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有效的“对话”课堂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师独占发言权,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和沟通,它否定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对话,否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对于当前要求大力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文就如何构建有效的“对话”课堂教学谈谈个人的理解。
1 “对话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
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
”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
事实上,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学,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
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
”“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
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教学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对话”既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
他们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信息,在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长期的教学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教学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感觉的过程。
纵观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很难看到有真正的对话。
教师追求“讲深讲透”,整堂课就在无意义的一问一答中过去了,教师充当的只是一个详尽的说明者,这是课堂的“假对话”。
在这样的课堂,纵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也难有释放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形成不了课堂对话。
课堂上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
获得知识确实是教学的目的之一,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思维而教”,获得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避免“假对话”,要努力生成真正的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对话”,并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真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