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2019年10月自考考试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9年10月自考考试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代码 00321)一、单项选择题。

1. “文”的本意是“错画”,也就是 A A.花纹 B.文采C.文章D.文化2. 《世界遗产公约》的全称是 C A.《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 C.《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3. 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是发生在 D A.先秦时期 B.东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元明清时期4. 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 A A.1万年 B.2万年C.5 万年D.7万年5. 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是 C A. 秦朝 B.汉朝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6. 曾被汉武帝派往西域,为打通著名的“丝绸之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B A.唐蒙B.张骞C.张衡D.司马相如7. 魏晋崇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结果是 C A.哲理小诗的兴起 B.爱情诗的兴起C.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D.宫廷诗、仕女画的兴起8.曾经四次出家,在历代皇帝中佞佛最甚的是 BA.梁文帝B.梁武帝C.唐玄宗D.宋徽宗9.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专著是 DA.《大学》B.《四库全书》C.《天论》D.《梦溪笔谈》10. 在人生观上,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的是 B A.孔子B.老子C.孟子D.荀子11.曾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的皇帝是 CA.顺治皇帝B.康熙皇帝C.雍正皇帝D.乾隆皇帝B.《世界文化遗产公约》 D.《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1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AA.《淮南子》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天工开物》13.中国的乐器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据统计,《诗经》中所提及的乐器有 DA.20 种B.22 种C.25 种D.29 种14. 我国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 C A.《大清律》 B.《大清刑律》 C.《大清律例》 D.《大清刑法》18. 在封建社会中,给官僚体制提供人才资源保障的是 C A.什伍制 B.里甲制 C.科举制D.井田制19. 古代法典《汤刑》产生于B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20.古代婚制有CA.“周公三礼”B.“周 公五礼” 21.民间的“洗三”仪式是BA.敬神仪式B.诞生庆贺仪式C.祝寿仪式D.开工仪式22.唐代的舞蹈可谓盛极一时,其中最著名的舞蹈是 DA.《胡腾》B.《胡旋》C.《兰陵王》D.《霓裳羽衣舞》23.在古代“知行”观的论述中,提出“行先知后”学说的是 DA.荀子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24.“杂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是在 BA.唐代中期B.北宋时期C.南宋时期D.元代初期25. 在唐代,领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AA.白居易B.柳宗元C.韩愈D.李白26.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价值原则的提出者是 B 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15.我国手工行业传说的代表作是 C A.老子传说 B.黄道婆传说C.鲁班传说16. 医学在古代被视为CA.“技术”的一部分B.“方术”的一部分D. 灶君传说C. “方技”的一部分D. “技艺”的一部分 DC.“周公六礼”D.“周公九礼”27.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是 CA.“平和”B.“朦胧”C.“中和”D.“高雅”28.我国最早讨论言意关系的历史文献是 BA.《论语》B.《周易》C.《尚书》D.《大学》29.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

这是出自 AA.《大学》B.《易经》C.《论语》D.《孟子》30.在唐代,作カ国家语文教育統一教材的是 CA.《四书集注》B.《论语》C.《五经正义》D.《三字经》二、多项选择题。

31.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

这平原与丘陵相间内,由三个平原构成。

它们是 ABDA.汉江平原B.鄱阳湖平原C.珠江三角洲平原D.长江三角洲平原E.洞庭湖平原32.天神祭祀包括 ABDA.天帝祭祀B.日月星辰祭祀C.祖先祭祀D.气象神祭祀E.鬼神祭祀33.《诗经》共分三大部分,分别是 ACDA.风B.诗C.雅D.颂E.辞34.明清之际,中国政府以“协和万邦”的心态,聘洋人在朝廷担任职务。

代表性的人物有 ABCDA.利玛窦B.汤若望C.白晋D.郎世宁E.汤显祖35.先秦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有 ABCDE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E.阴阳家三、名词解释题。

36.古代计时器漏壶所谓计时器漏壶,是用一个固定尺寸的铜壶盛水,在壶壁上刻画时刻的标记,再根据壶水淹浸的部位读出对应的时刻来。

37.“三纲” “三纲”一词最早见于东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

他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视作“王道之三纲”。

“三纲”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后来被演绎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38.“集” 方的贸易场所叫“集”。

开集有固定的日期,通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

集市上的各类商品都有常设的出摊地点,如粮市、菜市等,约定俗成,井然有序。

39.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是人类创造的-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0.宗法制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这种制度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四、简答题。

41.简述明朝初年由政府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

明朝初年,由政府领导了植树造林运动。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朱元璋为建造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 5000 万棵格桐树和棕榈、漆树。

之后又把种植桑树、枣树的命令推广到全国范围。

有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在 10亿棵左右。

这是明朝政权的一个了不起的政绩。

42.简述传统工匠的三个特点。

1.具有手艺性,讲究手的巧慧、手的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背定用双手实现人脑想法的工匠能力。

2.无法合作性,说明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了一定的控制范用,扩大经营生产就会变形。

3.唯一性,一些手工产品被认可后,人们随之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欣赏习惯;一样的活儿换了别人干,人们就不认了。

43.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结合4.教学相长44.简述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1.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官员举荐。

2.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3.严格考试。

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声名德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45.简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促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

2.促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3.促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

46.简述中国人的语言观念。

1.一方面是对语言这文化事项的看法,如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讨论等。

2.另一方而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对言辞技巧的探索等。

五、论述题。

47.为什么说传统婚姻仪礼不仅是个人的“终身大事”,而且是家族社会的阖家大事?1.首先,婚姻关系能否订立,须取得家族祖先的同意。

男家经媒人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将其放在和先神位前的香炉下三日,在此期间如果家中人畜平安,表示已经取得家神的同意。

2.其次,以聘娶的形式实行家族间婚姻包办与人财交换。

男女双方没有婚姻的自主权,婚姻关系的缔结要靠“父母之命,媒灼之言”。

无论怎样简化,聘娶婚的关键环节依然存在。

聘婚论财,将男女双方的个人结合变成家族之间的人财交换行为。

3.再次,拜见尊长,庙见祖先,家族对新成员的接纳。

成婚之礼是经过拜见公婆与庙见祖先,得到家庭、祖宗的承认之后,嫁来的女子才获得加入本宗为妇的身份。

婚姻礼俗的各个环节都贯穿着明确的家族原则,婚姻缔结着家族关系,婚姻延续了家族的香火。

48.怎样理解中国古代教育中的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相长”的命题是《礼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能力的不是;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感。

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奋发自强。

所以,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

教师不只是在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弱点,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努力思考,不断强化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

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得到提高。

“教学相长”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