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谢淑兰)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谢淑兰)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一年级的孩子刚走进校园,有很多孩子思想上都还没很好从幼儿园转变过来。

他们活泼好动,又任性、娇气和霸道。

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怎样把这些懵懂无邪的幼儿转化为懂得守纪律、学文化的小学生,我心里不断的思索着。

很多东西都是那么的细碎,教了,孩子们不一定就能马上做到,需要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强调。

然而,也许强调了很多次,他们也还是不能按照要求做到。

这时候,我变得生气,没有耐心了,对他们发火,训斥。

那些班上的调皮的不听话的孩子,我也总是恨铁不成钢的教训。

可是,自己气的头都疼了,他们好像并没有什么改变,依然是我工作教学上的难题。

后来,试着心平气和的去对待,去了解,孩子好像也不是那么“讨厌”了,学习了一些前辈的经验和书上的理论,加上自己的实践效果,发现他们需要的是鼓励,是爱,是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

《学习的革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批评和处罚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降低教育效果,因此,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关键。

本着这一原则,我尽量给予更多同学奖励,在班里设了各种名目的奖项,如:每天设小管理员、每天花瓣奖、每周“红旗”组、每周光荣小明星等,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表彰。

爱的教育是真诚的,可贵的,富有生命意义的。

对孩子的爱不是给予,更不是说教;爱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欣赏,相互宽容,相互期待。

爱需要时间,更需要付出。

在爱的晴空里,尊重、鼓励是一种美的教育。

面对调皮又无法约束自己、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我们又该怎么办?那就是爱的耐心。

教育低年级的学生要有耐心。

教育那些好动生更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次教育活动,一项措施往往不能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

对较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些学生虽然一时有所转变,但由于强化工作没有跟上,又会使他们重新犯错。

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有“不转变不罢休”的决心和意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之术再高明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教师真诚关心、持久热爱,才能帮助那些调皮的学生认识错误,激发他们内在的前进动力,点燃他们积极进取的自信心。

因此,耐心是教育好学生的保障。

让学生感受自信带来的喜悦和成功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孩子到了学龄期,学校生活和学习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改变远远超过家庭。

因此,如何让孩子在学校快乐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让学生充满自信地面对学校学习和生活,则是达到以上目标的重要前提。

只有孩子对学习充满信心,他们才会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会有学习的原动力,学习的效果才会明显。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个体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下面,我就从理论和教学的实际经验出发,谈一下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1、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成就感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追求成就感定义为个体生存的终极目标,我们努力之后获得的成绩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只有这样,我们才欣赏和领略到我们工作的价值。

小学生也是这样,而且他们对教师认可和欣赏的需要往往更加强烈。

小学生的思维和自我意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他们的学习和努力还不是完全出之于内在动机,他们小小的进步还需要及时的外部奖励和表扬来及时强化。

因此,我们教师就更应该多鼓励孩子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或进步,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断地成长,自己的努力时刻在老师的关注之下,这样,他们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就能够不断地获取成就感,自信心也会不断地增强。

有些小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其根本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遭遇挫折,缺乏成功的体验和进步的喜悦,或者缺乏关注和认可。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年级学生A由于存在轻微的感觉统合失调,造成了上课时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等一系列问题。

而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方法,总是以传统的思想和观念看待甚至对待孩子,一旦该学生上课时有不良行为,教师就中断教学,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或惩罚,把该学生等同于正常孩子,以同样的要求和标准去衡量和判断他的行为和学习成绩。

这样做当然不能收到塑造孩子、发展孩子的目标,实际上,这样做对该学生也是非常不公平的。

对孩子来说,课堂上没有出现不良行为或不良行为减少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应该受到肯定或表扬,然而老师非但没有这样去做,反而把它与其他优秀学生相比,指出其缺点和不足之处,这样就会让学生的内心产生一种沮丧和悲观,他们就会对自己失望,从而感到自卑和无能。

在这样的心态下,对孩子已有问题行为的改变只是一种空谈,对其自信心的培养也成为一种嗜望。

相反的情况,如果我们老师对孩子小小的行为改变都给予赞赏或奖励,不断在同学们面前表扬该学生取得的进步,让他深深体验到自己进步所带来的关注、自己的成长带来的喜悦和被接纳感。

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良好行为和生活习惯就会因被不断强化而固着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孩子在不断获得成就感和信任感的环境下身心愉快地成长,自信心得到极大加强,学习和生活的勇气、动力也会显得更足、更旺!这就是老师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成就感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事实也是如此,在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讲述过有关事宜,进行相关心理教育知识指导后,经过三个月时间的实际操作,该学生在行为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他在学习、生活上开始表现出点点自信。

这是成功的开始,相信假以时日,孩子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获得更大程度的改变。

1、为孩子创造成功或进步的机会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引导孩子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鼓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乐学、爱学,能够进行高效能的学习,这种对学习的强烈渴望其实就是基于对其学业自信心的不断塑造。

无论哪一学科,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学习兴趣的获得与其学业成就有着很大的相关。

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总是无从回答,留的作业对孩子来说难度太大;平时由于成绩不良总是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受到同学的嘲笑,长此以往,学生对本学科必然有一种焦虑、恐惧甚至厌恶,学习的自信心无法建立起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自然就会缺乏。

相反的,假设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尝试以下几点,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与日俱增。

(1)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场合,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的进步。

当我们发现孩子学科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学习兴趣淡薄、学习自信心不足时,我们可以用一些行为主义的方法对其学习兴趣进行强化和塑造。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孩子现有的水平和能力,然后给其创造很多成功的机会:课堂上可以让其解决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并对其正确的回答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在全体同学面前夸奖其进步;在布臵作业时,我们可以让这类学生所做的家庭作业难度适当下降,当其作业质量有所进步时,老师一定要在公开场合对其进行鼓励,让孩子在同学们面前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断增强;课余时间,我们也可以让孩子收发作业,以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和信心。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必然增强,而同时我们布臵的作业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孩子为了维持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的良好形象(不断进步的形象),必然会继续努力,作业质量也会越来越好,学习的自信心倍增,而这种强烈的自信心又会反作用于他的学科学习和日常生活,这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就进入了良性的循环。

(2)了解和发展孩子的特殊才能,树立学生在集体中的优越性这一点对于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

小学阶段,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就是自己的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能否重视自己、鼓励自己,对孩子的学校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孩子的特长是个体自信心的源泉和依托,是学生在班级内快乐生活和学习的基础之一。

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睁开自己雪亮的眼睛,努力挖掘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给予激励和有意识地培养,当学生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优越性之后,他的自信心就会与日俱增。

我曾经接触到这样一个孩子,由于成长过程各种刺激的缺乏,导致生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在学龄初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教育的两方都没有认识到这种生理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矫正性训练,导致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触觉发展不协调,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无法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不良,反社会行为比较明显。

虽然孩子有多动行为倾向,注意力品质非常差,但是,该孩子却非常喜欢看书。

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或课下,我有意识地强调他的这一优点,逐渐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这一优点是一个特长。

当孩子拥有了一点自信心后,我就开始引导他把这一特长迁移到日常学习中,让他把过多的精力贯注在自己的学习方面。

接着就是在孩子取得小小成绩后进行及时鼓励,孩子由于多看书而作文有进步时也同样给予高度关注,逐渐地,孩子的问题行为慢慢减少。

到现在,该孩子课堂听讲的质量大大提高,课后作业的速度明显加快,已经基本上能够像正常学生一样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充满了自信。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教学中及时发现孩子拥有的特长对一个老师是多么重要,对辅导和矫正特殊孩子有着怎样的积极作用。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塑造自信的学习态度,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归因倾向对于其自信心的建立影响很大。

在小学阶段,学习成为孩子的主导活动之一,孩子自信心的有无直接与其学业成就有很大关系。

能否正确认识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获得的成功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而自信心的强弱又会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简单的说,个体归因方式可归纳为三种:外倾,在外部环境中寻找原因;内倾,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主观愿望;中间型,综合考虑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

根据以上归因类型,小学生学习中不良归因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孩子:当学习取得进步时,他们往往认为是自己主观努力的结果,而忽略了外部环境以及客观存在的条件;而当学习失败时,他们会认为是偶然因素作怪,是题目太难了,是自己发挥失常了等等。

这种学生的自信心比较强,但这种自信中却带着危险的成分,因为,当学生没有认真分析自己获得成功的原因时,往往容易陷入盲目自信的境地而导致下一次的失败。

因此,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帮助这些孩子分清考试进步的原因,让孩子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以防其自信心遭到重挫。

另外一种学生对失败的归因比较内倾,认为学习或考试的失败是自己太笨、学不会造成的。

这样的学生比较内向,容易因为学习上的失败而产生极端不良的情绪波动,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智力存在问题,以致考试成绩很差。

这样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差,我们老师一定要学会给孩子分析各种原因,让他们摆脱自责自怨的心态,有时我们甚至可以不断地鼓励孩子,把某些原因归结为客观条件所限,帮助学生点燃信心的灯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