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孩子最需要“共情”

教育孩子最需要“共情”

教育学生最需要“共情”
增城市增江街第二小学周灼荣
摘要;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

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方,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与感受。

在主题班会课上,我巧妙地运用共情之法解决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关键词:共情换位思考体验共鸣
上课铃响,我带着日本地震的相关资料走进教室,准备上《可怕的日本人》主题班会课。

刚开始我和同学们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随之而来的海啸与核泄露给当地群众带来巨大的灾难,即使这样他们还是非常有序地应付各种情况,下面同学们说说你的感受。

”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谈话中,刘竣杰同学突然蹦出一句话:“日本地震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日本鬼子都该死!”其他的同学也起哄地笑起来。

我扫视了一下课室,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不知老师会对他做怎样的处理:是留下来谈话呢,还是把家长请来?
我停了一会儿,对他们说:“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

立刻教室里沸腾起来,欢呼着。

于是我强调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然后要求每人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写上这世上你最爱的五个人。

同学们二话没说,一会儿就写完了。

接着我要求每个学生把其中一个人划掉。

正当孩子们下笔时,我立刻补充道:“这一划,你手中的笔将变成地震中坍塌的巨石重重地压在他的身上,而他再也没有活过来,永远永远地离开了你们”话音刚落,孩子们都惊异地望着我,我严肃地重申要遵守游戏规则,这时教室静静的,你望我,我望你,谁都没有说话。

“孩子们,难道这笔有千斤重吗?怎么还不下笔?”“竣杰,你不是最讲信用的人吗?动动你的小手啊!”小杰低头不语,眼眶红红的。

这时我
走到小徐前,“小徐,你怎么还不下笔,你不记得了吗?每次考试考砸了,爸爸就会狠狠把你训斥一顿,周末别的同学都出外玩,而你只能留在家做爸爸布置的练习”……经过我一连串的发问,学生的眼眶都湿润了。

而竣杰则把脸别过去,不想我看到他那转红的眼眶。

我知道游戏还不能停下来。

于是继续要求学生划去第二人,并且说:“你们手中的一划将变成滚滚的海啸,把他卷入了大海,他再也没有生存的希望。

”又是一阵沉默,不知谁小声地说:“这个游戏一点都不好玩。

”我假装没听见,仍要求学生接着划去第三个人。

突然小杰大声说:“老师,我不想玩这个游戏。

那有人希望自己的亲人、父母死的呢?”说完趴在桌子上痛哭起来,孩子们见状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石老师太残忍了。

”……
“孩子们,你们不但舒舒服服坐在这里学习,还有家人、老师的疼爱与关怀,有温暖的家,但你们知道吗?日本地震的小朋友曾经也与你们一样幸福,灾难过后,有的没有爸爸妈妈,成为孤儿,有的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有些老人失去了子女,无依无靠。

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是坚强地生活着,不争,不抢,不乱。

这样的日本人不值得我们尊重吗?当我说完后,下课了,每一个同学都静静坐,也没像往常那样冲出教室。

教育孩子最需要“共情”
这节课我没有按原来的计划进行教学。

面对这个喜欢“捣乱”学生,许多老师会先批评教育,再耐心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争取以后不要再犯了。

可实际上,这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孩子并不知错也不认错,下次还会再犯,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关键在于:老师没有意识到“以理服人”的前提是“以情感人”,也就是“共情”。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

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方,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与感受。

每个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孩子也是一样。

当学生出现了以上的错误时,我没有急于去进行纠正,而是让孩子们去感受日本民众所经受的家园尽失、亲人离逝的痛苦,
希望学生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懂得利他也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很多时候,共情使我们与一个自
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时懂得留有余地,尽可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而这样做,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了余地。

一个具有共情的人在看到别人受伤害时,会有心痛的感觉,这不仅会阻止他产生伤害别人的动机,而且会使人及时控制住自己,使事态不至向更糟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共情是一个社会能够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爱捣蛋的孩子是情绪敏感的,他们的内心冲突及困惑比不爱说话的孩子更强烈,承受的心理冲击更大,他们更需要老师悉心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共情,这样的教育方法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老师的批评或许表面上平息了孩子的脾气,却加剧了他内心的冲突与困惑,因为大人讲的道理并没有让他心服口服,未解开的心结潜伏在他的意识深处,成为暗中支配他未来行为的潜意识。

“共情”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
共情,需要老师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返回人生的原点,根据孩子的阅历、理解能力、做事方式以及情绪调节水平来理解孩子的心灵,感受孩子的困惑烦恼与喜怒哀乐。

与学生共情,老师不会觉得孩子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也不会认为孩子的事情无足轻重或者小题大做;得到老师共情,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接纳与尊重,也就对老师产生信任与安全感。

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心情才会平静下来,理智与认知才能恢复正常水平,才有可能进一步接受老师的批评与教育。

在一次处理小麦和小将两个学生因为抢乌拉圈引发的矛盾中我是这样做的——
蹲下来,看着小麦,帮助小麦说出他的心里话:“你和小将都认为自己没有错,是吗?”观察小麦的反应,看他是否认可自己的解读,如果小麦没有异议,接着交流,将孩子能一步一步应答的推理蕴涵其中。

“如果他拿了乌拉圈,你没有拿到,你会不高兴,是吗?”→ “如果你拿了乌拉圈,他没有拿到,他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如果小麦不高兴了,他还愿意玩吗?”→“如果他不愿意玩了,你还能与他玩得高兴吗?”→“你觉得是乌拉圈重要呢,还是与壮壮玩得高兴重要呢?”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对小麦“喜欢玩乌拉圈”以及“得到乌拉圈就高兴”等情绪进行了共情,同时还引导小麦共情小蒋,从自己得不到乌拉圈不高兴去感受
小蒋得不到乌拉圈也不高兴的情绪——这样,小麦在情绪与认知上的冲突都得到了化解,而且这种化解是孩子内在的领悟,不是外在的灌输。

用同样的方法与小蒋也进行一次聊天。

共情改变了老师的强权教育,也促进了他们的自我成长。

“共情”之法:换位思考与体验
“共情”的关键在于抛却自己的立场与成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对方的思考与体验。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体验,我们不容易很快、很准地察觉对方的心灵世界,也不容易很快、很准地找到合适的共情表达方式,让对方感觉到我们的共情。

共情,需要双方共同探索,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达到理解与沟通。

共情是共鸣,不是评价和说教
共情不是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之后,立刻转为“但是”,以“正确的道理”来判断和评价学生的是非对错,然后等着孩子点头或者“默认”了,再很快付诸行动、“知错就改”。

这样孩子实际上没有被理解,他的想法和情绪并没有机会澄清,他并没有领会自己为什么会怎样错,到底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不愉快,而是懵懵懂懂地接受老师的说教。

共情要让孩子产生共鸣,感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自己的心里和父母的眼里都有存在的理由。

你可以做的是——
1.用“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你的意思是……”“你想说的是……”等句式,帮助孩子说出心里话。

2.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可以用“我愿意听听你的想法”等句式鼓励孩子自己表达心声。

共情,接受与给予相辅相成
共情是理解别人的能力,需要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你可以做的是——
1.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共情的榜样,这是孩子感受与学习共情的基础。

2.多引导学生理解别人的想法与体会。

例如,有时学生之间答应的事情没有做好,老师可以跟学生交流:“别人今天累了(或身体不舒服),不能帮助你,我相信你能自己做。

”当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可以引导学生从对方
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对方。

理解与共情是相互的,给予别人共情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别人给予的共情。

共情不等于同意与同情
共情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但不等于同意对方的立场。

有时父老师为了暂时平息学生的情绪,可能会把共情演变为同情。

例如孩子之间发生了争执,如果老师对学生说:“我理解你,这是你的文具,他却来抢,真不像话!”“他怎么能欺负你呢?!算了,别哭了,不跟他玩了,找其他同学与你玩。

”诸如此类的安慰和“打抱不平”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情绪调节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9 4一400.
2.常宇秋,岑国祯.6一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 (2 ): 219一22
3.
3.王景英,盖笑松.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19一22.
4.任朝霞.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73一77
5.魏晓娟,岳慧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5( 4 ):5 2一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