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利与弊
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
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从构思到践行
在长江三峡建造大坝的设想最早可追溯至中华民国的开创者孙中山先生,他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认为长江“自宜昌以上,入峡行”的这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
按此设想,194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与美国垦务局签约,准备利用美国资金建设水电站。
萨凡奇在三度实地考察三峡地区后,写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可行,但后因中国内战,此事无果而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口号,要兴建一批骨干工程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峡工程于是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1992年4月3日该议案获得通过,标志着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建设期。
工程的利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详细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二. 它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非常靠近华东、华南等电力负荷中心,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
三. 到三峡工程建成后,该段长江将成为湖泊,水势平缓,万吨轮可从上海通达重庆。
而且通过水库的放水,还可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枯水季节的航运条件。
我们在看到其有利一面的同时,也必须慎重考虑其不利的一面。
我们下一步应该做的,就是要做到未雨绸缪,冷静应对,科学决策,采取积极措施。
工程的弊
工程的弊端问题有很多个:移民、泥沙的淤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名胜和文物的影响等等,这些弊端甚至比工程的利益还要多。
我就在下面详述这些弊端。
一.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难点,在工程总投资中,用于移民安置的经费便占到了45%。
当三峡蓄水完成后,将会淹没129座城镇,其中包括万州、涪陵等两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会产生113万移民,在世界工程史
上绝无仅有,并且如果库尾水位超出预计,还会再增加新的移民数量。
国家要求全国的二十一个省市,每个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一个县。
但目前的现状是,虽然移民城镇的基础建设较快,但是工业发展较差,大批搬迁的企业破产倒闭,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较高,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泥沙问题始终是三峡工程技术讨论的重中之重。
据测算,长江上游江水每立方米含沙1.2千克左右,每年通过坝址的沙量在5亿吨以上。
在三峡工程未建前,这些泥沙大量淤积在曲折的荆江河段,抬高了河床水位,并危胁到整个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安危。
三.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泛,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库区人们对三峡工程影响环境的最大担忧来自于水库的污染,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
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
四. 三峡周边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
三峡蓄水完成后,白鹤梁将永远淹没水中,幸好政府作出相关措施,把它做成一个水中博物馆,珍贵的文物才得以保存。
张桓侯祠、石宝寨、丁房阙、无铭阙、大昌镇和屈原祠均原物搬迁,白帝城原址保护。
但夔州古城(奉节县城)等无法搬迁保护的就只能可惜的永远埋葬在水底了。
工程的利弊比较
综上所述,明显得出一个结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弊端比利点多。
但是,从不同角度去看这个工程,有利有弊才是正常的。
没有一样事物是完美无缺的,只是这个工程的不完美之处比较多。
这样并不能否定它的积极作用;更不能一棒子打翻一条船,说这个工程对我们有害。
移民问题我们可以逐步解决,采取安抚和承诺安置的办法,将受影响的人民群众都可以得到最妥善的安排;污染问题我们也可以加大力度防治和补救,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做尽可能多和好的补救和措施。
当然,有得肯定有失,生态影响……这些是难以预料的,属于不可知的、不可抗力,作用很难说。
至于等到数十年后、数百年后,会不会达到利弊均衡,甚至利多于弊。
这些只能让事实说话,只能留待后人探索和评说。
现在我所说的只是现在,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大的变数,所以让我们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尽自己的一点心力为后代或为未来做可做的事情,做我们可以做到有益有理的事情,令工程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趋向完美,真正使三峡工程成为民心工程、成为造福全中国的利民工程,另我们对工程满意、放心,这也是我们对三峡工程最深的祝愿。
佛山二中高一九班
17号王秀灵
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