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皖西学院学报Jun.,2011第27卷第3期Jo urnal o f West Anhui U niv er sity Vo l.27NO.3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方婷(上海市黄浦区业余大学(大同学院),上海200011)摘要:音乐和文字是姊妹艺术,两宗艺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0是必然的客观事实。
音乐属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
音乐如离开了文学,就难以独木支撑音乐大厦,文学如缺少音乐语言则变成枯涩无味的、干巴巴的文字堆砌。
因此,音乐中文学的渗透为音乐添置了理性的思考;文学中有了音乐因而也闪烁出韵律和节奏的美。
它们的联姻使双方都得到提升和深化,艺术的美也在这渗透中释放出迷人的异彩。
关键词:音乐中的文学性;文学中的音乐性;音乐;表演艺术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35(2011)03-0149-05音乐是艺术的一种。
它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
音乐起源于劳动,来自于民间,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音乐可分为两大类,即声乐和器乐。
因此,音乐属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
由于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唱者或演奏者,不仅可以通过旋律、节奏、节拍、和声、配乐、复调等手法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同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从而使他们产生共鸣,对他们的情绪起着强烈的激发作用,尤其是与文学相结合的声乐,这种作用能够迅速地、直接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支配人的感情,进而产生难以预料的艺术效果。
一、音乐中的文学性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祭祀、对劳动胜利的欢庆,,,于是便产生了为祭祀而歌舞的音乐舞蹈。
这种音乐舞蹈,实际为音乐、诗歌、舞蹈的结合。
后来诗歌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成为文学最早的体裁。
尽管诗歌由发展到独立,但它和音乐仍有紧密联系,是声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我们试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国的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一)声乐中的诗所谓声乐,即按谱唱词的歌唱。
我国古代的歌词,一般都为/诗0,诗的文学语言更能凸显乐曲的主题,使人们听觉的感受更直接,更明确;反之乐曲又可以拔高/诗0本身的效果。
这种互补关系从我国先秦到唐宋的诗歌、音乐中不难得到证实。
1、先秦的诗歌)))5诗经65诗经6原先全是乐歌,它的编排就是按照乐曲的不同分为/风0、/雅0、/颂0三类。
/风0有十五国风,是周代民歌的总称,属于地方乐曲,共一百六十篇;/雅0有大雅、小雅,属朝廷的/正乐0,共一百零五篇;/颂0有周颂、鲁颂、商颂,属于伴舞的祭歌,共四十篇。
我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诗歌0 (当然现在的诗一般都称诗歌了),而现存的5诗经6只有文字没有乐曲,能否称/诗歌0呢?据司马迁5史记#孔子世家6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0就是说孔子在编订5诗经6时,删去其重复的,存留的三百零五篇,全部都弹唱过。
刘勰在5文心雕龙#乐府6中认为:/诗为乐心0,/乐辞曰诗0。
对此,郑樵说得最为明白:/夫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
0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乐0是为了/礼0的需要,而诗的收编是和作/乐0结合的。
事实说明,5诗经6三百零五篇皆为合乐的诗歌,也就是说先秦的音乐与文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2、汉乐府/乐府是创始于秦,重建于西汉初的政府音乐机构。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下令将乐府加以改组,改组149 *收稿日期:2011-02-22作者简介:方婷(1964-),女,上海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后的乐府归宫廷的少府管辖,规模扩大,仅乐工就有上千人。
汉乐府首先使音乐的文学性进一步增强0[1](P149)。
乐府规模扩大后,主持音乐创作、改编的协律都尉由乐工出身的著名音乐家李延年担任,同时还有张仲春等专业音乐家和司马相如等几十个有名的文学家进入乐府,协助音乐创作和改编。
相传由李延年用西域5摩诃兜勒6为素材创作的军歌5新声二十八解6,由5黄鹊6、5陇头6、5出关6、5出塞6、5入塞6等二十八首歌曲连缀而成。
它的歌词在5乐府诗集6中保存有5出塞6一首,即:/候旗出甘泉,奔命入居延。
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
0具体地描写了汉武帝为抗击匈奴贵族的骚扰,派兵急速出征的威武阵营[2](P63-64)。
单从这首5出塞6诗看,它不仅韵味十足,同时语言精美,想象丰富。
假设这首5出塞6诗的乐曲能够保留下来,我想这一定是一首节奏鲜明、雄壮有力的军歌,此歌在当时军中唱起一定能大大提高汉军的战斗力。
由此可知汉代民间音乐的文学性也相当突出。
3、唐诗与声乐的交融唐代大曲、曲子的兴盛,固然与其历代统治者重视音乐及各族音乐的交融有关,但更重要的应该是空前繁盛的唐诗给其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现在收集在5全唐诗6中的有二千三百多个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歌。
正因为唐诗如此繁盛,所以无论从唐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音乐机构或民间作曲家为诗谱曲的比比皆是,诗人们为曲填词也蔚然成风。
从而使我国声乐与文学的结合,步入一个盛况空前的辉煌时代。
(1)/唱诗入乐0的盛况所谓/唱诗入乐0,即政府音乐机构或民间作曲家为优秀诗篇谱曲,使这些诗篇成为流传于社会上的声乐。
唐代/唱诗入乐0成为一时之风气,一些优秀名篇一入歌乐即被广为传唱,经世不衰。
如现存的较为可靠的唐代古歌5阳关三叠6和5渔歌调6就比较典型。
5阳关三叠6的歌词原是王维的七言诗5送元二使安西6,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0[3](P195)这首诗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语言明白畅达,感情丰富含蓄,堪为送别诗之冠。
明人李东阳在5麓堂诗话6说:/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
0现将5阳关三叠6的歌谱摘录如下:这首歌的第一段,演出时需重复演唱。
在曲调方面,开头两段比较平稳;/劝君更尽一杯酒0一句,从/更尽0开始,旋律忽然来一个大跳,使情绪激动起来;最后一句出现了变化音,进一步渲染了惜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
据说演唱5阳关三叠6,伴奏的笛子吹奏出最后一迭高音时,能把笛膜吹破,可见感情之强烈!5渔歌6歌词是中唐诗人柳宗元所作的七言古诗5渔翁6,诗曰/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0[3](P933)5唐诗解6卷十八中说:/此盛称渔翁之乐,盖有欣慕之意,言彼寝食自适而放歌于山水之间,泛舟中流与无心云相逐岂不萧然市外耶!0正因为如此,该诗历来受到文人们的赞赏,如北宋大诗人苏轼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0该诗自中唐以后多次为作曲家谱成新曲。
现将吴钊所译5渔歌6歌谱摘录如下:唐代诗歌入乐极为普遍,不仅声乐广泛为诗人的诗作谱曲,管弦乐乐谱也收录著名的诗篇。
1900年在我国敦煌石窟发现的5敦煌琵琶谱6中就收录了/诗150仙0李白的许多诗作,如5关山月6、5把酒问月6等。
随着/唱诗入乐0的兴盛,歌唱/入乐0诗歌的流行歌曲的歌手也纷纷涌现,他(她)们当中有的技艺很高,不仅能演唱各种流行的/入乐0诗歌,甚至自己作诗、谱曲,自己演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手要数中唐时期的刘采春。
刘采春自作的诗篇在5全唐诗6中收录六首,即5啰唝曲六首6,也称5望夫歌6。
采春演唱此曲时,声调婉转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晚唐范摅5云溪友议6卷下5艳阳词6条云:/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当代才子所作,,采春一唱是曲(指5啰唝曲6)闺妇人,莫不涟泣。
0范摅之说,不仅反映了刘采春高超的演技,更反映了唐时著名诗人的诗作纷纷/入乐0的盛况。
由此可见,唐时诗乐交融之一斑。
(2)诗人为曲填词蔚然成风5新唐书#礼乐志6中记载/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5凉州6、5伊州6、5甘州6之类。
0由此可知,盛唐时期边塞乐曲已在中原广为流行。
因边塞乐曲格调新颖,诗人们纷纷为之填词,但以给凉州乐曲填词最盛,称5凉州词6。
另外,很多文人还吸取了民歌曲子的表现形式,填写过曲子的歌词。
白居易按民歌5竹枝6填写的5竹枝词6云:/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道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0。
凸显了民歌5竹枝6的缠绵哀愁之情。
刘禹锡是给民歌曲子填词的最突出的中唐诗人。
他不仅创作了5竹枝词九首6,5竹枝词二首6,还根据当地民间流行的/踏歌0曲调创作了5踏歌四首6。
如5竹枝词二首6的第一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0这首诗语言通畅,节奏明快,谐音取譬,自然含蓄,是诗人学习民歌的艺术结晶。
唐代诗人纷纷为曲填词,使民间声乐的文学性更加浓艳。
至于宋词、元曲与声乐的关系则更为密切。
宋词,是按曲调(即/词牌0)的节拍填写长短句参差的歌词;元曲,即杂剧和散曲的统称,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由此可知,宋词、元曲本身,就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体。
关于宋词、元曲与文学的关系就不加赘述了!上述种种足以说明:从先秦时期的5诗经6到封建社会盛期的/唐诗0,这些祖国文学的精华无一不与音乐紧相为伴,使祖国音乐,特别是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蕴涵着浓厚的文学性,至于宋词、元曲更是文学与声乐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二)标题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所谓标题音乐,即以标题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乐曲。
我国古代乐器种类繁多,可是在伴奏中则以琴和琵琶为主。
琴和琵琶亦是独奏乐器,于是便出现了供琴独奏的琴曲和供琵琶独奏的琵琶曲,当然也不乏供其他乐器独奏或合奏的乐曲。
但不论哪种乐曲或近、现代所作的乐曲,都脱不了文学的干系。
1、琴曲与文学的关系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琴曲很多,其中主要有5阳春白雪6、5高山流水6、5碣石调幽兰6、5饮马长城6、5胡笳十八拍6、5广陵散6、5梅花三弄6、5阳关三叠6、5潇湘水云6、5醉渔唱晚6、5平沙落雁6、5关山月6。
上述每首琴曲都冠上典雅、动听的名称,当然这诗一般的名称并非徒具虚名,而是作者根据琴曲的内容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
其中有的琴曲还配有歌词,如5饮马长城6配有汉乐府古诗,5胡笳十八拍6配有作者蔡文姬本人写的句句入韵的歌词,5阳光三叠6配有唐王维的5送元二使安西6诗,这就是说它们既是伴奏曲,又是独奏曲,它们和诗的关系十分密切;再说5醉渔唱晚6,/据说是唐代陆龟蒙和皮日休两位诗人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而作此曲,曲分扬波、鼓拽、鸣榔、举网、欸乃、流滩、忘世、吊古、筦畲、逸老等十段,其中描写渔父醉歌与小舟颠簸的情景0[1](P229),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诗意甚浓;此外,如琴曲5关山月6,干脆借用了李白的诗作5关山月6之名,如此种种,足以表明琴曲与文学的缠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