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大学生性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大学生性越轨现象的认识变化和分析与教育对
策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9级
学号: 222009308011204
姓名:贾文龙
成绩:
二零一一年五月八日
大学生性越轨现象的认识变化和分析与教育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性越执分析对策
【论文摘要】大学生性越轨现象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点,根据对此情况的调查,就其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育对策。
大学校园逐渐出现的性越轨现象,已引起普遍关注。
它不仅对传统道德理念提出了挑战,也对大学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产生了冲击。
大学生性越轨重在预防而不在惩处。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予以重视。
1现状与特点
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1997年主持的《全国大学生异性交往调查》表明,大学生接吻:男生39.5%,女生45.5%;性越轨:男生10.9%,女生8.4%。
其中性别、地区、年级、消费、成绩、爱情观均存在着显著特点。
1.1性别特点
女生人数高于男生。
这与商品经济的今天,极个别女大学生受金钱的驱使走出校园,道德沦落,甚至从事“三陪”不无关系。
因此女大学生自律教育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2地区间的差异
据报道,调查统计表明:1136名接受调查者中,14.1%有过性经历;从客观上讲在全国各大城市高校中性越轨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总体上讲南方高于北方。
1.3家庭是否在学校所在地的影响
在调查中显示,外地学生比例为86%,远高于当地学生,这与远离家乡后空虚与孤独,为了寻找感情的慰藉,恋爱率上涨,脱离了父母的监控,放纵了自己不无关系。
1.4在年级、专本科、普成教分布的差异
调查数据中呈现出高年级高于低年级,本科高于专科,成教高于普教的特点。
这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受外界影响的增加、本科学生在校时间延长同学间交往加深恋爱基数增长、成教学生综合素质起点较低有关。
1.5成绩与经济消费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性越轨学生中成绩优良者占12,5%,中等者占25%,差者占62.5%。
可见,学业较差占大多数,这既有学生综合素质原本就差的原因,也有性越轨后影响学习的缘由。
大学生平均生活消费支出在300元/月左右,而在性越轨学生中则远远超出。
1.6学生的认识
认为性越轨是个人的权利不存在对错者占75%,认为是一种新潮者占37.5%,担心校方知道者为15%,担心家长知道者为75%。
1.7大学生爱情观的特点
在调查中,对大学阶段谈恋爱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90.3%,对爱情专一持肯定态度仅占23.3%,对性越轨持否定态度表示不会追随者占92%。
新一代的大学生在恋爱观念上更加开放,更崇尚个人自由。
对大学阶段谈恋爱持肯定态度和对性越轨持否定态度仍是一种主流。
2成因分析
2.1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因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目前的大学生多80、90后,受西方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影响较深,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往往不计后果。
2.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输人了西方性自由等腐朽文化,这对校园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其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电影、电视、流行歌曲、刊物等媒体越来越多有关性的报道的负面引导。
其三,高校周围出租房密密麻麻,网吧比比皆是,这对性越轨现象的发生无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2.3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对学生缺乏系统的性教育,极少有高校开设性教育课程,即使开设也只是蜻蜓点水,未能充分发挥预防性偏差、性放纵、性犯罪的作用。
3建议与对策
3.1注重校园道德环境氛围建设
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
充分发挥标语、宣传板、校园广播、闭路电视及校园网络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3.2加强性观念的教育与引导
大学生性越轨作为一个事实,高校教育必须正视,充耳不闻是不负责任。
大学生处在幼稚与成熟两者交接的关键时刻,伴随着残存的幼稚性和抗诱惑力弱的特点,他们常将性意识和爱情紧紧结合在一起,禁忌只能助长饥渴感,压抑必然加剧好奇心。
因此学校加强对学生性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已迫在眉睫。
帮助他们树立企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范,增强抵御性诱惑的能力
3.3重点对象,重点监控
在全国的大学生群体中,性越轨现象毕竟不是主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预防时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
从地区、年级、消费、成绩特点来看,应把重心放在高年级(尤其是在实习阶段)、外地生源、成绩较差、花费较高的群体中,对有倾向的学生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配合,掌握其思想动向,因势利导、说服教育,让他们多一些法律意识、理性意识和自律意识,从而防范于未然。
3.4改善住宿条件,加强宿舍管理
大学生逃离校园租房,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宿舍的脏、乱、吵,学习和生活不太方便所致,因此我们应加大学生公寓的建设力度,改善住宿条件。
同时也应加强宿舍的监督管理,严格校外住宿审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