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工程投运后长江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建议

三峡工程投运后长江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建议

第41卷第1期 2 0 1 0年1月 人 民 长 江 Yangtze River Vo1.41,No.1 Jan.. 2O10 

文章编号:1001—4179(2010)01—0011—03 

三峡工程投运后长江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建议 

张晓红 

(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长江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利用蓄滞洪区有计划地分蓄洪水,是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 

一。分析了三峡工程投运后,长江蓄滞洪区的作用,提出要根据防洪形势的变化,动态研究长江超额洪量;要 考虑三峡工程建设运行后的新的情况,合理布局长江流域蓄滞洪区;按照使用几率,分洪效果及其重要性进行 蓄滞洪区分类及建设。 关键词:蓄洪洪区;分类;防洪规3t,J;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图法分类号:TV873 文献标志码:A 

长江中下游洪水峰高量大,长江干流洪水来量巨 

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利用蓄滞洪区分 

蓄超额洪水,是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减轻洪灾损失 

的有效措施。在长江流域历次规划中,都将蓄滞洪区 

列为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1990年批 

复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指出:长江中下 

游防洪治理的方针仍应是“蓄泄兼筹,以泄为主”,还 

应当考虑“江湖两利”和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 

的原则,采取合理地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安排与 

建设平原蓄滞洪区,结合兴利,逐步修建于支流水库, 

逐步达到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配合以其他 

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非工程防洪 

措施,使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 

后,法规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薄弱,对区内经济社会 

发展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调节,既影响了区内居民的生 

存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影响了分蓄洪区的有效 

实施。蓄滞洪区建设成为目前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中最 

薄弱的环节。 

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三峡水库的拦蓄,长江中下 

游分洪量将有所减少,遇1954年洪水,荆江地区不需 

要分蓄超额洪水,长江中下游总分洪量将减少约100 

~l50亿m ,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将得到极大改善。 

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的继续兴建,荆江地区的防 

收稿日期:2009—11—30 

作者简介:张晓红,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规划工作。 洪标准还将进一步提高,长江中下游分洪量也将进一 

步减少。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在长江防 

洪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超额洪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蓄 

滞洪区的布局如何调整等,都需要根据防洪体系特别 

是防洪水库的建设,不断深入研究。 

1 充分认识长江流域蓄滞洪区的作用 

长江洪水峰高量大,防洪任务十分艰巨。长江中 

下游防洪主要问题是河道安全泄量与上游及支流巨大 

的洪水来量不相适应,目前上荆江河段只能安全下泄 

60 000~68 000 m /s(含松滋和太平口分流入洞庭湖 

流量,该河段安全泄量与下游城陵矶水位高低有关), 城陵矶附近约60 000 m。/s,汉口约70 000 m /s,湖口 

附近约75 000~80 000 m /s。而近百年以来宜昌洪峰 

流量超过60 000 m /s的有24次;据历史记录自1153 

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超过80 000 m /s的有8次,其中 

超过90 000 rn /s的有5次;城陵矶以上江湖人流的合 

成洪峰流量,1931、1935、1954、1998等洪水年均超过 

l00 000 m /s。洪水超过河道安全泄量需运用蓄滞洪 

区分蓄超额洪水,以保重点地区和重要城市的安全,尽 

量减少淹没损失。如1954年为长江全流域性洪水,荆 

江河段出现多次较大洪峰,枝江站最大来量为71 900 

m /s,沮漳河汇人流量1

 300 m /s,大大超过了荆江河 12 人 民 长 江 2010生 

段的安全泄量,荆江分洪区先后3次开闸分洪,分洪总 

量122.6亿m ,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三峡工程建成后,遇长江中下游防御对象1954年 

洪水,长江中下游分洪量有所减少,具体数值与三峡水 

库的防洪调度方式密切相关,按对城陵矶补偿与按照 

对荆江补偿,长江中下游分洪量分别为336亿m 与 

398亿m 。相对数值有所减少,但绝对数值仍较大, 

蓄滞洪区始终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国务院2008年批复的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指出: 

要遵循“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坚持“江湖两 

利”和“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进一步完 

善长江流域防洪总体布局,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三 

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 

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措施与防洪非工程 

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提高长江流域 

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 

因此,即使三峡工程建成投入运用,以及上游水库 

陆续兴建,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仍需运用,只是分蓄洪 

频率及数量减少,因此,蓄滞洪区始终是长江流域防洪 

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是 

长江中下游防洪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2动态研究长江中下游超额洪量 

(1)超额洪量的大小是蓄滞洪区布局的基础。影 

响长江流域各地区超额洪量的因素包括设计洪水,防 

洪水库及其防洪作用,各控制断面的设计水位及水位 

流量关系,江湖调蓄能力等。由于防洪工程的逐步兴 

建,特别是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陆续建设并发 

挥作用,将直接影响遇设计洪水的超额洪量;另外,由 

于水库工程的调节拦沙,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发生变 

化,水位流量关系及江湖调蓄能力也会随之逐步发生 

变化,这就要求要根据防洪形势的不断变化,动态分析 

研究长江中下游超额洪量。 

(2)设计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接纳长江上游干 

流及中下游支流的来水,洪源较多,洪水组成复杂。同 

一场洪水不同控制站的频率不一致,同一场洪水同一 

站的洪峰流量、不同历时的洪量,频率往往也相差很 

大。对长江中下游很难制定出一般概念的某一重现期 

的整体防洪设计洪水,因此,长江中下游以20世纪以 

来发生的最大的洪水即1954年实际洪水作为防御对 

象。在国务院批复的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经过论证 

认为在今后20年,长江中下游仍然以1954年洪水作 

为总体防御标准。 

(3)防洪水库。通过水库拦蓄超额洪水是提高中 

下游防洪能力,减少中下游超额洪量的主要措施。三 峡工程有防洪库容221.5亿m ,可较大减少长江中下 

游分蓄洪量,根据规划除三峡工程以外,长江上游其他 

干支流控制性水库预留防洪库容多达340亿~360亿 

m ,这些水库一方面对其下游防洪保护对象起到防洪 

作用;另一方面,可配合三峡水库拦蓄进入长江中下游 

的洪水。 

(4)设计水位及水位流量关系。根据《长江流域 

防洪规划》,长江中下游干流设计水位应统筹考虑,长 

江中游4个主要控制站仍维持《长流规》拟定的设计 

洪水位,即沙市45.O0 m、城陵矶34.40 m、汉日 

29.73 m、湖口22.50 m。对于城陵矶多次出现超过设 

计水位的情况,从江湖关系的变化,三峡防洪作用以及 

河道冲淤变化带来的影响等综合考虑,近期仍维持 

34.40 m,远期可根据上述情况的不断变化继续开展研 

究。受河道冲淤变化影响,主要控制站水位流量关系 

将发生变化,但变化过程自上而下,且枯水变化大于高 

水变化,需加强观测,动态开展分析。 

根据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遇1954年洪水,长江 

中下游分蓄洪量将有所减少,具体数值与三峡水库的 

防洪调度方式密切相关。如按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拟定 

的对荆江补偿的调度方式,长江中下游总分洪量仍有 

398亿m ,其中:城陵矶附近区280亿m ,汉口附近区 

68亿m ,湖口附近区5O亿m 。如按荆江结合城陵矶 

补偿调度方式,则长江中下游总分洪量为336亿m , 

其中:城陵矶附近218亿m ,汉口附近区68亿m ,湖 

口附近区50亿m 。若进一步考虑近期建设的金沙江 

溪洛渡、向家坝,嘉陵江亭子口等枢纽,长江中下游分 

洪量还会进一步减少,但由于河道冲刷程度不一,导致 

上下游河道泄流能力增加的幅度不一,超额洪量可能 

还会出现区域调整,所以需加强原型观测,动态研究超 

额洪量的变化。 

3合理布局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 

长江流域蓄滞洪区的建设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保障流域和区域防洪 

安全的同时,保障蓄滞洪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改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全面规划蓄滞洪区的工 

程建设、安全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另外长江中下游蓄 

滞洪区多,建设任务重,应根据流域防洪形势的变化, 

分析蓄滞洪区的使用几率,做好蓄滞洪区分类工作,以 

在江河流域防洪体系中作用突出、使用较为频繁的蓄 

滞洪区为重点,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尽快发挥作用。 

根据蓄滞洪区在防洪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使用的几 

率,按重要、一般与保留对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进行分 

类。其中重要蓄滞洪区是指对保障流域和区域整体防 第1期 张晓红:三峡 程投运后长江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建议 13 

洪安全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涉及省际间的防洪矛盾, 

对保护重要城市、地区和重要设施的防洪作用突出,由 

国务院、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或流域防汛抗旱总指 

挥部调度,运用较频繁的蓄滞洪区。一般蓄滞洪区是 

指对保护重要支流、局部地区或一般地区的防洪安全 

有重要作用,由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或昝级防汛指 

挥机构调度、运用机率相对较低的蓄滞洪区。蓄滞洪 

保留区是指为防御流域超标准洪水设置的、运用机率 

较低且暂时仍需要保留的蓄滞洪区。 

以1954年洪水为防御对象,考虑上游水库建设对 

分洪量的影响,进行蓄滞洪区的布局,近期考虑三峡工 

程建成后的作用。初步考虑,把三峡工程建成后,遇 

1954年洪水不需分洪运用的蓄滞洪区列为保留区,对 

三峡工程建成后仍需使用的蓄滞洪区,再根据其使用 

几率、分洪效果等划分为重要蓄滞洪区与一般蓄滞洪 

区。由于三峡水库对城陵矶补偿调度实施的可行性及 

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加,因此,建议以对城陵矶补偿调度 

作为规划的依据。荆江地区,遇1954年洪水无超额洪 

量,除荆江分蓄洪区外,其余皆作为保留区;城陵矶附 

近超额洪量为2l8亿1"/1 ,减少了102亿m ,拟定洪湖 

西分块蓄滞洪区以及洞庭湖区部分蓄洪垸为蓄滞洪保 

留区。汉口附近区,遇1954年洪水,分洪量仍为68亿 

m ,但由于规划的武汉附近蓄滞洪区有效蓄洪容积达 

120亿m ,因此,可研究考虑将目前不具备分洪条件 

的东西湖分蓄洪区作为蓄滞洪保留区;湖口附近区,遇 

1954年洪水,分洪量不变,建议不列保留区。此外,根 

据分洪效果、使用几率以及蓄滞洪区的地位再区分重 

点与一般蓄滞洪区。 

今后,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建设运 

行,遇1954年洪水,长江中下游分洪量还将进一步减 

少,需根据建设情况,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下 

游水情变化的研究,对重要蓄滞洪区、一般蓄滞洪区与 

保留区再进行调整。 

4分类建设长江流域蓄滞洪区 

根据流域防洪对蓄滞洪区的要求,蓄滞洪区一般 

均需在流域防御目标洪水内承担分蓄洪水的任务,有 

些蓄滞洪区甚至在非目标洪水时也要承担一定的分蓄 

洪水任务。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蓄滞洪区是牺 

牲局部利益、保障全局防洪安全的防洪措施。蓄滞洪 

区一要安全蓄水,二要发展经济,三要综合利用资源和 

保护生态环境。随着区内人口逐渐增加和发展的要求 

越来越高,蓄水和居民安居、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矛 

盾日渐尖锐,因此,在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必 

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思路进行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 

(1)处理好流域整体防洪安全与蓄滞洪区建设之 

间的关系。蓄滞洪区既要承担分洪任务,为全局的防 

洪安全发挥作用,同时流域防洪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 

为部分蓄滞洪区的逐步调整创造条件。根据流域防洪 

形势的变化对蓄滞洪区进行调整的目的就是合理地进 

行蓄滞洪区的布局和建设,使得部分标准内不需使用 

或超标准洪水才使用的蓄滞洪区,逐步放宽限制条件, 

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对确需经常使用的蓄滞洪 

区加强建设,实行“人水分离”,在保障居民生命和财 

产安全的条件下真正发挥其蓄洪作用。 

(2)协调处理好安全蓄水、发展经济和综合利用 

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经常需要 

使用的蓄滞洪区要按照有利于适时有效地分蓄洪水, 有利于确保区内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水资源 

综合利用和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改善蓄滞洪区 

内居民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要求,根据防洪规划对蓄滞 

洪区功能与定位的调整和要求,依靠流域防洪体系总 

体建设,调整一些蓄滞洪区的分洪水量,减少蓄滞洪区 

淹没范围,分区改变水深分布,提高其运用标准等措 

施,降低与改变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对蓄滞洪区内居 

民的分布,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创建新型的蓄滞 

洪区安全建设和管理模式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模式, 

使得居民生活在安全或风险相对较小的区域。 

(3)根据蓄滞洪区在流域防洪中的整体风险和蓄 

滞洪区内的具体风险分布,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 

的对策措施。要根据防洪规划对蓄滞洪区功能与定位 

的调整和风险程度的变化,分轻重缓急开展蓄滞洪区 

工程措施的建设,优先建设整体风险较高、作用较大的 

蓄滞洪区;要根据蓄滞洪区内的风险分布情况,分别采 

取不同的安全避洪措施,减少与规避洪水风险,使蓄滞 

洪区内居民逐步脱离风险和降低其生活区的风险;根 

据蓄滞洪区的风险分布,逐步建立适应其洪水特点的 

产业结构和生产体系。在分析不同类型蓄滞洪区经济 

社会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 

上,根据蓄滞洪区洪水特点及风险分区,提出蓄滞洪区 

工程建设、安全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 

思路与对策。 

对重要蓄滞洪区和一般蓄滞洪区,在进行蓄滞洪 

区围堤加高加固的同时,在区内进行安全区、安全台等 

安全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限制人口人迁和新增 

重要产业。对蓄滞洪保留区可基本不限制其发展,进 

行围堤加高加固及安全转移道路、通信预警系统等的 

建设 

下转第24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