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郭沫若的“风韵译”在翻译时实现两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做到“字句、意义、气韵”三者“不走转”,不走样。

其意是说我们不能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感觉而赋予翻译文本某种风韵,而应该根据原著的风格来确定译文的风格,译文应该以原著的风格为出发点和归宿。

2.(1)道安的“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何意?(2)“五失本”何意?(1)道安,东晋前秦高僧,佛经翻译评论家,致力于“般若学”,倡“本无”宗,“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要求要按原本逐字逐句地翻译,不得对原文的字有所增减。

他的翻译主张:“究其旨趣,殆归直译矣”。

直译派代表人物。

(2)道安的“失本”指的是在译经过程中对原作内容或形式的流失。

这“五失本”,反映了译家在“译梵为秦”时,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行文习惯诸多特点上)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所作的变通(三、四、五项皆指译者为求译文简明易了所作的削繁删冗)“失本”,是为了使译文达到符合汉文规范。

这是失原作之本,却得译作之本。

此乃道安高明之举。

“失”正是为了“得”,“以得补失”,这是翻译的辩证法。

可以说,“案本而传”是相对的,而“失本”则是绝对的。

“不失本”便不成翻译。

3.徐光启的翻译思想徐光启是我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大潮中之先驱, 被称为“西学翻译之父”、“科学译祖”。

徐光启的“翻译—会通—超胜”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学习与掌握) ,只有“会通”才能“超胜”(超越与争胜)。

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4.方梦志《医学词典》5.慧远的“厥中论”慧远主张厥中论,既反对“依实去本,务存其本”也反对“文过其意,理胜其辞”。

“厥中”即克服文派质派的缺陷,以达折中。

与儒家中庸文化和“中和”美学观有相同之处。

(1)从文体角度,道出翻译困难:以文应质,则疑者众(意译过头而失其真);以质应文,则悦者寡(直译过头而失其美)。

主张:“令质文有体,义无所越”(直、意相结合);(2)提出了“质文择中”的中间道路,二者相辅相成。

意义:重新回归孔子“文质之论“,深化了文体学的本体认识;关注翻译的阅读效果,有一定读者意识;综合了文派和质派的要义,融合了佛儒学、佛学思想,完成了文质文体上新的认识论循环。

6.玄奘的“五不翻”原则玄奘论五种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

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尊重,智慧清浅自在,炽盛,端庄,名称,吉祥,尊贵。

三此无故,如阎浮树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

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正偏知,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五生善故,如般若。

”玄奘立的“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20世纪初掀起的“译名大讨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前者鲁迅称为“顺”,后者称为“信”。

●“宁信而不顺”的规定,意为在信和顺不能两全时,宁可译文不顺也要忠实于原文,决不欺骗读者。

●从实质上来讲,“宁信而不顺”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鲁迅认为,直译的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与“拿来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

先要敢于“拿来”,而后才有选择和吸收。

二.简答题1.鲁迅提出的“双标准”和“双功能”分别是什么?●“易解”和“丰姿”论是鲁迅提出的翻译双标准。

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也就是既要通顺,又要忠实。

通顺就是通顺易懂;忠实即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这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包括对构成原作的一切要素(语言要素、超语言要素、艺术要素等)的全面忠实。

这就是艺术性翻译的标准,这就是鲁迅提出的“易解、丰姿”双标准的真谛。

●“移情”和“益智”是鲁迅提出的翻译双功能。

译者的“移情”是指译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志趣相投、情感相宜,同时又与作品思想吻合、爱憎共生、审美一致。

译者通过与作者和作品的这种契合,在翻译中能把原文的形式、内容和精神原原本本地传达出来。

“益智”即有益于智力,启迪读者的智慧,增长读者的学识。

2.(1)严复翻译的“三标准”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答:是“信、达、雅”翻译原则和标准,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理论核心和纲领。

“信达雅”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三字之间关系实质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关系,以“信”为本,以“雅”为“表”,以“达”为其间“纽带”,三位一体。

第一,“达”和“信”的关系“达”是为了“信”。

“信”和“达”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标准,“信”是不背文意,“达”是刻意求显,以显其意,期意行远。

("雅”是用汉代以前的字法句法和抑词就义等做法以“达易”,求显,可见,信是手段,达是目的,而雅是追求“达”的条件,方法,求“雅”是为了求“达”。

)(2)为什么倡导“雅”?“雅”的含义是什么?1.雅是为了“达易”,求显其意。

中国文学史有上下两层潮流,其中士大夫文学潮流占主体文化中的主流,追求贵族化的雅,以维护传统文言的尊贵地位。

2.从译作整体来看,雅是指译作的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

翻译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性。

所谓雅,不是高深或讲修辞,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

译作具备文学价值便不再是原作的附属和模仿,而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

3.从当时的社会价值看,“雅”可以理解为一种“可变标准”。

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应有各自不同的“雅”之标准,翻译标准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当时价值观的反映。

我们看待雅,不应将之看作是独立于,或超出于信和达之外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三位一体,至信至达至雅,其重点都是放在“意义”上。

3.马建忠“善译”说翻译标准的思想意义、价值是?马建忠的“善译”思想,给译界提出许多理论思考。

首先,指出善译的条件,强调译者平日对本国语言文字和对象国语言文字必须有很高的修养,对语法学、词源学、文体学、修辞学等学科有很深的研究,这是对译者的素养提出的最高要求,应当说,这是译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其次,他指出“善译”的过程。

这实质上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意旨”“神情”“语气”“心悟神解”这十个字可以说是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的全部。

复次,他指出“善译”的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

最后,他提出译成之文“能使悦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的要求,这实质上提出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的“等效”翻译的效果。

这是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

马建忠洞察翻译的本质,掌握了翻译的内在的客观规律,进而提出“善译”这一科学译论,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座里程碑。

4.结合时代背景,谈谈梁启超为何倡导翻译西方政治小说。

其意义何在?1. 当时正值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为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决定效仿西法,翻译西方政治小说,以指导变法维新运动,救国图强;2. 近代中国封建专制腐朽统治,顽固派因循守旧思想,为救亡图存,梁启超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疾呼变法自强,将兴西学与翻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

3.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第一人,首次提出“政治小说”主张,认为小说具教化国民的功用。

借鉴、翻译西方政治小说是推动中国政治变革的重要步骤。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给当时维新前后的“新学”之风又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5. 玄奘“既须求真,又须求俗”,什么意思?他的翻译主张,“既须求真,又须求俗”。

他既不赞同道安等人的直译,也不赞成鸠摩罗什等人的意译,而是主张直译和意译完美的结合,即提出了“圆满调和”的翻译主张。

这是我国古代翻译思想的典范。

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

译文达到了“和谐”理想的境界(极轨),在翻译史上成为一派“新译”。

6.林语堂“翻译标准”(一) 忠实标准林氏认为,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和胡译。

死译是直译走向极端的结果,胡译是意译走向极端的结果。

他认为直译与意译两个名称虽然便于使用,但仍是不中肯的名称,容易引起人家的误会,使之成为死译和胡译的庇护所,或令人以为翻译有两种同时可行的标准。

其实这两个词不过表达了历来客观存在的翻译方法的不同倾向,两者是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翻译中。

“两者是融为一体的翻译非绝对,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忠实之谓,非绝对的忠实之谓。

”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决不可能将这些同时译出,译者所能求的只是比较的非绝对的成功。

”(二) 通顺标准关于翻译的通顺标准,他从心理学角度指出:“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裂为一句之各部,非先有零碎之辞字,由此辞字而后组成一句之总意义;译文若求通顺之目的,亦必以句义为先,字义为后。

”与此同时,林氏还提出句译理论,主张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

“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者的语意。

”罗选指出, “林语堂是中国第一个在翻译中运用以句’ 为’ 单位的学者”。

(三) 美的标准翻译还有美的方面须兼顾。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当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凡译艺术文的人,须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

”翻译须传神,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字神’是什么? 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

”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条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 “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三样的责任心齐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7. 矛盾的“意境论”(“艺术创造性翻译论”)(简答题)矛盾的“意境论”(“艺术创造性翻译论”)是他1921年提出的“神韵说”的进一步发展,是翻译的最高境界,然而却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