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耐药性干预措施

细菌耐药性干预措施

细菌耐药性干预措施
铁岭市中医医院
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及干预措施
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一、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灭活酶有两种,一是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该酶可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某些酶的产生为体质性(组构酶);某些则可经诱导产生(诱导酶)。

二是钝化酶又称合成酶,可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的OH基或NH2基上,使抗生素失活。

多数对氨基甙类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能产生质粒介导的钝化酶,如乙酰转移酶作用于NH2基上,磷酸转移酶及核苷转移酶作用于OH基上。

上述酶位于胞浆膜外间隙,氨基甙类被上述酶钝化后不易与细菌体内的核蛋白体结合,从而引起耐药性。

2.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如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等有天然屏障作用;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异性通道功能改变引起细菌对一些广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某些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细菌对四环素耐药主要由于所带的耐药质粒可诱导产生三种新的蛋白,阻塞了细胞壁水孔,使药物无法进入。

革兰阴性杆菌对氨基甙类耐药除前述产生钝化酶外,也可由于细胞壁水孔改变,使药物不易渗透至细菌体内。

铁岭市中医医院
3.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链霉素耐药株的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上链霉素作用靶位P10蛋白质发生改变;利福平的耐药性是细菌RNA多聚酶的β’亚基发生改变,使其与药物的结合力降
低而耐药。

由质粒介导的对林可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性,系细菌核蛋白体23S亚基的腺嘌呤甲基化,使药物不能与细菌结合所致。

某些肺炎球菌、淋球菌对青霉素G 耐药,以及金葡菌对甲氧苯青霉素耐药,乃因经突变引起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使药物不易与之结合。

这种耐药株往往对其他青霉素(如苯唑或邻氯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也都耐药。

4.其他
细菌对磺胺类的耐药,可由对药物具拮抗作用的底物PABA的产生增多所致;也可能通过改变对代谢物的需要等途径。

二、细菌耐药性的干预措施
l.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掌握重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敏感程度的准确资料,以便用来指导临床用药。

对严重全身感染,要求在用药前先送培养并做药敏试验,以便及时调整临床用药。

注意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剂量及给药方式,不随意使用广谱高效抗菌药物,不随意联合用药。

2.严格执行的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并对耐药菌感染的患者给予隔离。

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

铁岭市中医医院
3.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实行抗菌药物三线管理,及时根据细菌耐药性变迁情况,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于防止或减少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

4.寻找新的抗菌药物,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有p内酞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及其与月内酞胺类抗生素的复合制剂奥格门丁(成分为克拉维酸和阿莫西林)、优立新(成分为舒巴坦和氨节西林),以及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为一种去氢肤酶抑制剂),合用可以防止亚胺培南为人体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的去氢肤酶所水解灭活,从而保护其抗菌活力不被破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