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卷(五)(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某一农民承包了一鱼塘,他应怎样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系统()A.禁渔三年B.捕捞要彻底C.适量捕捞成鱼D.饲养单一品种答案C2.协调与平衡原理主要是指()A.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及环境对生物的承载力B.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C.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统一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协调统一答案A解析协调与平衡原理就是考虑好环境承载力,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3.“1+1>2”反映的是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A.物种多样性原理B.整体性原理C.协调与平衡原理D.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答案D解析系统整体性原理是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的分支,并不是整体性原理,故不能选B。
4.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尽管改善了电力和灌溉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巨大的水库沿岸水草丛生,使血吸虫发病率高达80%~100%,尼罗河下游农田失去了肥源等。
这说明该工程()A.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B.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C.维持了原来的生态平衡D.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答案B5.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工程学的结合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C.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D.应用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答案C解析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并不是无消耗。
生态工程追求的是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6.下列农业模式中不遵循生态经济发展原理的是()A.石油农业B.精确农业C.无废弃物农业D.四位一体农业答案A7.农村地区常出现“三料”的缺乏,下列不属于“三料”的是()A.饲料B.燃料C.石料D.肥料答案A8.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
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哪个原理()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B.整体性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答案A解析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即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
9.无废弃物农业与石油农业相比,其主要优点是()A.生产效率高,产品种类多B.物质循环利用,对环境的破坏性很小C.以石油、煤原料为动力,生产效率高D.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环境承载力不大答案B解析无废弃物农业与石油农业相比,主要优点是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废物资源化,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10.人类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A.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B.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C.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D.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答案D解析由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环境污染,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11.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的是()①协调与平衡原理②个别与特殊的原理③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④整体性原理⑤能量流动原理⑥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⑦因地制宜原理⑧物种多样性原理A.①②⑤⑦⑧B.①③④⑥⑧C.①③④⑤⑧D.②③④⑥⑦答案B解析个别与特殊的原理、因地制宜原理并不是生态工程所要遵循的原理。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的。
12.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桑基鱼塘模式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它遵循的是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这种原理的突出特点是()A.优化结构,改善系统的功能B.重视调整系统内各组分之间的比例关系C.为农作物和牲畜营造良好的生活条件D.设计成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答案A解析桑基鱼塘模式就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整合在一起,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A正确;B选项涉及的是系统整体性原理;C选项涉及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原理;D选项则涉及到整体性原理,都不是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的特点。
13.生态工程建设要达到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目的,应遵循()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C.物种多样性原理D.系统整体性原理答案A解析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充分发挥资源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14.下列关于水利工程及其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修建水利工程的实质是解决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B.人类修建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筑坝蓄水与跨流域调水两大类,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属于筑坝蓄水水利工程C.水利工程应与生态保护工程同步进行D.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的地壳结构发生变化,可能为诱发地震创造了条件答案B解析人类修建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筑坝蓄水与跨流域调水两大类,其实质是为解决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
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应属于跨流域调水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打破了流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给流域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如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的地壳结构发生变化,可能为诱发地震创造了条件,因此,水利工程应与生态保护工程同步进行。
15.下列关于“生物圈2号”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建立“生物圈2号”的目的是建造一个人工模拟的生命支持系统B.“生物圈2号”中设置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C.“生物圈2号”完全模拟出了地球条件D.“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生物圈2号”仅是一个人工模拟的生命支持系统,经过4年的试验而失败,给人类的启示是人类没有能力完全模拟出自然生态系统。
16.下列叙述不符合西方国家生态工程建设特点的是()A.强调经济效益,应用范围较广泛B.以集中治理环境污染为目标C.采取介于工程和依靠自然恢复力的中间途径D.集中对已破坏了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答案A解析生态工程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重视。
目前,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除了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之外,主要是通过介于工程和依靠自然恢复力的一种中间途径,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开矿后的废弃地以及湿地等进行生态恢复。
但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的应用范围比我国小,也不那么强调经济效益。
17.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不能解决的问题是()A.防止区域内水土流失B.有利于保存土壤内的氮、磷、钾等养分C.使土地优化利用D.解决长期干旱无雨答案D解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不能解决长期干旱无雨的问题。
18.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三峡之珠——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坝顶总长3 305米,坝高185米,设计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为175米(丰水期为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三峡工程属于筑坝调水的水利工程B.三峡工程经过国内外科学家的专题研讨,不会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C.三峡工程集蓄水、发电、防洪、航运于一体,具有综合效益D.三峡工程的建设要与生态保护工程同步进行答案B解析水利工程是人类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水利工程对河流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必然的,人类能够做的是通过合理地、科学地规划设计和管理,将这些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19.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下列思路或做法不可取的是()A.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B.全民开展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努力开发新能源C.建立“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D.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地位上答案C解析要维持生物圈的稳态,达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产、制定政策时,就要注重环境效益,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的地位上;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20.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答案C解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应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能量利用率不高;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开垦湿地,易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
21.材料1实施沼气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工程。
材料2地衣中的真菌和苔藓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都不能正常生长。
材料3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生活的根本。
当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使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造林护林。
上述材料所依据的生态工程主要原理依次是()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②物种多样性原理③协调与平衡原理④整体性原理⑤系统整体性原理⑥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A.①⑤④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④答案A解析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
单独存在时,两种生物都不能很好地生活,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种“1+1>2”的效果,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原理。
所谓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构成的巨大复合系统,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统一整体。
22.下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经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蝇蛆和蚯蚓,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的进行C.合理使用农家肥可提高葡萄和蔬菜的产量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答案B解析该图是人工生态系统图,利用生物学原理设置的生态农业;在该系统内,葡萄、蔬菜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通过食物链把能量传给人、猪等生物,同时为了提高能量和物质利用率,人、鸡、猪的粪便流进沼气池,沼渣喂养蚯蚓、蝇蛆,施入农田等,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效率并没有改变,蚯蚓等能促进物质循环,但不能使能量循环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