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即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一、阶段特征1、含义: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近代化探索的背景: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被动性4、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5、近代化的特点: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变化,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层次性、曲折性、阶段性。

西方近代化是由思想——制度——技术的过程。

原因是西方近代化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中国近代化是在列强侵略下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结果6、启示:①实现中国的近代化,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独立是中国近代化的前提。

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③实行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⑼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激进的民族主义不能使中国走繁荣富强的道路。

⑤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获得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7、对中国近代化的整体认识:(1)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任务及其关系任务: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实现近代化、达到国家富强关系: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但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任务(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在经济领域里的重要表现,近代化在政治领域里的政治民主化运动、思想领域里的解放运动又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运动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二、近代化进程(一)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地主阶级的探索,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理论: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最早举起了中国近代化的的大旗。

2、实践:洋务运动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5)口号: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6)内容:前期:军用企业、后期:民用企业。

创办新式学校;兴办海军;派遣留学生7)性质: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8)评价: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帜的洋务运动,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资产阶级的探索,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1、理论方面:严复《天演论》大量介绍和宣传“西学”理论,对积极探索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启迪,为维新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

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实践方面:1)资产阶级维新派A、背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B、主张: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C、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D、主要活动:序幕:公车上书→发展:创办报刊、组织团体(严复)→高潮:百日维新→结束:戊戌政变。

E、作用:戊戌变法不仅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F、失败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客观: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G、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H、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I、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资产阶级革命派①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主张:提出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失败原因: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客观:中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革命。

⑤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1)相同点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救亡图存;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③领导阶级及其特点: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④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不同点①政治主张: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

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手段及性质:戊戌变法依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③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3)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①背景:北洋军阀政府在文化领域极力推行尊孔复古政策。

②口号:民主与科学③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专制(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提倡科学(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迷信、盲从和武断);提倡新道德(自由、平等思想),反对旧道德(儒家学说);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锋芒直指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④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近代化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思潮是什么?各有何作用?(1)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各的观念深入人心;(3)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近代化的探索1、五四运动(1)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英、法、美等国齐聚巴黎,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召开“巴黎和会”。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全权代表参加会议,并向会议提出取消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中日“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

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竟遭到欧美各国的反对。

会议蛮横地决定将战败国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惊,伟大的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时间:1919年5月4日(3)地点:北京(4)主力:青年学生;从6月5日开始,主力由青年学生转为工人群众(5)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6)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1)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5)中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三、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1)探索具有广泛性。

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

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的利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方面有一致性。

(2)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义和团除外]。

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层次性、差异性。

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所不同,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前后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

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

而早期维新派又是从洋务派转化而来,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了。

(由表及里,层层推进)(4)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这一方面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

四、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步曲,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

简要论述三者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各自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彼此间的联系。

(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科技和技术工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因此,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又为戊戌变示开辟了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