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结业论文][一江月一生情]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学号:】【姓名:】【班级:】【指导教师:】一江月一生情——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摘要: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关系密不可分,都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兴起发展而来的,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都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种种关系,同时更表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念和对生活的审美属性。
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彼此辉映,相得益彰。
三者融合在一起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在思想情感表述上则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诗歌;音乐;舞蹈;彼此辉映;相得益彰1诗歌《春江花月夜》之美1.1 对诗歌的解读诗歌《春江花月夜》读起来朗朗上口,感受起来意境深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流传千古。
可以想象,当时的作者张若虚也未曾想到自己当时给予了诗歌《春江花月夜》如此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对诗歌《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历来有之。
古人王闿运在《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中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对于《春江花月夜》诗的起源、影响、地位做了准确的评价,高度的赞誉。
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由此可见,诗歌《春江花月夜》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诗人在开篇中写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几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每次读到此处,我眼前仿佛一副美丽的画卷猛然打开,扑面映入眼帘。
明月下,春江万里,潮水滟滟,不禁让人思绪飘飞,浮想联翩。
好一副春江夜景。
作者接着写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江水正趁着月色轻轻地绕过花香满地的春之原野,那一抹浓浓的月色流淌在花树上,像是给大地撒上了一层飘逸而洁白的小雪。
我不禁疑问,诗人应该是一个丹青妙手吧,要么他轻轻挥洒一笔,便能渲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呢?还不仅如此,这个绘画的高手还巧妙而细微地观察了月光:月光仿佛将世间万物的颜色已经抹去,只留给大千世界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多么细腻而温润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辽阔幽静而又恬美。
上面的这五句,好似一副画卷,由远及近,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
同时,由大及小,从春江到孤月,诗歌充分体现出了博大、宁静、浩瀚而又深邃的宇宙空间。
诗人接着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诗人心中,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没有生命,永远如一,而且如此单调没有变化,它们只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如白驹过隙,但人类却有无限的生命力,延续的人类代代绵延、繁衍无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
正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水云》)。
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诗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华就是“情”。
又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诗人紧紧扣住“春江明月”四个字,由江月意境生发出的种种诗情。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可以感受到游子对思妇的怜爱和不能陪伴的歉疚,而“卷不去”、“拂还来”、“愿逐月华流照君”又细腻地刻划出思妇的痴与怨。
月色可恼,却又痴想着能像月光一样跨越时空与游子常伴,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相比之下,宇宙自然的永恒与无限是虚无和冷漠的,而充满喜悦与烦恼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丰富的。
由情和爱及烦与恼交织而成了多彩的人生,虽然渺小,但情感却是真实可感的,这就是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肯定,是乐观、向上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在令人徘徊的月光下,我们能感觉到时光在渐渐流逝而去,春光将要过去,但是回家的日子依旧是遥遥无期。
冷冷的毫无情感的月亮又要西边落入海面了,在明月下赏月的人们,能有几个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中呢?家,难道也是诗人用来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所在吗?是的,一定是的,要么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让我们不禁想到作者所持的态度是肯定的。
同时也让我们想到,生命虽然是短暂的、是渺小的,却是如此美好而丰富的,这令我在回味中有深深的感动。
2《春江花月夜》在音乐方面的表现2.1《春江花月夜》乐曲的来源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的前身是一首传统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夕阳箫鼓》,明清时期就已流传了。
根据记载,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与吴畹卿的手抄本,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1929年在沈浩初编的《养正轩琵琶谱》中,曲名叫《夕阳箫鼓》。
2.2《春江花月夜》乐曲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不仅仅是一支优美、流畅、典雅的浪漫抒情乐曲,更是一幅夜色明月山水画卷,它充分展示了春天夜晚的静谧,闭上眼睛去听音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月亮在春潮涌动的江面徐徐升起,有小舟在月下的江面上荡漾,岸边花弄影摇曳在大自然中那迷人景色中。
全曲分成十段: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欸乃归舟和尾声。
十个片段,宛如十幕画卷,随着音乐的推进,画面一幕幕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
乐曲从平静渐起,到第九段全曲的高潮,随后音乐在快速激进中戛然而止,然后渐渐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
3 对中国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的审美解读3.1舞蹈《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舞蹈《春江花月夜》为女子独舞,首演于1959年,是从戏曲中提炼舞蹈语汇的古典舞。
这个作品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虽然时间过去很多年了,但是现在看起来,依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个舞蹈创作演出的成功,与编导栗承廉具有较深的中国古典舞的造诣和编舞的技巧能力密不可分。
该舞蹈的表演者陈爱莲,毕业于北京舞蹈学校,其出色的表演,将中国古典舞风韵、动律,细腻、深情地塑造出来,成功演绎了一个典型的古代少女的舞蹈形象。
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意境。
在舞蹈《春江花月夜》中,陈爱莲精湛的舞蹈表演功力尽展无遗,充分地将舞蹈、音乐、舞者三者完美结合在一起3.2浅析舞蹈《春江花月夜》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乐舞理论中也普遍认识到了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乐记▪乐象篇》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班固《白虎▪礼乐篇》云:“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
以上对舞蹈的解释和论述都意在说明舞蹈是表现人的情感的艺术,它所表现的是一种语言和歌唱所不足以表达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则是由客观外物触发出来的。
舞蹈《春江花月夜》用同名古典曲目为舞蹈的音乐,并借助了张若虚的同名诗作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意境作为舞蹈的背景,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未眠的美丽意境,同时舞蹈动作适当借鉴了戏曲舞蹈中的一些舞蹈动作和身段,以婀娜柔美的舞姿,细腻而含蓄的情韵,表现了月夜下少女对幸福生活的无比憧憬之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通过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把对人间纯洁的爱情讴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意境。
其文本的流传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启迪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
继陈爱莲的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之后,时隔五十年,由王伟、李馨创作的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从另一角度对这一流传千年之久的乐府诗进行了当代人的诠释,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舞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自然意趣的追求。
作品更加突出了当代人对诗乐舞的重新阐释。
扇是舞蹈动作的主要承载者和表现者。
无论是扇舞本身的动作,还是道具的象征意义,都具有传统舞蹈虚实相间的美学特征。
时而是高山流水,时而是潺潺清泉,时而是空谷幽灵,时而是悱恻缠绵……其中不断流淌的是水,它是生命的源泉,孕育万物,启迪人的心智。
舞蹈的高潮部分,随着激荡澎湃的琴音旋律,借助扇子来加强舞蹈动作的圆转回旋。
扇面飘舞,回旋翻飞,缭乱萦回,呈现出的是流畅的曲线,使圆转的舞蹈动作更加优美动人。
舞者手中的扇子有如翻滚湍急的浪花,迅速的开合与收放,似一浪高过一浪,这与开始部分的那种萧然、恬静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给人一种“蓄之已久,其没必谏”的视觉冲击。
在舞蹈的环境选择上,编导采用了最具雅致特色的中国水墨画,布置了一个呼之欲出的舞蹈场景,这是通过肢体语言对整体意境的刻画和表达。
淡蓝色朦胧的灯光,象征生生不息的江水的绸缎,扇叶轻轻舞动,舞姿徐缓宁静,伴随着幽深、静穆的古琴声徐徐传来,为人们展现了一副悠远飘渺、天地氤氲的山水画卷。
在现代这样的一个强调高速、高效的紧张社会生活中,作品意境中的那种空灵与幽静,带给人的是内心深处无尽的安逸与释怀。
在音乐的运用上,编导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乐伴奏,更加凸显了中国古典音乐深邃的意境。
随着环境的展开,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旋律或高,或低,或疾,或徐,或轻拢慢捻,或快弹连拨。
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心灵与自然在沟通中的顿悟,各种自然情景均融入人的主观感受。
人们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心境与宇宙意象的互衬相映中仿佛返璞归真,回到了自己的心灵家园。
艺术作品总是一定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上的结晶,有什么样的艺术传统和艺术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追求。
古典舞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的创作是成功的,它的美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发扬上,还体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化的思考。
它是通过对诗歌的抽象化语言转化成舞蹈的视觉性语言,对舞蹈审美精神所进行的深层解读。
4诗歌、音乐、舞蹈的“三位一体”完美结合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舞蹈《春江花月夜》的灵魂,与舞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彼此不可分割。
“舞者,乐之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