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和思考

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和思考

镇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和思考按照县委组织部安排,我就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作一专题发言。

实实在在讲,什么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为什么要实施经济转型升级,在理论上自己接触的少,也学习的少,在实践中也只模糊地知道其简单含义和发展方向,缺乏深入地分析和探究。

只可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感谢组织部给我这次机会,迫使我读了一些资料,也对XX镇近年来实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历程进行了认真思考和总结分析。

所以说,今天我只是谈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和XX 的发展现状,谈这些也深感惭愧和汗颜,因为难免有许多不妥之处,故敬请各位批评指正并不吝指教。

下面我主要讲以下四个问题: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意义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又称之为经济转型升级,这一战略问题最早出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之中。

经济转型指资源配臵和经济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途径等,它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型(一、二、三)向工业主导型(二、三、一),再向服务业主导型(三、二、一)转变的过程;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优化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其表现为生产要素(经济学的范畴,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三种,技术信息也属要素投入)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的提升,是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

产业升级包含了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和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两个过程,它具体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流程升级,它是通过重组生产过程,或是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方法,使投入产出效率更高;二是产品升级,主要是指从生产简单产品到生产复杂的同类产品,从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到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三是功能升级,主要是指不断提升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改变在生产链中的位臵,专注于价值量更高环节的过程;四是价值链升级,即从一条价值链跨越到另一条获利能力更高的价值链。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优质化、合理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能耗型向节约型、由污染型向环保型、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的过程,这种内涵提升包含了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和结构优化,它有利于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进而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较为雄厚和坚实的产业特别是工业基础,不断提高经济增长量,增大工业和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力,使之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整个经济才能朝着预定方向顺利转型。

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是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

我的理解是经济转型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突出体现。

而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具体体现,是经济转型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之所以在九五期间提高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全党全国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狠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较大地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截止八五末,我国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伟任务,生产力总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彻底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初步建立,市场经济在资源配臵中日益明显地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长期存在。

面对这种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的压力、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全党全国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积极争取,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绝不能固循守旧,丧失发展机遇。

基于上述大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背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问题被列入“九五”计划范畴。

为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党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

要求全党全国明确认识,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

只有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要求,增加有效供给,切实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要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并指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调整。

要针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进一步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必要性的认识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必要性,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的大形势下,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价格波动,市场竞争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三个方面的双重压力。

特别是我国经济增长目前主要由出口拉动,而全球金融危机多年持续使出口面临需求降低,关税增大,质量标准调高,以及所谓的反倾销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加之能源原材料涨价,建设用地紧张,节能减排约束加强,人民币升值和劳动用工成本上升等。

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保持经济健康良性发展,实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条根本途径,它有利于增强我国抗击其它国家经济冲击的能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比如我县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时期,转型可以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在工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一煤独大,财政收入92%全部来自于煤炭。

县委、县政府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采取招商引资,项目带动的有效方式。

而在农业产业方面存在规模小,农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第二,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和根本途径。

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举措,凡能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有效途径的,都达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预期目标,像江苏昆山、山东寿光、浙江义乌等有着各自的成功经验。

这些经验充分证明,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必须把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实际也就是经常说的产业结构调整。

作为主攻方向,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先导,以推动产业链高效整合为基础,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产业密集、人才支撑发展平台,大力推进载体转型,提升各类园区功能,实行产业集群化,技术高端化,产品高附加值,加工高精细化。

第三,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真转实变的必由之路。

当前相当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中都存在着资源消耗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只能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步伐,推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型,从而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成功经验,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有效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类难题和矛盾,走出一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第四,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企业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和根本。

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给处于转型升级关口的企业带来了极大地挑战,但经济形势越严峻,科学发展越紧迫;经济发展越关键,解放思想越迫切;企业运转越困难,转型升级越重要。

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这也是企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它既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挑战,也为企业发展带了机遇。

所以,企业一定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坚定信心迎接挑战,不失时机推进转型升级,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的新突破。

三、XX镇基本现状和经济转型的实践探索XX镇地处X县X部,距县城37公里,是XX东大门,是XXXXXXXXX县交汇点,辖18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2.7万人口。

耕地面积X万亩,果园面积X万亩。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200元。

是国家级卫生镇,国家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省级旅游名镇,省级文明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教育强镇,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今年国家生态镇可挂牌命名,并启动创建全国文明镇。

一是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自2007年以来,按照从实际出发,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截至现在,全镇18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实现村村建成了新村,其中建成百户以上新村11个,50户以上新村18个,7个村实现了整村集中搬迁,共建成新型农民住宅4500多户,全镇95%以上农户都搬迁入住新村。

累计投入接近1亿元完善了道路、广场、活动中心等建设,村村基本实现了“四有三化”和“五进村六入户”的目标,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空前提高。

二是农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果业主导地位突显。

全镇总土地面积X亩,其中果园面积X亩,占60%。

2013年果业收入14757万元,占总收入42%。

去年新建果园X亩,发展果业专业合作社6个,建设省级百亩示范园2个,县级示范园5个,培养果业专业技术技证人员58人。

畜牧业突出规模发展。

投资X万元建设了PIC标准化养殖场,生态养猪,规模养殖逐步扩大。

养羊数量不断增加,至去年底大家畜存栏达到了1.3万只。

三是特色产业亮点纷呈。

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

XX食用菌产业从2007年起步,发展经历了大干快上,效益滑坡,扭亏增盈,稳定发展四个阶段,在发展中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技术,逐步走向了成熟。

在经营模式上由村村发展到政府指导服务产业牵头引领,合作社组织实施,农民自主经营的运作方式。

目前形成了循环园区和两个基地村,共有设施大棚300多座,年产值1000多万元。

柳湖苗木和苗木基地初具规模,积极发展露地西瓜、葡萄、有机苹果等一村一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