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近现代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历程

论近现代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历程

论近现代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历程【内容摘要】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但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先后以失败告终。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关键字】近现代;农民;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仁人志士;革命;【正文】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致使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

为了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一、农民的怒吼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下,过着极其艰难的生活。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的入侵更进一步加重了农民阶级的苦难。

清政府未支付赔款,弥补财政亏空,加重赋税征收;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的泛滥,进一步毒害了农民的身心,白银外流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苦难深重的农民群众发出了斗争的怒吼。

他们为了生存而斗争,同时也为了改变中国命运和前途而斗争。

1842年起,各种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发起,此起彼伏的斗争酝酿着更大的反抗。

终于,1957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揭竿而起,掀起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

随后,起义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全国,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太平天国建立后就开始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从《天朝田亩制度》里理想的大同社会,到《资政新编》中资本主义色彩的萌芽,无不体现了农民阶级的期盼和智慧。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有力打击了西方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

此外,它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但它们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都失败了。

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加上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等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农民阶级救国图存的伟大探索,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的中国,展示农民阶级伟大的革命潜力,这在今后中国的革命中也体现了出来。

农民阶级的斗争说明了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苦难深重下的人们也可以发出惊天的怒吼。

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在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中,由于缺乏先进的阶级力量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无法承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反动统治的使命,中国出路的探索需要新的先进阶级力量和政党的领导。

二、末路的挣扎在风雨飘摇的近代,不仅受压迫的阶级用自己的斗争探索着中国的出路,这个王朝的统治者——封建地主阶级同样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境地。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19世纪后半期,被称为洋务派的官员们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发动“洋务运动”,这场运动历时30多年。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引进和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的,洋务派先后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探索着中国自强求富的道路。

近代企业的兴办、新式海陆军的建立、兴办军工产业、新式学堂教育的兴起等一系列举措。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落后面貌有所改善,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依赖性和腐朽性。

在洋务运动中,尽管地主阶级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本质上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虽然有些微的成效,但是从本质和实际进程来看,洋务运动不可能承担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不可能真正使中国实现近代化。

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

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不得不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但是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试图通过枝节改革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是不可行的。

三、学者的风骨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个新的阶级——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而且,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中豁然觉醒,站在了救亡图存的最前线。

他们看透了腐朽封建制度的弊病。

把向西方学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最终促成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史称“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知识分子们通过向皇帝上书、介绍外国变法经验、创办学会学堂学报等方式,宣传维新思想,并在百日维新时得以实践。

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是由于维新派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害怕人民群众,从而最终导致了失败。

因为根深蒂固的封建旧势力并不希望维新运动动摇他们的统治。

在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下,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般仅仅存在了103天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

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百日维新虽然香消玉殒,但“戊戌六君子”用鲜血诠释的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却永远留在后人心间。

或许当你踏入北京大学(当时称京师大学堂)这一戊戌变法的遗迹时,会记起那段悲剧的岁月吧。

四、革命的狂澜维新运动的夭折,让初生的资产阶级再一次看清了这个王朝的腐朽与残酷。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它,那么就用武力推翻它。

革命的呼声在每个人心中荡漾着,寓示着一场暴风骤雨的来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在他们的不懈斗争下,取得了推翻2000年之久的皇权专制的伟大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武昌起义掀起的辛亥革命的狂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烧着革命的烈火。

一个多月内十几个省宣布起义,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2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了。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但好景不长,革命成果很快落到旧军阀手中,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落空了,最终辛亥革命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南京临时政府之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究其原因,首先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另外,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也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因此它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五、思想解放的潮流辛亥革命失败虽然失败了,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于是爆发了新文化运动。

一些先进的中国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因此他们决定发起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就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新文化运动。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开始的。

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提出要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提倡新伦理、反对旧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