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兽医微生物学重难点 -(四)病毒学

兽医微生物学重难点 -(四)病毒学

兽医微生物学各章重难点第四篇病毒学第21章病毒的结构病毒以病毒颗粒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形态、结构与传染性,在电镜下才能观察。

各种病毒颗粒形态不一,但都具有蛋白质的衣壳及其包裹的核酸芯髓,衣壳与芯髓共同构成核衣壳。

有的病毒核衣壳外还有囊膜及纤突。

衣壳由壳粒组成,呈20面体对称或螺旋对称,少数为复合对称。

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或是DNA,或是RNA。

每种核酸又有双股与单股、正链与负链、线状与环状、分节段与不分节段之分。

病毒的蛋白质有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之分。

脂质与糖是囊膜与纤突的组分,可被氯仿或乙醚等脂溶剂破坏。

核酸的特性是病毒分类的最基本的依据,ICTV出版的分类报告形成了病毒分类的体系。

第22章病毒的复制根据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观察到病毒具有复制周期。

包括吸附、穿入与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释放等步骤。

特异性吸附是病毒表面的分子与细胞的受体结合的结果,血凝作用的本质也是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

穿入与脱壳可发生在胞浆膜、内吞小体及核膜,因病毒种类而异。

在隐蔽期病毒进行活跃的生物合成,此时完成mRNA的转录及蛋白质的合成。

病毒转录的方式各不相同,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

翻译的蛋白质有的尚需后加工,如糖基化、酶裂解等。

结构简单的无囊膜20面体病毒的衣壳可自我组装。

大多数无囊膜病毒在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病毒颗粒。

有囊膜的病毒则以出芽方式成熟并释放,有细胞膜出芽及外吐两种形式。

第23章病毒的遗传与进化病毒自发性突变的类型有基因组变异与表型变异。

前者包括点突变、核苷酸片段的缺失或插入。

缺损型干扰突变株是突变的一个特例。

RNA病毒的突变率远远高于DNA病毒,有的形成准种。

病毒人工诱变的常用技术是定点诱变。

基因重组是两种或两株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的变异,包括分子内重组、重配及复活。

在实验室中常可见病毒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所致的补偿作用、表型混合等。

兔的粘液瘤病毒是与宿主共同进化的例证,甲型流感病毒则是通过抗原性转移及漂移实现变异与进化的典范。

第24章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细胞培养是培养病毒最常用的技术,可用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株或传代细胞系,一般作静置或旋转培养,因病毒与细胞的种类而异。

病毒感染细胞可产生子代病毒,也可能为顿挫感染;可引致杀细胞变化,也可致非杀细胞变化或转化。

杀细胞变化的表现为细胞病变(CPE),涉及细胞膜或细胞骨架的损伤。

病毒可使细胞坏死或凋亡。

某些病毒与亚中和水平的抗体结合反而可以促进病毒对细胞的感染。

空斑试验是病毒克隆、定性与定量的重要手段。

致非杀细胞变化的病毒通常为持续性感染。

某些病毒则可产生特征性包涵体,具有诊断价值。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反过来又干扰其它病毒对细胞的感染。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并无病毒特异性。

宿主细胞可通过RNA干扰,产生抗病毒效应,则是近年来的重要发现。

第25章病毒的致病机理病毒感染可对宿主组织和器官造成直接损伤从而致病,但也可能并无组织器官损伤,而致病理变化或易发生继发感染。

除急性感染外,多数病毒可引致持续性感染、潜伏感染、长程感染或迟发性临床表现的急性感染,各有特点,但都属于持续性感染的范畴。

引致免疫系统损伤是病毒致病的重要机理,感染的免疫细胞及临床表现因病毒而异。

病毒蛋白质与宿主细胞成份的相似性是分子模拟的基础,分子模拟为某些病毒感染引致自身免疫病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第26章病毒的检测动物病毒检测最经典的手段是分离与鉴定病毒,此外还包括病料的采集、接种与培养、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测定、血清学与分子学鉴定等基本过程。

测定病毒滴度的方法常用空斑试验和终点稀释法。

电子显微镜技术可直接检测样本中的病毒颗粒,血凝试验用于检测具有血凝特性的病毒。

常用的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染色技术、免疫沉淀与免疫转印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毒核酸的检测可直接提供病毒存在的证据,主要有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杂交、DNA芯片技术。

第27章双股DNA病毒痘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科、虹彩病毒科、疱疹病毒科及腺病毒科的成员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线头病毒科、杆状病毒科、多瘤病毒科及乳头瘤病毒科的成员基因组为环状双股DNA病毒。

痘病毒是结构最为复杂的病毒,哺乳动物的痘病毒与禽类的痘病毒不能交叉感染。

痘苗病毒有较宽的感染谱并对动物有致病性,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及副痘病毒是绵羊与山羊的重要致病病毒,鸡痘病毒危害鸡。

非洲猪瘟病毒是重要检疫对象,形态与虹彩病毒相似,但DNA结构与复制类似痘病毒。

疱疹病毒具有持续感染的特点,分三个亚科;有的有重要的致病作用,如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伪狂犬病毒,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鸭瘟病毒等,鸡马立克病毒等还可致肿瘤。

许多腺病毒能凝集红细胞,纤丝是物质基础;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等有致病性。

线头病毒科的白斑综合征病毒是对虾的主要致病病毒。

杆状病毒则作为表达载体得到重视和应用。

第28章单股DNA病毒对动物有致病性的单股DNA病毒分布在细小病毒科与圆环病毒科。

细小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线状,病毒结构蛋白形成的框架结构决定了病毒对环境的稳定性,病毒的复制依赖细胞的分裂。

犬、猫及猪的细小病毒均具有重要致病意义,鹅与番鸭的细小病毒病在我国值得重视。

圆环病毒是单股环状的DNA病毒,是已知最小的动植物病毒,最有代表性的是鸡贫血病毒及猪圆环病毒。

前者引致鸡T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抑制;后者与猪的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有关。

第29章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反录病毒科与嗜肝病毒科的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具有反转录过程。

反录病毒的基因组为二倍体正链单股RNA,具有gag、pol及env基因等。

复制缺陷型的反录病毒则具有v-onc基因,缺失env基因。

反录病毒科包括正反录病毒亚科及泡沫反录病毒亚科,前者有6个属,甲型反录病毒属的禽白血病/肉瘤病毒、丙型反录病毒属的猫白血病病毒、丁型反录病毒属的牛白血病病毒均是有代表性的重要成员。

慢病毒属的研究最为深入,绵羊的维士纳/梅迪病毒、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猫免疫缺陷病毒均有重要的致病意义,动物慢病毒的研究对研究人免疫缺陷病毒有参考价值。

嗜肝病毒科为单分子环状DNA病毒,未发现对动物有重要致病意义的成员。

第30章双股RNA病毒呼肠孤病毒的RNA分10~12个节段,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展示一定的电泳图谱,具有分型及鉴别意义。

呼肠孤病毒科中的6个属对哺乳动物、禽类及鱼类有致病性。

正呼肠孤病毒属对实验用啮齿动物及鸡有较明显的致病性。

环状病毒属均为虫媒病毒,代表为蓝舌病毒,是绵羊重要的病毒。

轮状病毒引致多种动物和人腹泻。

科州蜱传热病毒感染动物,对人有较强的致病性。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中草鱼出血病病毒是草鱼的重要致病病毒。

双RNA病毒的RNA分2个节段,病毒对环境有高度抵抗力,毒力易变异。

传染性囊病病毒损害禽类腔上囊,引致B细胞免疫抑制。

传染性胰坏死病毒对虹鳟等鱼类有致病性。

第31章单负链病毒目单负链目包括副黏病毒科、弹状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及波纳病毒科,均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及复制方式。

副黏病毒科中的若干成员是重要的动物致病病毒,包括新城疫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等,新城疫病毒毒株有明显的毒力差异。

海豹瘟病毒、亨德拉病毒及尼帕病毒等的出现展示了此类病毒演化的成果。

弹状病毒科以狂犬病毒为代表,致病机理及预防措施值得关注。

数种弹状病毒对鱼类有致病性。

丝状病毒形态特殊,引致人类严重的出血热。

对波纳病毒的分类地位及致病机理的研究近年来有所突破。

第32章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有正黏病毒、布尼病毒及砂粒病毒。

正黏病毒科的代表为甲型流感病毒,其线状RNA基因组分8个节段,易发生基因变异和进化,表现为病毒纤突糖蛋白HA和NA的抗原性漂移及转移。

马、猪、禽流感病毒可引致流感流行,尤其是高致病性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家禽及人均有重要的致病作用。

种类繁多的布尼病毒多为虫媒病毒,其RNA基因组分3个环状节段,易发生基因重配,该科的裂谷热病毒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

砂粒病毒的基因组为两个环状RNA节段,是双向RNA。

LMCV是砂粒病毒科有致病性的重要代表,并是研究持续感染、免疫耐受的模型。

第33章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科及杆套病毒科虽然形态差异较大,但均有套式系列的转录方式,因此并立在套式病毒目之内。

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的特点决定其易发生变异与进化,致使致病性及抗原性复杂多变,猪的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是典型。

SARS冠状病毒是2003年发现的对人有高致病性的新病毒。

多种冠状病毒均可引致腹泻,凸隆病毒也同样如此。

动脉炎病毒科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马动脉炎病毒分别对猪和马致病,其检测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杆套病毒科的黄头病毒可致对虾发病和死亡。

第34章其它正链RNA病毒微RNA病毒科是兽医病毒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分为9个属,其中最重要的是口蹄疫病毒属及肠病毒属。

口蹄疫病毒是全球性最重要的动物病毒之一,有7个血清型,并不断发生抗原性漂移,对牛、猪等多种动物有高度传染性。

猪水疱病毒与口蹄疫病毒所致病状类似,但抗酸,且仅感染猪。

某些血清型的猪肠病毒及禽的肠病毒可引致脑脊髓炎,对鸭则引致肝炎。

典型的嵌杯病毒表面结构呈特殊的杯状凹陷,猫嵌杯病毒及兔出血症病毒分布广泛,对猫及兔有较强的致病性。

戊型肝炎病毒引致人及猪肝炎。

星状病毒一般引致动物自限性腹泻。

披膜病毒科包括甲病毒属及风疹病毒属,前者为虫媒病毒。

黄病毒科中最重要的是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及猪瘟病毒,二者均可引致持续性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现已分为两个种。

双顺反子病毒科的桃拉综合征病毒是对虾的致病病毒。

野田村病毒科的某些成员对海鱼有致病性。

第35章朊病毒(Prion)朊病毒是动物与人传染性脑病的病原,本质是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

朊病毒的基本组成单位为PrPsc,它与正常细胞的PrPc的区别在于构象的改变。

PrPsc凝聚成电镜下可见的SAF,后者导致脑组织神经元空斑,出现海绵样病损。

朊病毒对理化因素具有异乎寻常的抵抗力。

根据动物试验及生化分析可将朊病毒分类。

朊病毒的复制以PrPsc 为模板,使PrPc变构与之形成二聚体,进而形成PrPsc分子。

PrPc基因与动物易感性有关。

牛海绵状脑病和绵羊痒病是两种最重要的因朊病毒所致的疾病,前者因喂饲含痒病朊病毒的肉骨粉所致,并危及人类健康。

第36章噬菌体噬菌体是寄生于细菌的病毒,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最常见的噬菌体为蝌蚪状的长尾噬菌体科及肌尾噬菌体科的成员,如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T4噬菌体等。

就与宿主菌的关系而言,可将噬菌体分为毒性噬菌体及温和噬菌体两大类,前者具有与动物病毒相似的复制过程,后者则表现为溶原化。

某些温和噬菌体携带的基因使宿主菌表型或毒力发生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