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文笔蜚声中外,其很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更是被称作七言绝句之首。

有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

本文从诗歌的可译性出发,着重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望庐山瀑布》的几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标签:《望庐山瀑布》诗歌可译性汉英语言差异中国古典诗歌文字隽永,意境深远,与其它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相比文字简练,内容含蓄,有人称赞其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李白的诗歌更是如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基于此,各种语言版本的李白诗歌便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英译本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

但是,要从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把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意境英译出来,难度不容小觑。

笔者认为,在翻译诗歌时译者的任务就是进行“移植”,即用另一种语言把诗歌的神韵翻译出来,让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

本文以著名学者许渊冲、王守义&John Knoepfle(以下简称为王诺合译)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原诗和译诗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内容差异翻译就是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感情。

而内容即指作品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文字的叙述,在说明和描写之中反映作者思想、观点、立场、所流露的感情等。

译诗应首先忠于原作,译出作品的内容应与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

在翻译诗歌作品时,刘重德认为我们应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信达切)。

”[1]刘认为在这三者中,“信于内容”应排在第一位。

著名学者许渊冲也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2]分别由许渊冲与王诺合译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都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内容。

原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瀑布的背景——日照香炉生紫烟。

笔者调查发现,很多人误以为“香炉”是寺庙中焚香的器皿,事实上,此句中的香炉峰为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山峰,因形似香炉且在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因此,如果译者对此不了解,就很容易把“香炉峰”误译为“香炉”。

此外,一个“生”字把处于静态的香炉峰活生生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在许先生的译文中,他用了英文动词“exhales”(意为“呼气、散发”)将香炉峰拟人化,使读者感觉到此景好似就在眼前。

而王诺合译的译文则用了动词“rise”,同样表达了烟雾氤氲环绕庐山的景象,但是不如许先生的“exhale”贴切恰当。

笔者分析发现,在许先生的译文中,原诗中的“紫”未译出。

在日照下,山顶烟雾呈紫色散出,故笔者认为,译文中如果缺少了“紫”这一颜色词汇,就难以贴切地表达当时李白所看到的景象。

而王诺合译的译文则很好地直译为“Purple smoke”。

从整体上来说,两篇译文都很好地表达了瀑布的背景。

原诗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瀑布本是飞流直下,是动态的,但诗人李白却用了一个“挂”字,以静显动,更加惟妙惟肖。

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他译为“upended stream”,这里用了被动式,充分运用了“英语重被动”这一特点,栩栩如生地展示了瀑布倒挂于苍穹的景象。

在王诺合译的译文中,“遥看瀑布挂前川”被译为“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虽然两种译文都表达了原诗的内容,但是在动词的运用上,笔者认为许先生的译文要略好于王诺合译的译文。

然而,“遥看”一词在许的译文中却没有被译出,使人感觉不到当时诗人站在远处看瀑布的情景,在王诺合译的译文中,“遥看”被直译为“far away I see…”,这种译法仿佛使读者置身于诗人当时观瀑时的位置,显得更加生动传神。

原诗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使瀑布更加显示出气势恢宏,“飞流直下”显出了瀑布的快、急和稳,“三千尺”这一虚设的高度勾勒出了瀑布之高。

在这一句中,许译为“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王诺合译为“The torrent dropping three th ousand feet/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两种译法均以夸张的手法表达出原诗在瀑布描写上的磅礴之势,在内容上与原文做到了对等。

原诗第四句中的一个“疑”字活灵活现,引人遐想。

“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为了回应第三句中的“三千尺”这一夸张用法。

许的译文中用了“as if”来表达“疑”这一词,但在王诺合译,“疑”译为“I think”,不如许的译文贴切。

从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和王诺合译的译文来看,两者都忠实于原诗,很好地表达了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相较之下,许的译文更胜一筹。

因此,我们在翻译诗歌时首先要考虑忠实于原诗内容,尽可能完美地展现原诗情感。

二、形式差异英汉诗歌在形式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它们的共性在于都注重节奏、音韵、格律、诗段的变化、音节的配合以及修辞的运用。

但是在格律上,中文古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英文为三步、四步、五步、六步、七步(抑扬、扬抑)格(步:音步,即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组合)。

在押韵上,汉诗中多见偶数行押韵;英诗中多见每两行押韵(AABB)或隔行押韵(ABAB)。

在节奏上,汉诗讲究平仄,而英诗则讲究抑扬。

《望庐山瀑布》一诗在汉诗中属于典型的七言绝句,在韵律和节奏上,原诗采用了AABA的形式,即“烟”“川”和“天”,许渊冲先生的译本用了“cloud”“loud”和“high”“sky”,严格遵守了英诗中的每两行押韵,即AABB形式。

在动词的选择上,原诗运用了“生”“挂”和“落”,后两者在汉语中都属重读,在许先生的译本中,他很好地采用了英文中的两个动词“upended”和“dashes down”,两者都包含了英语中的爆破音“d”,王诺合译本中则用了“rise”“hangs”和“spilling”来翻译原诗中的“生”“挂”和“落”。

从形式上看,两个英译本都是以诗译诗,但不同的是,许译本采用了格律体,而王诺合译的版本采用了自由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诺合译的版本把李白的韵律诗译成了风格迥异的自由诗,抛却了原有的韵律规则,着重表达了诗人的自由浪漫之情。

在唐诗的英译过程中,刘苾庆认为,“这其中还牵扯到了汉英语言时与体的差异,英语中的时态和体态主要通过动词的曲折变化体系表现出来;汉语也有‘时’和‘体’,不过汉语的时态和体态较为松散和模糊,是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的。

”[3]许和王诺合译的两个译本都采用了一般现在时,在时态的运用上使人感觉此景好像就在眼前,是译本的出色之处。

从两种译本来看,许渊冲先生的版本从形式上来讲更符合原诗,更值得采纳;王诺合译的版本虽然抛却了原诗的格律形式,采用了自由体,但是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也不失为成功的译作。

三、风格差异索绪尔认为语言结构是由水平的组合关系和垂直的聚合关系之间的互动。

[4]英语重组合关系,而汉语重聚合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简洁精练,行文流畅,讲究押韵对仗,诗人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李白的诗歌创作常常充满了澎湃的激情和神奇的想象,既有浩瀚蓬勃的壮观奇景,又有浑然天成的美丽意境,美不胜收。

原诗《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由衷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惊叹,抒发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及对自由的向往。

全诗清新自然,简洁精练。

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歌时,首先要透彻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了解原文的语言风格,让译诗与原诗在风格上尽可能达到一致,实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中,译诗的风格基本与原诗保持了一致。

原诗语言字字珠玑,译诗语言也简洁精练,尤其是最后一句译诗“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 ll from azure sky.”,用“as if”来对应原诗中的“疑是”,这样的译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所以,无论是从语言风格还是流派风格来说,许先生的译本都做到了忠实于原诗,可谓恰到好处。

相较而言,王诺合译本在语言上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在风格上与原诗不符,原诗采用了七言绝句,而译诗则运用了自由体。

诗中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最能表述诗人对大自然神奇景象的热爱,王诺合译为“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Spilling to the ear th from the heavens.”笔者认为,“I think”一词不如“As if”传神,后者能更好地表达当时诗人看到浩瀚的大自然景象时所流露的情感。

四、结语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由于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故用英语译出汉语本身的韵味并非易事。

尤其是中国的古诗本身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翻译中,要想把中国古诗中的文化原封不动地通过译文流露出来,必然要求译者对原诗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与原诗贴切。

在《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英译本中,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和王诺合译本都堪称上乘之作,从内容上讲,两者都忠实地再现了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在形式上,许先生的译诗采用格律体,相比王诺合译本的自由体,格律体更符合原诗七言绝句的形式;在风格上,两者都较好地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简洁精练的语言风格。

综上所述,欲要译好一首诗,首先对原作要有透彻的理解,而要想透彻理解必须抓住“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要素。

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成为一篇上乘之作。

参考文献:[1]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84.[3]刘苾庆.新编英汉对比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Saussure Ferdinand.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Z].WadeBaskin. London: Pefer Owen Limited,1960.(崔阳阳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