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理解个体差异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吗?为什么?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就像世界是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个别发展水平,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
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孩子,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在教育过程中做个有心人,投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人就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孩子和尊重孩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
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可见个体差异在孩子身上的独特显现。
关于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还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里,我们重点了解个体的智力差异:
什么是智力?经验看法:智力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专家观点:1. 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桑代克) 2.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于推理这是智力的三要素(比纳)3.获得或占有知识的能力(亨曼) 4.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林崇德)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这个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智力的含义
智力的核心成分
1.学习能力
2.处理抽象事物(如观念、符号、关系、概念、原理)的能力而不是处理具体事物的能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处理新情境的能力,而不是对熟悉情境作单纯熟练反应的能力。
微软公司应聘者的测试题:
情境:有两个房间,一间房里有三盏灯,另一间房有控制着三盏灯的三个开关,这两个房间是分割开的,从一间里不能看到另一间的情况。
问题:要求应聘者分别进这两房间一次,然后判断出这三盏灯分别是由哪个开关控制的。
实践证明,只有承认孩子的差异,让孩子进行有层次的操作练习,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支持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兴趣。
“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这是新《纲要》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之一。
俗话说:千人千面,说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老师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他们才能自由大胆地表现。
[案例] 李老师的惊喜
李老师一边喝着茶一边批改卷子。
像往常一样,每次考得好的都是同样的几个学生,而有一拨学生总是垫底。
为了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补课、附加的家庭作业等等,总之几乎他能想到的都做了,不管李老师怎样努力,他们总是不能达到他的期望。
一天,李老师的思维方式突然改变了,因为前些天他读了一些关于评价某些活动价值的文章,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于是李老师决定在他的课上增加一个新的要求,即出一道题,并解决它。
题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同学们能够将课堂上所教的概念和知识用于这个课题之中就行:学生可以把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可以提出创造性的证据,可以写相关方面的论文,或者其他选择。
令李老师感到惊奇的是,一些有创造性地、激动人心的作品出自那些平常被认为能力较差的学生。
他们的作品表明他们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还会以创造性的方式加以应用。
李老师发现,应该通过更宽泛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不能仅仅只看考试成绩的高低。
所以对一些特殊意义上的差生,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的闭锁心理,又抓住他们内心强烈的求同情性,从情感着手,加大师生间信息交流,可能给他们更多的真诚,更多的理解,用博大的宽容和接纳之心去温暖他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的乐趣,逐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也昂起头走自己的路。
“承认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教好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家庭负责”,这不仅仅
是口号,而且应逐渐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观念无论怎样高谈阔论,最终需要实践的检验。
与传统教育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求得每位学生的发展。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
因此我们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自由的、发展的、愉快的“以人为本”的平等关系,充满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性关怀,使每个学生都有终身学习的愿望。
我们要做到:
一、教师要关心“学困生”
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的学生素质都有上、中、下之分。
在一个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课堂上,有的学生爱动;有的学生喜静;有的学生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学生乐于形象思维,面对学生的诸多差异,教师如何解决实际课堂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只需在关键处轻轻一导。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方式和方法是很多的。
不是只通过个别教学才完成的。
有时,教师一个眼神、打一个手势、走近提醒一句等都会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上出现的一些难关。
二、教师要赏识“暂差生”
对于暂差的学生,我们要多与其沟通,暂差生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
或许从小贪玩、不用心;或许没有掌握方法,造成知识上的脱节,一时衔接上。
差生不是永远都差的,而且他们也不是每一方面都差,
他们身上也有闪光之处,我们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爱去筛选,将其发扬光大。
要多与他们沟通,逐步在感情上缩小差距。
其实暂差生的内心是孤寂痛苦的,我们要信任、亲近他们,唤起自尊、自信、自爱的信心,他们就会慢慢地向老师打开深久封闭的心灵之门,我们便可已找到对症下药的办法。
学生就像一本本书,每本书都有不同的内容,每页都有精彩的部分,每段都有欣赏的价值。
三、教师要宽容“顽皮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单纯稚气,
在课堂或课下难免有些学生顽皮捣乱,做些可笑、可气、可怒的事情。
此时,我们教师千万不能火冒三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忘记宽容,一定要冷静地思考,在态度上要给宽容的时间和空间,寻找恰到好处的解决办法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宽容和原谅学生的心,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学生鼓励与信任,就像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弘扬个性
教育的终级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这存在着弊端。
新课程倡导张扬学生的个性。
人生观始终是行动的指挥者,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相应的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结果。
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是可塑的,关键看我们教师如何去发现、去雕琢。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我们要重视
学生的个性。
扬其长,避其短,对学生有价值的取向要高度重视,使每个具有个性色彩的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
五、教师要原谅“过失生”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犯错误,不可能没有过失,犯了错误、有了过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现实。
特别是正在成长的学生,如果有了过失,我们切忌用冷言冷语刺激、挖苦他们,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自尊心上的伤痕就算有再好的良方也难以治愈。
因此,我们要真心、真意地帮助学生,改正过失,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走向成功。
小结: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说过:“许多学生所犯的错误也许是他个性天才的表现。
”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多一些信任,少一些责难,多一点关爱,少一些怨恨,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些关注,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去拆除师生间的墙,在师生间架起一座宽容、赏识、关爱的心桥。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
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
相信是花都有花期。
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他长大,
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
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
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