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研究

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研究

第9卷第2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9No.2 2009年3月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Mar.2009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研究杜忠潮1,李 磊2,金 萍3(1.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系,陕西咸阳 712000;2.陕西省西乡县第一中学,陕西汉中 723500;3.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塔尔坡学校,陕西咸阳 712000) 摘 要:选取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典型的西安市长安区、咸阳市淳化县、杨凌示范区和宝鸡市岐山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并借鉴前人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县域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作初步探讨。

分析结果表明,长安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可进入性较强,其乡村性较差;淳化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与乡村性较强,可进入性较弱;杨凌区可进入性和设施完善性较强,但缺少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岐山县的乡村性最强,其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及设施较差。

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定量评价能够明确不同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因素,此种分析研究有助于区域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中地区;乡村旅游;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2-0062-06 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涌现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

为了科学规范旅游资源开发行为,确保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基础性工作的旅游资源评价应运而生,并日愈显示出重要性与多样化。

国家旅游局推出2006年为“中国乡村游”主题年,要求以“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推动了各地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地的自然、人文、社会景观的价值特征、环境氛围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等对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旨在对构建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与定量评价方法作些探讨,为区域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一、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的发展态势体现在三个方面[1]:(1)旅游资源视觉质量评价。

如Osgood与Suci 等人通过对组景要素不同偏好的综合,获得景观视觉质量,强调景观要素替代物的选择和语义描述的重要性[2];Schroeder与Daniel选择阔叶草、林木胸径、朽木与倒木的多少、下层灌木与植被多少等因子建立景观视觉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评价模型,探讨诸因子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3](2)旅游资源的人类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如社会地理学对重要旅游资源所包含的人类文化遗产价值、具有人类文化遗产价值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用来评价旅游资源的人类文化遗产价值的方式等问题的研究。

[4](3)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评价。

如K otchen M.J等用受调查者对环境的态度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来解释条件价值法中各种决策行为和偏差的内在机制,并将态度和行为关系分为5种基本类型,分析不同类型的决策行为及其对偏差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对支付意愿为零时的极端情形进行分析。

[5]等等。

3收稿日期:2008209218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07J K419)作者简介:杜忠潮(1956-),男,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内旅游资源评价最初以定性描述为主,如卢云亭的“三三六”定性评价法和“八度指标”评价模型等。

[6]随之引入和探索更具科学性的定量评价方法,如引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7]、综合评价模型[8]与综合评分法等。

而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也是经历了定性评价与定位分析后[9,10],近年涌现出定量评价研究。

如魏敏等的农业生态旅游地综合评价,构建由旅游资源子系统、农业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条件子系统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给出综合评分[11];刘庆友基于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乡村旅游地属性状况,选取外围吸引物、可进入性、乡村资源、设施和乡村性等因素建立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

[12]其他相关研究[13-17]在方法上变化不大,主要是结合各自研究对象所构建的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有所区别。

本文选取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典型的4个县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并借鉴前人研究,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作初步探讨,以期为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一)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陕西关中旅地区分布着周、秦、汉、唐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古都城、古墓葬、古宫殿遗址,地下文物及其他历史古迹,以及秦岭北坡以自然景观取胜的旅游度假带和渭北黄土高原上的片片“绿色明珠”,其旅游资源禀赋的品位度和丰富性在陕西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区域格局中均具有重要地位。

加之关中城镇群的西安、宝鸡、咸阳等大中城市人口聚集,给短途休闲度假游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客源条件。

20世纪90年代末,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的岐山县北郭村首先在关中地区创立,迄今已有宝鸡市冯家塬村、解家滩村等为代表的“生态民俗村”,咸阳市旬邑县、淳化县政府强势启动、发展迅猛的乡村特色旅游,西安近郊县区步入标准化的上王村、祥峪沟村等“农家乐”及渭南市白水县富卓村的“苹果人家”、合阳县莘里村“农家乐”、铜川市赵塬村等等,都已彰显出各自的发展特色,其影响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

在乡村旅游迅猛发展过程中,关中地区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资源(见表1)。

表1 关中地区具有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分类表类别典型旅游资源单体古村镇与民居周至老县城、长安王曲镇郭家庄园、旬邑唐家庄园、泾阳安吴堡吴氏庄园、三原孟店周家大院、阎良丁氏民宅、长安关中名居、户县祖庵古镇、韩城党家村等。

乡村休闲娱乐类农家乐:西安市上王村、祥峪沟村、秦俑村、安子沟农家乐;宝鸡市冯家塬、北郭村、六营村农家乐(生态民俗园);杨凌崔西沟生态民俗村;咸阳市北槐村、袁家村、张寨村、咀头村、唐家村农家乐;渭南市毕家村、富卓村、莘里村农家乐;铜川赵家塬村、玉华村农家乐等。

休闲度假庄园:西安新丰渭河休闲垂钓园、临潼良友垂钓休闲园、未央白池垂钓园、桃源新村、伊人山庄、绿叶庄园、陈氏庄园、十公里垂钓长廊、沣峪庄园、阿姑泉牡丹苑、汉宫苑等;城郊农家餐饮苑:赛汉塔拉、快活林、御林苑、汉宫苑、食上未央等(西安市);王家大院、天香苑、六合宫生态酒店(咸阳市);关中风情园(宝鸡市)等。

森林旅游景点骊山、太白山、楼观台、朱雀、王顺山、天台山、终南山、通天河、天华山、太平、玉华宫、乾陵、红河谷、天竺山、黑河、龙门洞、沣峪、嵯峨山、黄巢堡、大木坝、苍龙山、石门山、金栗山、石鼓山、华山、少华山、洽川、灵崖寺、桥峪、吴山、香山、玉山、关山、桥北、王家山森林公园等。

观光农业庄园类西安汉风果林生态观光园、草滩生态产业园、闻天生态农业观光园、周至万亩绿色猕猴桃示范基地、灞桥区万亩樱桃观光示范基地、长安白马河生态园;宝鸡美林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西部兰花生态园。

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五星高级设施农业示范园等。

乡村旅游节庆类西安灞桥樱桃旅游节、翠华山万人登山节;咸阳金秋旅游节、礼泉乡村旅游文化节、淳化金秋采摘节、旬邑“果乡金秋”采果节、淳化踏青赏花节;宝鸡西镇吴山旅游节、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渭南文化旅游节、韩城太史庙会、白水仓颉庙会、蒲城尧山庙会;铜川冰雪艺术节、樱桃旅游节、佛教文化旅等。

其他康疗类:东、西汤峪温泉、长安新大地温泉度假村、咸阳地热城中地温泉SPA水疗养生中心等;现代新农村类:金盘村、桃李坪村、户县东韩农民画庄;乡村红色旅游类:葛牌古镇、旬邑马栏革命旧址、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淳化桃渠塬村革命旧址等。

36 第2期 杜忠潮等: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研究 (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1.依托城市客源优势型。

主要指西安、咸阳、宝鸡等大中城市周边郊区所发展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山庄、垂钓园及农家餐饮苑等。

如长安区上王村、临渭区毕家村、渭城区司魏村农家乐等,借助于同现代城市迥异的田园、村落等乡村景观,以采摘、垂钓、品尝、观光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进行短途游憩休闲活动。

2.依托风景区资源优势型。

主要是依托秦岭北坡等地众多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发展的生态民俗村、农家乐等。

如岐山北郭生态民俗园村、扶风美阳生态民俗村、合阳莘里村农家乐及秦岭北坡诸森林公园的“农家乐”等。

通过农民自主开发的一些参与性强、民俗风味浓郁、农业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即可分流假日旅游高峰对风景区及城市自身的压力,又可提高游客的旅游活动质量。

3.依托绿色田园风光与特色旅游资源型。

主要指相对偏远县区发展起来的农家乐等。

如周至县厚畛子花耳坪村、礼泉袁家村、淳化县张寨村、旬邑县鹏旗村、麟游向阳新村农家乐等。

主要是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饭菜、欣赏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其原始且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对向往返朴归真的城市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4.依托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技型。

以高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为主的观光农业与设施农业庄园为主,如西安市北郊草滩生态园、汉风台果林生态观光园,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

以高新技术为驱动发展起来的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对城乡游客体验现代农业活动及其发展趋势不失为很好的活动场所。

(三)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表现出以西安市为中心,呈现环带状与散点分布兼备的空间结构特点。

笔者将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按景点(区)功能的不同分为“一环一带一区”:一环指西安市中心区外围的环状乡村游憩带,其东北部至西北部沿渭河河滩地区,以大面积的水域、滩涂、芦荡及渭河一级阶地为主要特色,融合现代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和渔业生产景观,集中展示关中地区乡村民俗与文化风情;其东部近郊以黄土塬区(白鹿原、杜陵塬等)为主,主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类观光农业;东南部至西南部由狭长山地和山前丘陵组成,自然环境优美,融合了数量众多的名风景名胜区和乡村农家乐项目;西部近郊除未央区万亩桃园观光区外,资源分布较为零星;一带指沿秦岭北坡生态休闲游憩带较密集分布的众多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野生动物园、著名寺庙、道观等,以及依托这些自然风景与宗教文化吸引物发展的“农家乐”旅游村和休闲度假庄园,其中以东、西汤峪温泉度假村之间沿环山旅游路资源分布相对密集;一区指渭北地区东起韩城,西至陇县的“旱腰带”诸县市、北延至咸阳的淳化、旬邑、彬县等,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尤其是“农家乐”旅游村呈散点状分布在各县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