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更宽松的制度环境,把潜在的机会营造成现实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仅仅只有联想一个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而且它的总部还搬到了海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营企业所处的环境。
对这类有竞争力的企业应加强扶持,推动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合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取在每个优势行业都能形成几家掌握核心资源和技术,拥有自主品牌的大企业,使其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对于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言,可以有两种选择,做大而强或做小而精。
事实上,大部分的大企业都从中小企业做起,世界500强企业最初都是小企业,以后之所以变大,是因为它们具有持续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在企业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市场化的充分竞争中不断强大起来的。
我国许多优秀的民营大企业,也都是在中小企业阶段经过激烈地打拼、不断蜕变才脱颖而出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小企业都要做大,小企业还能根据市场状况和自身实力选择做成小而强、小而精的企业。
小企业尽管不追求规模,但要做到小而强、小而精,小企业和大企业一样要经过产品、品牌、营销方式等方面精耕细作的经营过程。
目前,我国60%的民营企业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因此对多数小企业来说,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引导它们提升自身的素质更加迫切。
对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具备了某一优势的小而强的企业,政府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要让其明白不管企业多么小,都应该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进行企业的定位,凭借自己的低成本的优势,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当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2007年始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了极大冲击,中国也受到一定波及,但凭借自身强大的增长动力和巨额经济计划的刺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最早走出这次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
这次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世界经济版图,中国企业如果抓住这次历史机遇,调整机构、推进改革,则很有可能以崭新面目,在世界500强占有更多的数量和更高的地位。
(执笔人:汤 碧)从同仁堂的发展看中华老字号振兴之路 始建于1669年的同仁堂是全国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1989年,0001号),是中国最具冲击世界名牌的16家企业之一(2002年),①2007年又作为“基业长青的华夏典范”荣登25家“华谱奖”企业榜。
②2008年再创历史最好水平,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两项指标保持同步同比增长17%,集团整体连续12年刷新历史纪录,实现了五年翻一番。
出口创汇同比增长10%,国药公①②北京同仁堂:同仁堂荣誉,htt p://www1t ongrentang1com/trtyg/index1php。
品牌中国:品牌中国华谱奖———中国年度25大典范品牌企业盛大揭晓,品牌中国网2007年8月10日。
司连续五年蝉联中成药出口全国第一。
①作为具有300多年历史而又走向世界的民族企业典范,其成功的经验和前进中的问题对我国民族企业发展与中国品牌建设有些什么启示呢? 一、同仁堂走向世界的成功之路同仁堂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努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其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而且已远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仁堂正逐步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中医药集团”和世界知名品牌。
其成功经验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三条:11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的资本运营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同仁堂走向世界的制度基础。
同仁堂与许多老字号企业一样,曾是包袱沉重的国有独资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仅贷款利息就高达数千万元。
直到1997年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通过剥离六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拥有2亿元资产的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不但筹集到3亿多元资金,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企业走上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营轨道。
三年后又以1亿元资金组建科技公司在中国香港上市,成功的资本运营为同仁堂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21注重营销与稳健发展为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作为曾经只是前店后厂的老字号同仁堂,与许多传统的国营老企业一样,其主要经营症结就是过于保守的销售模式和落后的销售渠道。
而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要以销售定输赢,要走向世界必须在国内站稳脚跟。
同仁堂斥巨资陆续建了600多家连锁店,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细化考核制度,加强对销售环节的集中管理,逐步扩大了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前,同仁堂只有个别产品通过中国香港走出国门,大规模的出口是从1993年企业获得进出口权,并实施多元、稳健的出口战略开始的。
首先,认证先行。
先后加入了“巴黎工业产权保护条约”、“马德里知识产权保护条约”,并陆续在53个国家、地区对商标进行了保护性注册;企业从事出品药品生产的十多条生产线,全部通过了相关的国际认证,这种认证与商标保护双管齐下的措施,为同仁堂的海外扩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借船出海。
1993年公司及时创办了香港同仁堂药业有限公司这第一家合资企业,2000年、2003年先后成立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
由国际有限公司负责集团整个海外市场的发展、规划、布局、管理、具体的业务运作。
在此基础上,先以周边国家、地区为目标,并把产品以不同身份进入不同市场,从而在国外20多个国家、地区重要城市的商业繁华区以名药、名店、名医三位一体的“以医带药”模式建立了20多家药店。
最后,直接生产。
北京同仁堂(香港)国药有限公司,于2007年在中国香港大埔建成了制药生产基地,实现了同仁堂药品科研、生产的本土化,同时,还推行产品代理、转口贸易、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海外扩展。
②31历久弥新的品牌文化提供了核心竞争力。
历经数代、载誉340年的北京同仁堂,以其传统、严谨的制药工艺,显著疗效享誉海内外。
公司能比较自觉的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仁堂店训,培育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精心打造“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文化氛围,树立“同心同德、仁心仁术”的管理理念,铸就了 ①《同仁堂要用32字秘诀谋发展》,载于《北京娱乐信报》2009年2月6日。
②许铭、谢宁:《同仁堂的国际化战略》,载于《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第31期。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质量观与诚信意识,而这一切恰与发展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依法取利、质量至上、诚信为本不谋而合。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仁堂不断探索其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如更加关注客户、员工、社会等相关者的利益,从而在更大范围里实现“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同仁堂这一老字号民族企业必须依靠自己的品牌文化才能在世界市场上永放异彩。
二、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同仁堂虽然我国还少有民族企业的产品成为世界品牌,但各类媒体对中国品牌的潜力还是颇为关注的。
如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FT)与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联合进行了根据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3500多名《金融时报》读者的问卷作出了“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加拿大《格瑞贝斯环球财经报道》从2004年起根据向高级企业经理、与网络中文版和博客中国的调查作出了“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国品牌”;①另外, 200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球15个国家及地区的20余家华语广播机构联合主办的“世界华人眼中最具国际化的二十大中国企业品牌”②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上述评估标准各有侧重,但大都包括产品质量、创新能力、服务优劣、市场表现、品牌影响力、品牌管理的稳定性、品牌的发展潜力、品牌形象等内容。
在上榜企业中,海尔、联想、中国移动和华为是三榜都中的,另有中石油、平安保险、中国国航、青啤和五粮液中了两榜,同仁堂则只在格瑞贝斯评选中出现过两次。
笔者未必同意上述评价标准与结果,但同仁堂应以此做参考认真分析与世界品牌的主要差距,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好,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扩大主业规模,增强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同仁堂。
同仁堂的管理者曾谈到要首先关注继承传统做长企业,这当然是对的,但笔者认为必须使企业更大、更强,才能使企业基业长青,塑造过得硬的世界品牌。
参与世界竞争,企业的规模必须要足够大。
同仁堂主营业务的年销售额近30亿元,出口创汇2千万美元,虽在中国中药行业处于前列。
可像辉瑞、强生等一年的销售额都超过500亿美元,甚至一种药的销售额就100多亿元。
还有许多从中国进口原料、提取物生产“洋中药”或“汉方药”的企业,如日本最大的汉方药生产企业津村制药,早在2004年销售额就已经超过60多亿元,而韩国生产的牛黄清心丸在国际市场上比同仁堂销得多。
③资料显示,世界药品市场被少数巨型企业所控制,美国、欧洲、日本分别占有48%、24%和16%,三者居前三位的企业分别占有95%、65%和75%的份额。
而我国7000家企业仅占2%。
④2005年我国医药行业有1万多家企业,其中三资企业数占7188%,但却占医药产业总产值的33118%。
⑤2005年,我国中药工业大型企业共有1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总计达240182亿元,只占整个中药工业总产值的1/5。
这说明同仁堂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产品雷同而又遍地开花的情况下把企业规模做大?①②③④⑤《格瑞贝斯环球财经报道》,网络中文版2007年7月期。
《世界华人眼中最具国际化的20大中国企业品牌》,中国经济网2006年2月10日。
重庆赴韩、日考察团:《赴日本、韩国中药市场考察报告》,ok wang1cn2007年6月10日。
林喆:《“准苏宁”连锁巨头难现医药商业或将诸侯割据》,载于《中国证券报》2006年12月5日。
施尔畏:《建设创新中国 引领未来发展》,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正如熊彼特提出的著名创新假说讲的那样: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原子式企业是无法实现技术进步的,只有集中的市场上,具有垄断势力的大企业才能实现创新。
企业实力的增强要靠创新。
2006年底,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中药研发机构———同仁堂科研院(复方药工程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
近几年,同仁堂年投入科技经费超过1亿元,用于产品研发的达5000万元。
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这样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九五”时期以来,同仁堂研制出新药67个,其中也有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奖的。
但大多是将原有的中草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处方,或者用来治疗其他疾病等,很难形成真正的、根本的知识产权保护。
①1995~2005年公开的授权专利统计显示,居于前8位,专利数从排在第1位21件到排在第8位4件的企业共有29家制药企业,其中并没有同仁堂。
②另据统计,2005年1~8月份,全国共申报了4101个中药新药,其中中药仿制品有2545个。
以板蓝根颗粒剂为例,全国就有874个批准文号,假如再算上复方板蓝根以及各种其他剂型在内,全国仅板蓝根制剂就有1100个批准文号。
另据2003年的资料显示,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洋专利”占中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