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初中 2019.4本版编辑/佩 兰人物在中国语文界,程少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其独特之处在于程少堂身上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那种献身理想信念的倔强、执着、坚毅,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浩然之气,有“逍遥无待”“庄周梦蝶”那种不拘一格率真浪漫的自由通达之诗意。
可以说,程少堂是个亦儒亦道、外儒内道之人。
儒道并生,相互激荡,构成了程少堂的性情品格和精神气象。
这种儒道合一的文化人格,让程少堂在中国语文界自然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因着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格和生命特质,程少堂创立了极具中国“味道”的语文味教学理论,赋予了语文厚重博大的文化底色。
程少堂被语文界称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至少已有十几个年头。
其用理论和实践的两翼,翻飞辗转,舞出了语文的无限风光,筑成了语文气象的赫赫煌煌。
程少堂创立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一方面是他作为当代学者,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纵笔写下的理想追求与使命担当,另一方面,亦标举出一个志存高远、刚健有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
宋代大哲学家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纵观语文味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语文味理论概念,还是语文味教学方法,甚或是语文味与程少堂之间,分明就是一派“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皆为语文味的注脚”的气象。
一、创立彰显中国气质的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理论如果把语文味教学理论体系看成一座大厦,那么支撑这座大厦的有三块基石,即三个核心概念。
它们是:语文味,文人语文,语文味教学法。
这三个核心概念直接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集中彰显出了语文味教学理论的中国气质。
其中语文味是最语文教学的中国味道——程少堂之语文味教学◎梁 青(广州市培正中学,广东 广州 510080)程少堂 社科系列研究员职称,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语文味教学流派、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首个表现性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法的创立者,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
入选《中国教师报》等媒体联合举办的建国60周年“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
2011年应邀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语文味专题学术讲座。
2014年被评为中国语文界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
在整个学术生涯的36年中,在《教育研究》《北师大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摘转两篇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转载24篇次。
专著有《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味代表课观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教学实录》《我们当年——程少堂率性诗文集》等,主编近80万字的《语文味教学法》。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程少堂讲语文》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之后,程少堂已至少有11次被全国性名师选本收录,作为《教育文摘周报》等多家报刊封面人物。
人物本版编辑/佩 兰为核心的概念,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则互为一对阴阳相生的概念,二者共同交织成了语文味的影与光。
程少堂教授正在撰写的集他本人学问之大成的《中国语文哲学——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为核心: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一书(以下简称《中国语文哲学》),亦是以阴阳概念来结构谋篇,将全书分为阴阳两大部分。
这种很有创意的专著结构的构思,灵感来源于《周易》的阴阳思维,因此有人把程少堂教授这部《中国语文哲学》称为“语文周易”。
首先看最核心的概念——语文味。
语文味,仅一“味”字,即道出了它与中国古典诗味美学之间直接且深刻的联系。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也是汉语言的最高美学范畴。
古人“以味说诗”,已臻美之极致。
程少堂教授吸收借鉴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以味论语”,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味”这个极富诗意和美学价值的教学理论,为中国语文教育美学找寻到了一个逻辑起点。
在程少堂教授那里,语文味被这样定义: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通过激活、引发、共享、共鸣、共融、共进等不同形式渗透教学主体(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这个定义里到处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
其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指导思想里,带有浓郁的道家色彩;其丰富生存智慧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宗旨,是儒道两派思想的高度融合;其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渗透生命体验的教学主张,是一种和美与共的审美表达;其倡导的幽默点染等教学艺术手段,其张扬的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其追求的思想快乐与精神解放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无一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彰显。
文人语文作为语文味“阴”层面的概念,直接吸收了中国美术史上著名概念“文人画”的内涵。
其初步定义是:所谓文人语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多考究教学技术技巧,而于课之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语文课。
这一定义,当然和文人画定义款曲相通。
它首先强调的是执教者的文人身份和文人趣味,强调执教者主体精神的张扬,即追求一种“有我”之境。
语文味教学主张“以课抒情,以课言志,以课明心”。
学术界认为,文人画以诗为魂,即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
文人语文借鉴于此,同样以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作为语文美学追求的最高原则。
这种追求在语文味教学法“阳”层面的概念中,有更加直接鲜明的表述: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
由此可以看到,和传统教学法属于再现性教学法不同,语文味教学法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性教学法。
我们亦可称之为“心法”,即以“心”建构的语文教学法。
在语文味理论看来,以“心”观照语文,语文必可“明心”。
以“心”建构的语文味教学法,最终必然能够解放心灵。
正是基于此,我们说语文味教学是一种建构,也是一种解放。
程少堂教授认为,语文要解放心灵,就要将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过去的语文教学法都是就课文(语文)教课文(语文),即把课文内容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总体看是一种客观性、再现性教学,因为没有教学主体生命体验的渗透,所以是一种“无心”教学。
语文味教学则不同。
它主张在传统的就课文(语文)教课文(语文)的基础之上,跳出课文(语文)教课文(语文),即将被课文思想内容激活的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渗透进教学过程,与课文思想内容相熔铸,进而打造出既来自于课文主题,又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生命共同体,以此凝炼成教学主题,从而使教师、学生的生命体验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
通俗地说,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本质就是主张把教师和学生的人生际遇,有机地融合进教学过程,并转化为正向的教学意义,使教学主体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抒情”“言志”“明心”的教学理论。
因此,语文味教学法是主52019.4 •初中本版编辑/佩 兰人物客统一的、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
这种强烈的主客体交融合一的意识,以及语文味教学法定义中所呈现出的真善美乐、教学主题、审美意象与意境、教学艺术作品、抒情言志、有温度、表现性等一系列概念,都是对中国古典美学意蕴和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兼收并蓄。
这种包容性,既显示了语文味教学法深厚的文化底蕴根基和强大的逻辑思维张力,同时也预示着语文味教学法持久的生命活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随着语文味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程少堂教授更广泛地吸收了诸如八段锦、太极拳、中医等理论中的有益养分。
他从中不断获取灵感,得到启发,并自觉将其转化为语文味理论研究的宝贵资源。
他越来越深刻感悟到,自己的语文味理论的灵魂与内涵和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之间是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
语文味教学把臻于“天人合一”作为教学的最高境界,追求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和谐。
实际上,这个最高追求自始迄今都没有变化,与《周易》的“天人合一”“太和”等思想一脉相通。
在程少堂教授打造的以语文味为核心,以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为基点,以生命体验、文化气息、真善美乐、一语三文、教学主题、审美意象与意境、抒情言志、价值推送等多个概念为元素,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审美空间里,语文味教学展现出一种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动态平衡,是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人合一,是一种中国式的和谐之美。
如果说语文味是一棵大树,那么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就是这棵大树开出的两支花,生命体验等一系列概念就是这棵大树结出的累累硕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孕育语文味这棵大树不断生长的沃土。
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味教学理论不可能有今天如此深广的影响。
二、践行承聚中国精神的学问方法:知行合一,道器纵横以表现性为本质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使中国语文界从此获得了一种平衡。
这种平衡源于一片新大陆的发现,源于一个理论的空白得以填补。
程少堂也因此完成了完善一个语文教育理论的使命。
不过,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我们必须承认,在完善语文教育理论之前,程少堂首先是一个真正的语文教育实践创新派。
语文味理论来自语文味实践,是实践催生了语文味理论,是实践让语文味这样一个高雅至极的理论显得如此生动鲜活,又如此通俗切近。
语文味教学思想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中,不断走向丰富与深刻、成熟与完善的。
准确地说,程少堂是一个理论型的实践家或实践型的理论家。
在对语文味漫漫求索的光阴里,程少堂坚持走理论与实践捆绑提升、相濡并进的路,在孤独奋斗、激情浇铸的学术生涯里实现了自己志若鲲鹏的高远追求。
程少堂用即器求道、知行合一这个典型的中国式传统学问方法,锻造出了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
这种学问方法让语文味天生具有一股夺目的“顶天立地”的文化气势。
欲要顶天,必先立地。
要想创立一个“顶天”的理论,闭关书斋苦思冥想是想不出来的,一定要有“立地”的实践。
理论是不可能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必须从坚实的大地上长出来。
2002年,程少堂教授主讲的语文味发轫之作《荷花淀》教学一举轰动中语界,开中国语文之一代新风,被称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第一代表课。
然而,和许多人认为的不一样,《荷花淀》教学并不是用来证明语文味教学理论的;相反,语文味教学理论是在程少堂教授潜心研究《荷花淀》一课大获成功的原因的基础之上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