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十大原则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很有帮助:第一,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辩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
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第二,尊重原则。
我们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们,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申辩一下,否就对孩子大声训斥。
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
第三,感情交流原则。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服你穿,还想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
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
长期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第四,自由原则。
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
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五,统一原则。
家庭的教育要和学校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
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的观念要一致,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第六,榜样原则。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良的种子。
第七,信任原则。
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
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第八,宽容原则。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
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木棒侍候”。
第九,鼓励原则。
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子成绩差时又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
”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伤害了孩子的心。
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
第十,方法转变原则。
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总之,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他(她)富有爱心,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长。
家庭教育的8大注意事项称职的父母并不是天生的,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要处处做个有心人。
1、你是孩子的“克隆”对象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
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以身示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影响。
对于0—3岁的婴幼儿而言,这种影响尤为重要。
因为人的个性和主要优缺点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
这一时期的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
因此,孩子在家庭中所学到的一切,包括说话的语调、动作、走路姿态、性格和品德等都会打上父母的烙印。
所以有人说,孩于是父母的镜子。
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后只顾吃喝玩乐,生活自由散浸,甚至行为不轨,无疑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当妈妈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忠诚、正直等良好品质时,孩子就建立了一套价值体系,这是他的无价之宝。
其实,最好的道德标准是妈妈自己的行为。
如果妈妈自己待人不真诚,无视别人的权利,爱记仇等,她的孩子也不会有良好表现……[妈妈应当为孩子做些什么][全文阅读]2、别老是“人家孩子怎么、怎么的”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年龄特征是指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及特点。
如孩子在幼儿期特别喜爱游戏和故事,父母采用做游戏和讲故事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倘若一个劲地讲大道理,效果肯定不好。
个性特征是指每个孩子各自具有的性格特点,如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有的则性格内向,偏于肠腆、安静。
因此,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
父母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应该经常注意观察和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其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
在家教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用”人家孩子怎么的“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如果是认知型的孩子,那就比较适合美式教育法,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来对待。
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以理服人,莫让孩子感觉你在以大欺小,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你对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时,可以以征求的语气说出来……[教育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类型][全文阅读]3、孩子一样有自尊心有些父母从未意识到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一味求全责备或轻视孩子的点滴进步,在不经意中就伤害了孩子。
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尊重孩子不仅能促进其自信心、自尊心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其创新精神与自我行为控制。
自尊心受到损害的孩子,在发展中必然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
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尊重孩子,保护并培养其自尊心。
在生活中,注重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和鼓励。
对于孩子不及他人之处,不责备,不讽刺,可用其他长处来激励孩子。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讲究。
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孩子……[“心罚”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全文阅读]4、从小教起,从小改了0—3岁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和最基础的时期,此时可塑性大,培养良好的品德及性格最易取得成效。
同样,若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也最容易。
但是,如果错过了幼年时期再进行教育,难度就大得多。
当前,有些中小学生行为品德上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幼儿期缺乏良好教育或教育不当所致。
人的性格形成与教育、生活环境、家庭气氛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孩子的性格在学龄前已初步形成,但不稳定,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成熟,并有很大“可塑”性。
所以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应该从小抓起……[孩子任性是家长之过][全文阅读]5、别总盯着孩子的缺点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其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自然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称之为正强化。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
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
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
孩子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往往是父母惯用负强化所致。
有些人会认为没有比较就不会有进步,事实上确有些极端的父母是蓄意把自家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以为可以激励孩子。
其实这是错误的。
无疑人生是有比较才有竞争,但若一个人的竞争对象是自己四周的人,在班级内要打败其它同学,在同事当中要踩低所有人,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会很痛苦,去到那儿都会是四面楚歌……[常把孩子和别人作比较的坏影响][全文阅读]6、决不为孩子护短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但有不少父母只爱听表扬和赞颂之辞。
如果有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往往很不高兴。
当自己发现了孩子的缺点,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孩子隐瞒。
有的父母还想方设法为孩子开脱、辩解,甚至指责别人。
其实,这不是爱护孩子的正确做法。
一则由于父母护短,孩子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
二则别人不再反映情况,不利于父母全面了解孩子。
但是孩子的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总会表现出来。
孩子的短处往往是越护越短,将来铸成大错,父母会悔之莫及。
7、不用暴力“征服”孩子有些父母认为”不打不成才“,常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从而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一则孩子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会使其精神紧张,有损其身心健康,并可造成两代人的感情隔阂。
二则孩子因为慑于暴力,往往不敢向父母讲实话,久而久之,容易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三则孩子的模仿力强,以后也会成为粗暴纳人。
所以,父母采用高压手段来“征服“孩子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都有受家长惩罚的时候,如何使孩子在惩罚中进步、提高,不致因惩罚而使孩子心头积聚孤僻恨情绪,进而造成父子双方对立,这其中很有些学问……[惩罚孩子的七条原则][全文阅读]8、不把电视当成“保姆”现在,有为数不少的父母为图省事,把电视当成孩子的全日制“保姆”,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一则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会直接妨碍亲子间的语言和感情交流,也不利于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则成天让孩子看电视,势必减少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对视力也有不良影响。
三则看电视所需要的是被动注意力,若看得太多,不利于发展认真学习的主动注意力,以致学习时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做事易于出现疲劳。
因此,孩子看电视要有选择,时间不宜太长,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别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陪看”。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在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中我发现,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可是,方法却不太妥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互相抱怨孩子出了问题,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
家长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甚至抱怨孩子。
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给问题归结原因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事情办的漂亮,归因自己聪明能干有水平;出了问题,归因他人不好或环境有问题。
那么,孩子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大家都知道,孩子丢到狼群中八年后变成狼孩。
其实,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
但是,我们做为家长,是不是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一个教育体制,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样的任课老师,而只有家庭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成绩却是有排第一的有排50名的?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家长的责任呢?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
当我们能抱着“孩子教育,我的责任。
我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
“的态度去思考,你会发现问题好解决了。
你可以自己掌控局面。
如果你认为问题出在老师或孩子身上,你会感到生气和无可奈何。
因此,有人说,问题留给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聪明的人找方法去解决。
2、限制性信息太多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
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
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一个人字,外边加一个框子是什么字?是囚徒的囚字,别以为孩子愿意做皇帝,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中有34%的学生想离家出走。
两个初一男生扒火车离家出走,一周后,身上的钱花光了。
当父母找到他们时,以为他们一定很想家,没想到,他们说如果捡到能卖的东西,还不想回家。
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象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他们要求被尊重。
我替孩子说句公道话,我们大人有时真的很不讲道理,平时我们不给孩子锻炼、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孩子没有得到锻炼。
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大人又说孩子这不行,那不对。
仔细想想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能力差?因为没有锻炼机会。
因此,我呼吁亲爱的家长朋友,对孩子要宽容,给孩子尝试犯错误的机会,也给孩子尝试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