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符号学设计
苏珊· 朗格(Susanne K.Lanser)说:“符号即我们能够用以进行抽 象的某种方法。” 莫里斯对符号定义的一般表述是:“一个符号‘代表’(stands for or represents)它以外的某个事物。” 沙夫在其《语义学引论》中写到:“每一个物质的对象、这样一个对 象的性质或一个物质的事件,当它在交际过程中和在交际的人们所采用的 语言体系之内,达到了传达关于实在(reality)——即关于客观世界或关 于交际过程的任何一方的感情的、美学的、意志的等内在经验——的某些 思想这个目的的时候,它就成为一个符号。”
而从分析心理学角度看,弗洛姆认为,符号是人的内心世界即灵魂与 精神的一种象征;弗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德提出“符号是用来掩盖某种不便暴露的内客” 的睡梦符号说;荣格则认为,符号不是对信息的掩盖,而恰恰是对信息的 揭示。 《符号:语言与艺术》一书的作者俞建章、叶舒宪认为:“在交际的过 程中,通过某种有意义的媒介物,传达一种信息;这个‘有意义的媒介物’ 就是符号。” 《艺术符号与解释》一书的作者杨春时认为:“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 都是符号,无论是视觉的还是听觉的对象。” 徐恒醇在《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一书的译者前言中认为: “符号是利用一定媒介来代表或指称某一事物的东西。”
而另一位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则主要是通过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 (icon)、指示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来阐述其意义的。
应该说早期的索绪尔、皮尔士关心的主要是符号、符号的指涉与符号 的使用者。消费形态的转变(如体验经济的兴起)使人们对符号意义的需 求发生了变化,这种从直接意义需求转向象征意义需求的现象,引发了符 号学者对符号研究方向的转变。
如诺基亚推出的黄金外壳的手机,本义是通信工具,但是其外观还传 达了豪华和身份的意义,巴尔特将这称之为“意义剩余”。巴尔特进一步 指出,物品的意义剩余存在于两个向度上:一是象征,属于物隐喻的深度, 如汽车象征着速度、力量、自由等意义;二是分类,即社会赋予的等级系 统,如同样是汽车,宝马、奔驰和夏利的意义就不同。在这种符号学视角 下,物,如同语言,成为一种人类表意的符号体系。赋“物”以“意义” 成为设计的主旨之一。
1.2 符号的意义结构
符号的本质在于意义,意义是符号的真谛。对此,沙夫认为“没有意 义就没有指号(符号),因为,即使是一个真正的指号(符号),当人们 由于某种理由而不了解它时,它也不过是一个物质的对象或事件、一些墨 迹、声音等而已。” 在早期索绪尔的分析中,符号由两个部分所组成:能指和所指。能指 是符号的形象,是感官可以感受到的部分,例如形、色、音等;所指是符 号在意识上的指涉,也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部分。
1.3 现代符号学理论的建构
根据杜克洛(o.Ducrot)和托多罗夫(T.Todorov)的看法,西方现 代符号学理论有四大方面。 第一方面来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于1894年首先提出了符号学概 念(Semiology)。因此,被法国结构主义者认为是符号学之父。 第二个方面来自美国哲学家皮尔士。前面提到过,皮尔士的概念 (Semiotics)同索绪尔的概念(Semiology)异名同实,但在时间顺序上 他却比索绪尔要晚三年(1897年)。 第三个方面来自现代逻辑学。皮尔士本人虽然也是逻辑学家,但他在 这方面却远不如德国的弗雷格(G.Frege)和卡尔纳普(R.Carnap)。前 者对意义(sinn)和指称(bedeutung)的区分对于符号学家来说具有重要 意义;后者则构拟了一种理想的语言,这种元语言学很快成了符号学的模 式。
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 说:“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加诸感觉的印象之 外的某种东西”。
返回
文艺符号学的创始人卡西尔的解释是:“所有在某种形式上或在其他 方面能为知觉所揭示出意义的一切现象都是符号,尤其在当知觉作为某些 事物的再现或作为意义的体现,并对意义做出揭示之时,更是如此。”
产品造型设计方法
多媒体教学课件
编著 刘刚田 电子工业出版社
产品造型设计方法与符号学
1 符号学概念 2 产品造型设计中符号系统解析 3产品造型设计中符号学应用的原则 4 产品造型设计中符号学应用实例分析
1 符号学概念
1.1 符号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何谓符号?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就不再直接生活在自然事物环 境中,而是生活在符号世界中。人类精神和社会生活都建立在符号的产生、 使用和交换的基础之上。我们的手势、表情、谈话、阅读、看电视节目、 听音乐或观看绘画等活动,都是不同的符号行为。
可见,因学科背景的不同以及不同的符号形式(如语言符号、科学符 号、艺术符号等)在表达意义观念上存在的差异,人们对符号的认识也不 尽一致。但可以看出的是以上各家基本上都是从“意义”的立场来阐述符 号问题的。符号的产生与人类“给予意义”的行为有关,凡是人类所承认 的“有意义”的事物都可称为符号。
符号构成了我们生命的重要内容,构成了我们经验、思想、交际、交 流的基本手段。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大众传播或广告活动 中,我们都在使用符号,都离不开符号,符号成了我们生活的一种基本工 具。
法国当代符号学家罗兰· 巴尔特(R. Barthes)在其《符号学要论》 (Elements of Semiology)一书中认为,自有社会以来,对实物的任何使 用都会变为这种使用的符号,例如,雨衣的功能是让我们防雨,但是这一 功能又同表示一定天气的符号结为一体。
戴维· 戴希斯在《文学研究》中说到:“符号在这里的运用,完全是指 一种比说明包含更多意味的表现。符号是敏感的人可以从中领悟到隐蔽于 其后的意义的东西。” 曾任《符号学》杂志主编的T.谢拜奥克认为,符号是一种信息,而符 号学所研究的课题正是各种各样的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是由发信源、受 信源、通道、信息代码和上下文五个要素共同构成的。
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罗兰· 巴尔特(Roland Barthes)在 1964年发表题 为《物的语义学》的演讲中,首次将“物”作为了“能指”看待,“物” 的“所指”除了功能性的明示意义(直接意义)外,还有它的内涵意义。 这里,巴尔特将明示意义称之为符号的外延意指(denotation)或“物” 的“本义”,将内涵意义称之为符号的内涵意指(connotation)或“物” 的“引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