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诗经》中描绘了众多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其中描绘女性形象的笔墨尤为更多。
她们或大胆活泼,或果敢反抗,或多情胆怯,或美好贤淑,或勤劳坚强,或哀伤悲怜,或情感真挚。
本文主要分析一下《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同时透过这些情态不一的女性,追朔历史,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女性最真实地生活状态。
关键词: 《诗经》女性形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在《诗经》中有很多,而这些作品又多是以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来照亮主题。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大胆活泼的少女《诗经》时代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的时期。
这一时代前期,人们思想相对开放自由,民风豪放淳朴,没有像后世那样受到太多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文化心理沉淀的影响。
因此,在这一历史文化条件下,《诗经》中出现了一些思想行为相对开放大胆的女性,她们不羞涩、不保守,勇敢大胆地表达出对爱情的渴望。
如:《召南·摽有梅》中青春可爱的少女,在梅子树下击打梅子,看到梅子纷纷落地,树上的果实由“其实七兮”到“其实三兮”,从而联想到青春易逝,时不待人。
强烈渴望爱情到来的她,便大胆地对男子示爱,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简单、直白的表白,没有丝毫地做作,显示出女子大胆的一面。
与之相似《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籣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女曰:‘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在郑国的阴历三月三日这一天,大地回暖,艳阳高照,男女老少齐集到溱水和洧水岸边举行祭祀,祈神求福。
姑娘说:“去看看吧?”“已经去看过了”,小伙儿说。
“不妨再去走一走?”诗歌中女子不愿呆在家中,喜欢去看热闹,从侧面表现出了她活泼好动的性子。
而且她毫不羞涩的大大方方的去邀请男子一起去看热闹,并且把开怀的笑声洒落在宽敞的洧水岸边,也表现出了她不同于其他女子羞涩胆怯的大胆开朗,活泼的性格。
在《郑风·褰裳》中的女子也将她大胆可爱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位妙龄少女在河边直白而大胆的对着自己心仪的男子喊道“子惠思我, 褰裳涉漆。
”示意他过河与自己相会。
见男子迟迟未过河来,在岸边翘首等待的女子,急躁之中向心仪的男子撒娇的抱怨道“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她有趣的言语行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她的大胆、活泼。
此外,《邶风·匏有苦叶》中一位年轻美丽的怀春少女,在旭日东升、大雁和鸣,匏叶枯黄、济水上涨的深秋,在河岸边“招招舟子,人涉昂否。
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当苦苦等待的女子终于见到河对岸的心仪男子时,直白的告诉他“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自己希望佳期快来的焦急心情。
诗歌中女子敢于打破女子的矜持,敢于直面表达自己的爱,也充分地体现了她可爱大胆的一面。
二、果敢反抗的少女旧时代,女性无论在政治、经济、生活,甚至感情上,都处处受到压迫与束缚。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于是,一批勇敢的女子,冲出封建的牢笼,打破礼制的枷锁。
她们执著于情,痴迷于爱,对强加于自己的婚姻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召南·行露》中的女子被一名已婚男子看中,碍于礼教的压制,女子先是礼貌的表达了她的心声“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婉转的拒绝了男子的要求。
然而那个蛮横无礼的男子却不肯罢休,无中生有,造谣诽谤,以上公堂打官司相威胁,要挟并强迫女子嫁给他做妾,但女子斩钉截铁,大胆而坚决地表示抗议:“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她不惧舆论,不畏强暴,坚决拒绝了自己不爱的男子的无理求婚。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女子大义凛然的气势和不容置疑的口气,再次表明了她不畏强暴,坚决抗婚的态度,也表现了她维护人格的尊严和爱情的坚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鄘风·柏舟》中描写的则是一位少女强烈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坚决反对父母包办婚姻。
女子看到河里漂浮不定的柏木舟,从而想到自己的婚姻,想到那个“髧彼两髦”的人才是自己心目中“实维我仪”。
为了真挚的爱情,她毫不畏惧父母之命,勇敢而坚决地说出自己的心声“凳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然而,少女的恋情不仅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与认可,还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女子誓死也不改变主张,并对父母不能体谅她的心情而发出了的愤懑之音“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之死矢靡慝”坚定地誓言表明了女子坚决不屈父母之命,强烈追求婚姻自由的决心。
而在《鄘风·鹑之奔奔》中,鹑鹊成双配对的宿居一处,喜鹊配对成双地相随飞翔,女子看到鸟儿这样,不禁想到动物尚能如此,更何况人呢?想到自己嫁给一个非出己愿的丈夫,想到“人之无良,我以为兄”“人之无良,我以为君”那样的一个心地丑恶的“无良”之人自己却不得不敬为兄长,尊为天地,内心便抑制不住的阵阵悲伤和愤恨。
诗歌中女子没有激烈的言辞,只有简单的两句话语,却无一不表达了她对旧婚姻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控诉!与此同时,《王风·大车》中的女子更为勇敢,可谓是女子中的典范。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女子穿着“如菼”“如璊”的大红嫁衣,坐着美艳华贵的婚车,理应眉目含情,满面春风,因为只有所嫁之人非富即贵,才会有“啍啍”“槛槛”的“大车”这般排场的仪仗。
然而女子却满目愁云、黯然欲泣,只因为那所嫁男子并非自己心仪之人。
裘衣锦食不是她所要的,为了追求幸福,婚姻自由,她不顾世人的嘲讽批判,流言蜚语,毅然抛弃唾手可得的富贵,大胆的逃婚,并要求心仪男子冲破礼教的束缚,勇敢地和自己逃出家门私奔,最后与意中之人自由结合。
面对爱人,她更是用生命作为爱的抵押,发下“谷则异室,死则同穴”你若不弃,我便不离,生死同依的爱的誓言。
作为一个生在封建制度下的旧时女子,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自与男子情定终生,甚至违背礼教大胆逃婚,不仅要受到世人唾弃,甚至要处以极刑,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多情胆怯的少女封建社会,男子为尊,女子只能处于依附地位。
《诗经》中的女子不都是大胆活泼,敢于追求幸福的,也有一些少女,矜持畏缩、多情而胆怯,她们把自己最真实最真挚的情感埋藏在心底,羞于向心上人表露。
如《郑风·将仲子》:这首诗歌是一个姑娘对其心上人思念万分,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迫于世人舆论的压力,不敢让他前来相会。
诗歌中“仲可怀也”表明了女子对心中所爱男子的思念,但“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使得她不敢大胆的与心上人相见,面对面的直抒情怀,反而一再嘱托那热恋中有点情急,想要翻墙过园前来相会的男子“无逾我墙”“无逾我园”。
诗歌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将一个多情而胆怯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郑风·山有扶苏》,在一个山清水秀、花开鱼游的郊外僻处,姑娘早早就来到了这里,并不是为了看那美丽的风景,而是有意等着倾慕之人的到来。
在见到心上人到来之后,姑娘心里虽然很高兴,可嘴上却羞于表露对男子思慕不已的真情,而是用“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不见子充,乃见狡童”一连串有趣的奚落俏骂来掩盖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诗歌中所描写的那种奚落俏骂,将小女儿的那种多情而胆怯的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四、美好贤淑的佳人女子的美好,或高贵、或质朴、或妖冶、或典雅,各尽其态,各展其颜,然而那少女的一抹灵动的美好,却也让人按捺不住的怦然心动。
如《邶风·静女》:诗歌描绘的是一位女子与心上人在城隅幽会。
诗歌的第一句“静女其姝”点出了主人公是一位怀风华正茂的妙龄美少女,她与自己的心上人相约在城隅相会,但活泼调皮的她却故意早到并且藏了起来,让痴情的小伙儿等得焦急万分“搔首踟蹰”。
美丽善良的静女看到此情景终于不忍心再藏下去。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她突然出现在小伙儿的面前,并且羞羞答答地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只色泽鲜明的彤管送给他,作为她进一步表达对男子爱恋的信物。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无论女子送的是“彤管”还是“归荑”在热恋的男子看来,对方赠送的任何东西都觉得是美好的,看到小伙儿喜欢自己送的礼物,少女也感到无比的甜蜜。
综观全诗,敷陈其事,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写人状物惟妙惟肖,感情发展颇有层次,形象地烘托出少女的活泼灵动及女子在爱恋中的甜蜜幸福。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在《卫风·硕人》中,诗人以美好的事物为喻,细致的描绘并赞美了庄姜夫人的动人美貌。
现在人们常常用“倾国倾城”来形容一个女子美到极致的容貌,而诗人却没有那样笼统地赞美,而是通过恰当的比喻、细致的描绘,将庄姜夫人的美以美好的现实事物展现出来,使庄姜夫人的美更细腻、真实。
《诗经》中除了直接描绘女子的美好之外,还有一些通过描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深深地思慕及眷恋来侧面烘托并深化一个女子的美好,就像在《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诗人在描述女子的美时只是简单地概括为“体态轻盈、姿态优雅”,并没有像《卫风·硕人》中描绘庄姜夫人那样细致入微。
庄姜夫人的美,在于她手指像柔荑一样柔软娇嫩,皮肤恰似凝脂细腻而白润,脖颈好像蝤蛴一样优美,牙齿洁白整齐若瓠子,额角丰满眉毛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而诗人在本诗中表现女子的美好是通过诗歌中的男子来侧面烘托的。
诗歌中男子对少女一见钟情,汹涌的情意犹如海水般波涛跌宕,从此之后便再也忘不掉那容颜。
“劳心悄兮”“劳心慅兮”道出了男子的心声,因为想要见一见那心中思慕已久却总是无缘一见的妙人儿,心中便抑制不住的涌起了浓浓的忧伤。
随着时间的沉淀,对那可人儿的思念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按捺不住的想念一点点的积累,最后成为燎原般的焰火,灼伤心肺。
这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啊!可以让男子“劳心惨兮”,如此的牵挂思念,不禁使人遐想无限。
诗人用男子对心爱女子如此强烈的思念,巧妙的从侧面烘托了女子像珠宝般的美好。
此外,《诗经》的第一首《周南·关雎》中讲述了一个男子对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一见钟情而后一往情深。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是男子的真情流露,然而越是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终是一厢情愿“求之不得”。
之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那位男子的想象,他幻想自己一旦追求到姑娘,一定千方百计的让她高兴,并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女子空有外在的美丽容貌是不行的,尤其在那样一个对女子要求甚严的时代,女子的德行也是衡量其是否贤良淑德的重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