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贞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女贞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女贞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徐苹,张学兰(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要]目的:研究女贞子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及前人炮制的原始意图。

方法:查阅汉代至现代有关女贞子炮制的中医药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女贞子炮制始载于宋代5疮疡经验全书6,为/饭上蒸0,历代应用的炮制方法有10余种,主要为酒制法。

现代女贞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酒炖和酒蒸,但目前各地女贞子的炮制工艺仍不统一,缺乏客观的工艺参数和科学的饮片质量标准。

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女贞子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及其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女贞子;炮制;历史沿革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Ait.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味甘、苦、凉,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作用[1]。

传统认为,生女贞子长于清肝明目,滋阴润燥。

多用于肝热目赤,阴虚肠燥便秘。

经酒制后可缓和其凉滑之性,增强补肝肾作用。

多用于肝肾阴虚,头晕耳鸣,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女贞子古今文献记载多以炮制品入药。

本文在查阅女贞子古今医药文献的基础上,对女贞子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归纳分析,以探讨女贞子的炮制意图与原理,为现代女贞子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及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借鉴。

1 女贞子历代炮制方法概况1.1 女贞子的古代炮制方法女贞子始载于5神农本草经6,列为上品,名为女贞实[2]。

女贞子的炮制始见于宋#5疮疡经验全书6,为/饭上蒸0[3]。

古代对女贞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去皮、去梗叶、研末、蒸制、酒制、药汁制、酒蜜制、盐制、焙制等。

1.1.1 净制主要有去皮、去梗叶等。

女贞子净制始见于明代,明#5本草蒙筌6始载/衣皮将布袋净0[4],此后有/去梗叶,,布袋擦去皮0(明#5本草纲目6)[5]、/去粗皮0(明#5炮炙大法6)[6]、/去皮0(明#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6)[7]、/布袋浸蒸去皮0(明#5(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6)[8]、/洗去衣皮0(清#5得配本草6)[9]等记载。

1.1.2 切制女贞子为细小果实类药材,历代文献对其切制所提甚少,仅有/研末0(明#5本草蒙筌6)[4]、/净末0(明#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6[7]及/为末0(清#5得配本草6)[9]的记载。

1.1.3 炮制主要有蒸制、酒制、药汁制、酒蜜制、盐制、焙制等,以酒制法居多。

女贞子的炮制始于宋代,宋#5疮疡经验全书6载/饭上蒸0[3],这是最初的单纯蒸制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很快发展出各种辅料制法。

酒制法主要有酒蒸、酒浸、酒炒等。

明#5神农本草经疏6:/酒浸一日, 蒸透晒干0[10]。

明#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6:/酒拌,九蒸九晒0[7]。

明#5本草通玄6:/酒浸,蒸晒0[11]。

明# 5(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6:/布袋浸蒸去皮,酒浸一宿0[8]。

清#5本草述6:/酒浸一宿,蒸熟0[12]。

清#5本草备要6:/酒蒸0[13]。

清#5得配本草6:/酒拌蒸0[9]。

清#5本草求真6:/酒浸蒸润0[14]。

清#5医宗说约6:/酒浸晒干0[15]。

清#5本草述6:/酒浸一宿,晒干0[12]。

明#5本草汇言6:/酒浸,晒干微炒0[16]。

药汁制有旱莲草、地黄制,黑豆制,白芥、车前制等。

明#5本草蒙筌6载:/黑实遇冬至采收,衣皮将布袋净。

酒浸一宿,日曝待干。

研末为丸,用旱莲草熬膏合妙;捣碎浸酒,同生地黄投罐煮良0[4]。

明#5本草纲目6曰:/女贞实去梗叶,酒浸一日夜,布袋擦去皮,晒干为末。

待旱莲草出,多取数石捣汁熬浓,和丸梧子大0[5]。

明#5炮炙大法6载:/酒拌黑豆同蒸九次0[6]。

明#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6载:/同黑豆九蒸九晒0、/女贞实(一斗)如法去皮,每斗用马料黑豆(一斗),拣净,淘洗晒干,同蒸透,九蒸九晒0[7]。

清#5本草纲目拾遗6载:/以白芥、车前水浸干用0[17]。

此外,尚有蜜蒸,酒蜜蒸,焙制,盐制等方法。

明#5审视瑶函6记载:/蜜水拌九蒸九晒0,/陈酒共蜜拌蒸七次,晒七日,露七日,焙干0[18]。

清#5医方集解6:/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0[19]。

清#5得配本草6:/淡盐水拌炒0[9]。

1.2 女贞子的现代炮制方法现代对女贞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去梗叶、洗净、酒蒸、酒炖、盐炙、醋蒸等,以酒蒸和酒炖法应用居多。

5中国药典62005年版和5全国中药炮制规范61988年版均收有女贞子和酒女贞子两种炮制品[1,20]。

5中国药典62005年版女贞子饮片的炮制方法如下:生女贞子为/除去杂质,洗净,干燥0;酒女贞子为/取净女贞子,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至酒吸尽或蒸透0[1]。

5全国中药炮制规范61988年版女贞子的炮制方法为:女贞子为/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梗叶,洗净,干燥0;酒女贞子为/取净女贞子,用黄酒拌匀,稍闷后置蒸罐内密封,隔水炖或置适宜容器内蒸至酒被吸尽,色泽黑润时,取出干燥。

每女贞子100 kg,用黄酒20 kg0[20]。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5中国药典6和5全国中药炮制规范6中酒女贞子的炮制工艺仍不统一,对女贞子酒炖和酒蒸的时间也未作明确规定。

目前各地中药炮制规范中酒女贞子的炮制工艺主要有酒蒸和酒炖两种,但酒炖和酒蒸时间除少数地区有规定外,多数地区无明确规定,即使有规定者,酒炖或酒蒸时间也不相同。

5山东省中药材炮制规范6规定:/先将净女贞子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黄酒被吸尽,放笼屉内,先用武火加热,待圆气后改用文火,蒸至色泽黑润时(约4 h),取出,摊晾至外皮微干,再将原汁拌入,吸尽,干燥0[21]。

5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6规定:/取净女贞子加黄酒拌匀,闷润,待酒吸尽,蒸6 h,焖12 h,至黑色,取出,干燥0[22]。

5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6规定:/取原药,除去杂质及果柄,洗净,干燥,筛去灰屑,用黄酒拌匀,稍闷,待酒吸尽,置蒸笼内蒸2 ~ 4 h,焖2 ~ 4 h,取出,干燥0[23]。

5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6规定:/取净女贞子与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蒸笼内,蒸4~8 h,取出,干燥0[24]。

5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6规定:/拣去杂质,抢水洗净,捞出,晒干,用白酒拌匀,待酒吸尽,蒸2~4 h,取出,晒干或烘干。

每女贞子100 kg,用白酒10 kg0[25]。

北京市中药炮制规范规定:加黄酒拌匀,闷2~4 h,隔水炖12~24 h至透。

天津市、黑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均规定:加黄酒拌匀,置罐内,密闭,隔水炖约6 h至酒吸尽。

此外,我国一些地方尚采用单蒸、醋制、盐炒、盐水蒸等方法。

其炮制方法如下:单蒸为/将原药除去杂质、泥屑及梗,淘净,沥干,置蒸笼内蒸4 h(以上气后算起),取出,干燥0[26];醋制为/取女贞子加醋拌匀,蒸上气后,晒干0;盐炒为/取女贞子加盐水炒干,每女贞子100 kg,用盐0.6 kg,水10 kg0;盐水蒸为/取女贞子加盐水拌匀,蒸1 h0[27]。

2 女贞子的炮制作用关于女贞子的炮制作用,历代文献记载较少。

明#5本草品汇精要6有/浸酒,去风血补益0的记载[28]。

明#5本草纲目6认为:女贞子用酒、旱莲草制可/变白发为黑色,强腰膝,起阴气0[9]。

明#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6有:/酒拌,九蒸九晒,乌须明目0;/同黑豆九蒸九晒,治痘后病目,兼治血热病目,黑豆活血解毒,可稀痘疮,二味合制,相得益彰0[7]。

清#5本草述6载:/蒸女贞实,先将上好老酒浸一宿,次日用黑豆蒸,如此者九,以其性寒故也0[12]。

认为女贞子酒浸后加黑豆蒸可缓和其寒性。

现代一般认为,女贞子经酒制后可缓和其寒滑之性,增强补肝肾作用。

3 小结3.1 女贞子炮制始载宋5疮疡经验全书6,为/饭上蒸0。

历代应用的炮制方法包括净制、切制和炮炙。

净制主要有/去皮0,/洗去衣皮0。

切制有/为末0。

历代的炮制方法主要为酒蒸和酒炖法,尚有药汁制、酒浸、酒炒、蜜蒸、酒蜜蒸、焙制、盐制等方法。

这些炮制方法主要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

现代女贞子的炮制基本继承了古代炮制方法,以净制后生用、酒蒸和酒炖为主。

3.2 关于女贞子的炮制作用,历代文献记载较少,仅有酒浸、酒蒸、酒黑豆蒸的炮制作用论述,而对蜜蒸、酒蜜蒸、醋制、盐制、焙制等的炮制作用未见记载,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5中国药典6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女贞子饮片炮制规格有女贞子和酒女贞子,但对炮制时的工艺条件及饮片的质量标准均无明确规定,缺乏客观的工艺参数,因而造成各地炮制品质量相差很大。

目前酒女贞子的炮制工艺各地仍不统一。

应通过系统研究,使女贞子饮片炮制工艺规范、质量标准得到科学统一。

[参考文献][1]卫生部药典委员会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1.[2]魏#吴普等述,清#黄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58.[3]宋#窦汉卿辑.疮疡经验全书[M].清康熙五十六年浩然楼本#卷之十,6.[4]明#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22.[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93.[6]明#缪希雍.炮炙大法[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23.[7]明#缪希雍.缪希雍医学全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24,712,692.[8]明#李中梓.李中梓医学全书#(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20.[9]清#严西亭,施澹宁.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184.[10]明#缪希雍.缪希雍医学全书#神农本草经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23.[11]清#李中梓.李中梓医学全书#本草通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26.[12]清#刘若金.本草述[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572, 571.[13]清#汪昂.本草备要[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26.[14]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7.[15]清#蒋示吉.医宗说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8.[16]明#倪朱谟.本草汇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404.[17]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63.[18]明#傅仁宇.审视瑶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6, 212.[19]清#汪昂.医方集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6.[2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18.[21]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2002年版) [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3:152.[22]江苏省卫生局.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80年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61.[23]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1985年版)[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8.[24]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144.[25]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1983年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10.[26]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80年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5.[27]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中药炮制经验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29.[28]明#太医院刘文泰等篆修.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华夏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