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

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

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
当伟大的新文学巨匠鲁迅一反常规,把农民置于小说艺术构思的核心,精心勾画出一代农民的真实相貌时,便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惊叹。

新文学追求者们佩服鲁迅的眼光,并竞相效仿,推动了一代“乡土文学” 的振兴。

此后,农材题材小说一直在新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

然而,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第二次勃兴,则是在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

当赵树理为翻身农民大唱赞歌,推出一批崭新的农民形象于新文学画廊之后,“山药蛋派”逐渐形成,并带动一批农材题材创作的成功,这成为解放区文学的一大收获。

鲁迅与赵树理在农村题材上的开拓之功,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鲁迅在农村题材小说中,有意识地把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作了艺术的联系和对比。

《风波》写辛亥革命的成功,就是革去了一条辫子,社会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

因为一次单纯的政权更替,名目翻新的政治革命运动,没有全民性的深刻的思想革命运动相辅助,是不能从根本上取得胜利的。

《阿Q 正传》着力描绘阿Q愚昧落后的精神面貌并与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忽视农民革命要求的弱点联系起来,从政治革命行动脱离思想革命运动的角度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力地表达了鲁迅高度重视思想革命的思想。

在其他小说中,鲁迅也常常把愚昧麻木的农民和其他民众放在辛亥革命后一潭死水似的社会环境中去刻划,用以说明中国迫切需要深刻广泛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若不伴随深刻广泛的思想革命,将会与辛亥革命一样半途而废。

赵树理一方面继承鲁迅小说的传统,善于把握农村题材,成功地写出道地的农民。

另一方面,他更多地是继承“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较多地注意了农民推翻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剥剥的外部解放,着力挖掘农民阶级的优良品质和革命热情并加以歌颂,同时鞭挞与之对立的反动的落后的东西。

他对由于经济地位的长期奴役造成的农民精神上的弱点,以及人的内部的解放——思想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所忽视。

因此,他的小说紧紧配合当时政治革命的形势,写农民已经或正在摆脱历史重压,在解放的道路上迅跑;刻划他们充满希望,为自由和幸福努力斗争的形象。

他着力表现的是他们幽默风趣的性格,明朗乐观的情绪和坚强不屈的斗志,热情歌颂的是他们在党领导下取得的一次次胜利。

这些实际上都是通过农村生活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来展示政治革命的成功。

由于把农村中人际
关系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同政治斗争的起伏消涨紧密联系在一起,赵树理笔下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和思想面貌就表现得有些简单化。

小二黑和小芹得到民主政权支持,顺利地结了婚,村里的旧思想受到批判,一切矛盾迎刃而解;《李有才板话》中的闫家山农民有了党派来的工作组,很快翻了身,过上了幸福生活;《登记》中艾艾和小晚自由恋爱要求登记结婚,受到村干部和区干部的阻拦,可隔几天婚姻法公布了,区里不但给他们登了记,还把他们的结合作为模范婚姻加以表扬。

农民们相信政府,事事依靠上级。

政府说小二黑小芹可以结婚,他们就顺利地登记了;上面派来的人说应该撤掉喜富的村长,闫家山东头的贫苦农民就都说应该撤;区里说小晚和艾艾是模范婚姻,张家庄的农民也都改变了看法。

这些固然歌颂了人民政府的力量,也都是根据地的实情。

可是这里包含着被作家忽略了的隐藏在政治翻身后面的问题:农村还严重缺乏民主自由的空气;农民还缺乏主动的自我解放意识,实际还处于某种受支配的地位。

赵树理较多地注意了政治关系上的农民阶级,而忽视了带有几千年积累的精神重负的农民还需要从精神上获得真正的解放。

赵树理在正面描写和歌颂农村变革和农民生活变化的同时,也有对传统封建思想的鞭挞与批判。

如《李有才板话》中对老秦的等级思想、自私怕事和小元的贪图安逸的批判;《小二黑结婚》里对二诸葛、三仙姑迷信思想的讽刺;《登记》中对旧婚姻观的批判。

但他是把这些放在歌颂政治革命胜利和民主政权的伟大的陪衬地位;而且,他批评的也多半是旁人可看到的表浅的、易识别的封建思想意识:迷信、守旧、自私、剥削等等。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揭示农民阶级从根深蒂固的封建旧意识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有意识地把思想革命运动同政治革命运动联系起来考察,以同时唤起农民对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的自觉。

因而批判也缺乏力度。

鲁迅为深切表现国人灵魂,努力借鉴外国文学的表现技巧,并与中国传统技巧结合,创造出一篇篇独具风采的小说。

不说人们常道的结构创新、白描手法、语言生动等特点,我们只看他注重心理描写的特色。

《风波》中的七斤嫂听说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心理的变动:不安、绝望、埋怨;《阿Q正传》中阿Q在发生“恋爱”悲剧、生计问题后一系列细腻的心理变化,以及闹“革命”时期的心潮激荡,直到“大团圆”时从糊糊涂涂到最终意识到死神降临的恐惧;祥林嫂捐门槛前后的精神变化;爱姑被七大人威严镇住后的后悔……鲁迅总是竭力发掘某种灾难、变故对人心理的撞击和影响而带来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的复杂细微变化,以创造血肉丰满、情感丰富复杂的鲜明的农民形象。

这种描写具有较强的艺术穿透力。

赵树理酷爱民间文艺,重视民族文学传统,而对借鉴吸收外来文学作品表现艺术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

他追求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却忽视了对人物性格的刻划。

他写人物多通过语言行动来表现心理活动,缺乏细致传神的心理描绘,因而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变化。

总之,鲁迅和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新文学家们认真总结和汲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