治,避免组群内 部有过境人流和车流的穿越,使室内与室外环境 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允许标准。
(4)舒适:指室外环境设施(包括绿地)的数量 和质量。 (5)方便:出行便捷、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 此外,还应便于门牌编号和垃圾集收。 (6)安全:指防盗、防交通事故、防火灾、防地 震灾害等要求,特别是安全防盗尤其重要。
(7)交往
2、经济 主要指土地和空间的合理使用 3、美观 建筑单体的造型、色彩和群体的空间组合以 及绿化和环境小品等的整体设计。
高低层住宅间隔布置,或将低 层住宅或低层公建布置在迎风面一 侧以利进风
通风-住宅群体通风和防风措施
冬季主导风向
住宅组群豁口迎向主导风向,有利通 风。如防寒则在通风面上少设豁口
夏季主导风向
利用水面和陆地温差加 强通风
通风-住宅群体通风和防风措施
利用绿化起导风或防风作用
利用局部风候改善通风
通风-住宅群体通风和防风措施
动静分区 交通组织 保育教育设施噪声防治
妥善安排设施位置
(3)工业噪声 噪声来源:住宅区外或区内少量已存工厂。 防治:主要采取防护隔离措施。
3.2.3 住宅群体组合形式
1、住宅平面的基本形式 1)行列式: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 向和间距成排布置。 2)周边式:住宅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形成围合 或部分围合的住宅院场地。适于寒冷多风沙地区。
住宅布置与日照质量
住宅错开布置争取 更好的日照和通风
条式和点式相结合
住宅布置与日照质量
东西向住宅布置
住宅南偏东向布置
2、通风
自然通风是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使室内 外空气得以交换。自然通风在夏季炎热地区尤为重要, 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 与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关因素为: (1)对于建筑而言,有建筑高度、进深、长度、外 形和迎风方位; (2)对于建筑群体而言,有建筑间距、排列组合方 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 (3)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和 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
风引入小区内,一方面又起到阻隔冬季东北风的作用。
3、噪声防治 分类: 交通噪声、人群活动噪声、工业生产噪声。 防治:从住宅区选址、区内外道路与交通的合理组织、 区内噪声源相对集中、通过绿化和建筑的合理布置等方 面进行防治。
时间 白天(上午7:00~下午9:00) 夜晚(晚上9:00~凌晨7:00)
点群式 混合式
空间丰富,适应性强
2、组合的多样化途径
平面组合方面 空间形状的变化 围合程度的变化 布置形式的变化 住宅平面外形的变化 立体组合方面 利用住宅高度不同进行组合。如低层与多层、 高层的组合,台阶式住宅与非台阶式住宅的组合。
平面组合方面
变化体形、方 向、尺度等要素, “Y”形点式住宅在 一定翼缘方向,采 取锯齿形联排延伸, 使点式住宅产生线 性效果,加强了空 间限定,改变了 “点群式”的群体 组合空间松散性
总结:
1、保证日照间距前提下考虑通风的要求。
2、应避免住宅长轴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建筑加大间
距不如加大入射角对通风更有利。 3、建筑群布置上改善通风 4、设计时建筑群的布局尽可能沿夏季主导风向,临近 主导风向建筑宜为低层和多层,处于小区边缘,远离主导
风向的建筑宜采用小高层和高层,这样一方面可以把自然
平行排列
行列式—住宅群体空间的变化
变化间距
单元错接-不等长
单元错接-等长
行列式—住宅群体空间的变化
扇形排列-直线形
成组改变方向
扇形排列-折线形
扇 形 排 列 曲 线 形
GO
2)周边式
优点:具有 内向集中空间, 便于绿化、利于 邻里交往、节约 用地、防风防寒; 缺点:因东 西向比例较大, 转角单元空间较 差有漩涡风,噪 音及干扰较大, 对地形适应性差。
≥2
8~16
≥3
≥1
9~15
底 层 窗 台 面
(2)日照间距:在住宅群体组合中,前后两排 房屋间,为了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 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标准日照间距关系
不同方位日照间距: 当住宅正面偏离正南方向时,其日照间距以标准日照 间距进行折减换算。
住宅正面 正南 南偏西 南偏东
a、加大住宅进深,缩小每户面宽; b、降低住宅层高; c、提高住宅层数; d、采用北向退台住宅或坡顶住宅。
(1)住宅组群规划节地措施
c、借用道路、场地或河流等空间 a、住宅底层布置公建
b、住宅与低层公建组合
(1)住宅组群规划节地措施
e、采用高架平台,过街楼或利用地下空间 d、将性质上可以组合 在一起的公共服务设施布 置在一幛或几幢综合楼内。
建筑布置与通风关系 上海天钥新村,周围比较空旷,布置成西北封闭, 东南开敞,有利于夏季迎东南风,冬季挡西北风
道路规划: 采用以曲代直的道
路,从而人为地创造出建筑群的不同的 布局方式,从而创造出“虽由人做,宛 自天开”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自然通风。 同时在居住区主要道路设计主通风道, 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住宅组团,然后再 从组团内庭院空间分流到住宅,加速自 然风的流动。
3 住宅布置与居住区环境
3.1 住宅布置中的基本 问题
3.1.1 居住形态
3.2 住宅群体设计
3.2.1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要求
3.2.2 住宅群体日照、通风、朝 向和噪声防治 3.2.3 住宅群体组合形式 3.2.4 节约用地的措施
3.1.2 住宅设计的基础 知识
3.1.3单元式住宅的类 型与户型 3.1.4 低层花园式住宅 的类型
通风
自然通风效果与建筑单体关系分析
通风
风向入射角对 建筑气流影响
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建筑间距
通风与建筑间距关系 加大间距不如加大风向入射角对通风更
有利。
通风-住宅群体通风和防风措施
住宅错列布置增大迎风面,利用 山墙间距,将气流导入住宅群体内部
低层住宅或公建布置在多层 住宅群之间,可改善通风效果
住宅疏密相间布置,密处风 速加大,改善了群体内部通风
(3)侧面间距
—— 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 高层与各种 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 高层塔式住宅、 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 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适 当加大间距。
住宅间距-视线干扰
户与户外道路或场地间 的视线干扰可以通过植物、 竖向变化等视线遮挡的处理 方法解决
住宅朝向
全国部分地区建议建筑朝向表
地区 最佳朝向 适宜朝向 不宜朝向
北京地区
上海地区 哈尔滨地 区 杭州地区 成都地区 厦门地区 重庆地区 青岛地区
正南至南偏东30º以内
正南至南偏东15º 南偏东15º~20º 南偏东10º~15º 南偏东45º至南偏西15º 南偏东5º~10º 南、南偏东10º 南、南偏东5º~15º
注:重庆标准日照间距系数α﹦1.14
﹦0.8~1.1 (现行值)
补充:
5.0.2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 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5.0.2.1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 表5.0.2-1 规定;对于特定情 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 照标准降低; (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 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不同方位日照间距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
方位
折减系数
0º~15º
1.0L
15º ~30º
0.9L
30º ~45º
0.8L
45º ~60º
0.9L
>60º
0.95L
注:①表中方位为正南向( 0º)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②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日照间距计算示例:
例:重庆地区某居住区,前排房屋檐口标高为 20m,后排房屋底层窗台标高1.5m。试求①该房屋的日 照间距;②该房屋朝向为南偏东20°的日照间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