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铸剑工艺》庙堂之上,它是皇帝御赐功臣的宝物,王公贵族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权力的化身;江湖之远,它是游侠行侠仗义的象征,文人墨客们游学天下必不可少的腰间配物。
2008年金秋十月,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龙泉问剑”,龙泉打造金庸笔下的24把名剑和7把名刀,馈赠金大侠,一时传为佳话。
在金庸先生笔下,龙泉宝剑作为侠义的化身,不止一次出现在小说中。
在其名作《笑傲江湖》中,对铸剑谷的描写,更让无数读者神往。
龙泉宝剑和铸剑谷,真的有金庸笔下那么神奇吗?作为中国第一名剑,龙泉宝剑又有着什么样的前生今世?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交界处,境内层峦叠嶂,林海苍茫,以“浙南林海”著称。
龙泉悠久而深厚的剑文化,已成为这座千年古城的根基和文脉。
剑池湖、剑池亭、欧冶子将军庙等历史遗迹,龙渊街道、剑池路、剑川大道、宝剑园区等路名地名,无不向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今天。
2500多年前欧冶子铸龙渊剑的传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制剑匠师,形成了龙泉宝剑这一传统产业,从而也有了世代相传的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据《越绝书》记载,春秋晚期,越国有一位杰出的铸剑大师名叫欧冶子,他曾为越王制造了五把价值连城的稀世宝剑。
据说越王得到这五把宝剑后,胜战连连。
欧冶子的名声传到楚国,楚王用珍宝作为礼物聘请欧冶子,请他为自己铸造宝剑。
为寻访铸造铁剑的宝地,欧冶子遍访江南名山大川,经江西、福建来到浙江龙泉境内,见城南秦溪山郁郁葱葱,山侧有湖数十亩,旁有井七口,排列如北斗之状,泉水甘寒清冽,又无鸡啼犬吠,环境幽静,甚宜铸剑。
欧冶子在此经过千锤百炼,取湖水淬剑,又去深山寻来“亮石”磨砺,历经三年的呕心沥血,终于为楚昭王铸造了三把寒光闪耀、锋利无比的绝世宝剑,分别名为龙渊、泰阿、工布。
南宋何澹《龙泉县志》记载:“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
此地因此取名龙渊,唐时,为避讳高祖李渊之名,改为龙泉。
宝剑因产地为得名龙泉,龙泉因宝剑而名扬四海。
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曹植,是建安时代有名的才子,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美玉生磐石,宝剑出龙渊。
帝王临朝服,秉此威百蛮。
”诗中的龙渊,即今之浙江龙泉。
为什么龙泉自古出产宝剑?其实,欧冶子在龙泉铸宝剑的传说是有依据的,因为龙泉的确具备了最佳的铸剑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江南长期处于吴越争霸的战争中,北方常用的矛、戈等兵器,在江南密布的山林和交错纵横的水道中,难以发挥全部作用。
为利于在山地丛林中奔跃和近战,相对短小灵便的剑,则成为军队首选、步战第一兵器。
而龙泉的铁英,则是改变了中国兵器史的重要推动力,也是龙泉在世界兵器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原因。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军队武器的材质以青铜器为主。
作为兵器,青铜的强度和韧性均存在不足,既不锋利,又容易折断,而且制作成本高昂。
欧冶子选择龙泉铸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此处有“铁英”,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铁矿石。
此前,欧冶子为越王所铸的“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五把名剑均为青铜材质。
而在龙泉所铸造的龙渊剑,则是中国有史记载来的第一把铁制兵器。
与青铜兵器相比,铁制兵器无论在强度、韧性还是锋利度上,均具有极大的优势。
对于名扬天下的龙泉宝剑来说,只有原材料的铁,还远远不够。
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欧冶子是如何知道热处理奥妙的。
我们只知道,他在长期的铸剑工程中,逐渐摸索出了热处理工艺。
他选择龙泉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寒泉:在没有制冷工艺的春秋时期,龙泉低温而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成了欧冶子铸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热处理液。
将加热到一定温度的宝剑原铁,在寒泉水中迅速冷却,并将泉水中的矿物质吸附到宝剑表面,从而大大提高宝剑的表面硬度和柔韧性。
成型的宝剑,需要磨出锋利的剑刃,这就要需要归功于龙泉“亮石”了,什么是亮石呢?亮石就是龙泉山石特产的一种上好磨石,用来砥砺刀剑,使锋刃锐利,寒光逼人。
在古人眼里,一把好剑,是日月山川精华孕育的结果。
除了“铁英”、“寒泉”、“亮石”这三大特产,古龙泉地处越之边陲,山清水秀,远离尘嚣,环境优雅,是难得的一方铸剑净土。
这吸引了欧冶子和他女儿、女婿——干将、莫邪等一大批知名铸剑师,在此开炉铸剑,造出一系列赫赫有名的传世宝剑。
一个国家军事实力,与武器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在春秋战国的舞台上,以铁为原材料的龙泉宝剑,成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各路诸侯趋之若鹜。
后世的龙泉宝剑,更多地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精神的寄托,而不是再是战场克敌制胜的武器,这一改变源自于于秦汉时期。
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后,南方战事减少,对剑的需求量大大降低。
而马镫的出现,进一步削弱了剑的作用——马镫发明之前,所谓骑兵,不过是骑马到达交战地点后、再下马作战的兵种。
大汉王朝在和匈奴的长期交战中,学会了匈奴人制造马镫的技术。
从此,骑兵可以在马背上对敌展开攻击——大力劈砍的长刀、攻击距离更长的枪和矛,无疑更加适合骑兵作战,而相对短小轻巧的剑,则逐渐退出军事舞台。
相对传统兵器,剑的杀性不重,又兼之携带轻便,佩带有神,使用迅捷,兼具防身与欣赏把玩两大特点,故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冷兵器中,被称作“百刃之君”、“百兵之帅”。
又因为剑的制作难度大大超过其他兵器,成本高昂,只有有权势的人才能获得宝剑。
在一段时间内,剑,成为帝王君主和王侯将相权力的象征。
剑造型修长,携带美观,名士贵族多佩剑妆饰,久而久之剑被大众视作有智慧、有内涵、有身份的兵器。
此外,剑修长光洁的形态颇具优雅气质,自古还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睐,所谓“书剑飘零行天下”,历代文人在修文之外,还多以剑习武;不仅以剑抒怀作诗咏叹,更佩带操练。
这种书剑行天下、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人生追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欧冶子、干将铸剑的传奇事迹,龙渊剑、鱼肠剑、泰阿剑等千古名剑的神奇传说,荆轲刺秦王、项庄舞剑等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这些千古流传的佳话美谈,更赋予剑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泉宝剑,在这样的传统文化中,声名更隆。
南朝诗人车噪从军时,大笔一挥,写到:“雪冻弓弦断,风鼓旗杆折。
独有孤雄剑,龙泉字不灭”;一代文豪李白曾经写下:“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来表述自己的雄才伟略。
著名书法家、诗人虞世南以“古有龙渊太阿,至今擅名天下。
”的诗句来称赞龙泉宝剑。
从龙泉邻居绍兴走出的鉴湖女侠秋瑾,更是以“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诗句,来抒发自己“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情。
剑还被赋予了正义、正气的道德伦理色彩。
剑侠小说的出现让剑文化与侠文化融合一体,负剑行侠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当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的14部武侠小说中,部部有刀光剑影。
而龙泉宝剑,则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名剑。
是的,如果说宝剑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么龙泉宝剑,则毫无疑问是爱剑之人的最高追求,剑中圣品。
从春秋战国至清朝末年,龙泉铸剑长胜不衰,至清末,步入顶峰,龙泉数百家剑铺鳞次栉比,铸剑打铁声此起彼伏,“千字号’、“万字号”、“沈广隆”等知名铸剑店铺蜚声四海。
而从铁矿石到名满天下的龙泉宝剑,这中间经历了什么样的涅盘故事呢?一把龙泉剑,从原料到成品,须经过打坯、热锻、铲、锉、镂花、嵌铜、磨光、装潢等28道工序。
首先是锻打。
从铁矿石中提炼出的铁块,杂质多、气泡多,并不能用来直接铸剑,这就需要铸剑师们一遍遍将铁块在1300多度高温炉火中烧后,人工锻打,待铁块变长后对折,继续锻打,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将原铁中的杂质和气泡全部打出,成为合格的宝剑原料。
在多次对折和锻打中,多层原铁融合,也在龙泉剑身上形成了若隐若现又千变万化的美丽纹路!其次是夹钢,为了保证龙泉剑的锋利和柔韧兼备,传统铸剑方法,是在两块采用两块硬铁包裹一块软铁的特殊工艺,在剑炉中加热烧红,持续锻打,直至原铁合三为一,龙泉宝剑的剑身方成雏形。
这样的矫健的锻打身影,这样的此起彼伏的锻打声音,在龙泉,已经持续了整整2600多年。
然后是刨锉,用钢锉耐心削锉,打磨剑身,使使其厚度适中,剑脊与剑刃之间呈一定坡度;并且,在削锉中,必须使剑脊须居剑身正中,并成为一条直线,经过刨锉,龙泉剑身已具雏形。
接下来的一道工序是磨光,用金刚沙布裹铁尺均匀磨擦:先用粗沙布粗磨,后用细沙布细磨。
一把上好剑的磨工,少者五六天,多着十多天,是慢工细活,故有磨剑之工倍于锻打之说。
最后经过研磨,剑身呈现出镜面和异光花纹之效果,光鉴可照,寒光逼人,其花自现,极富美感。
所谓“十年磨一剑”,虽然是夸张之词,但一定程度上说明磨剑在制剑工艺上的重要性和所花费的工夫。
磨光之后是镶嵌,在剑身上用钢针镂刻图案、剑名、店号及定制者嘱题之字;工匠镂刻图案,不用描图,只凭一支钢针在宽仅寸余的剑身两面运针自如,这一工序,有绣花的灵巧,其艰难却百倍、甚至千倍于绣花!有的剑要“鎏铜”,即加热剑身,在刻好的图案和铭文处淋上熔化的铜液,冷却后经砂磨修正,剑身上的图样即呈古铜闪亮的装饰效果。
成型的剑身,尚需淬火方能刚柔并济。
传统淬火之法是在“强锻”后,使用特殊淬火剂作“柔化”处理,使剑身刚柔并寓,能屈能伸。
其操作方法看似简单,将已锻好的剑坯烧红,达到一定温度后随即浸入水中或油中急速冷却,以改变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提高剑身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
如淬火不当,轻者导致剑身性能过硬或过软,重者开裂报废,前功尽弃。
这样的精细工艺,既靠技术,更靠经验与感觉,素来是龙泉宝剑制作过程中的不传之秘。
龙泉宝剑的传统工艺取当地剑池湖之水淬火,这是龙泉宝剑特别坚利的奥秘之一。
最后是钢磨:将已具弹性剑身用钢块磨砺;或用钢尺紧剑身,置于亮石上反复打磨,不用镀镍,龙泉剑身已然青光盈盈、寒气逼人!龙泉剑剑身工艺复杂,剑柄也不遑多让,剑柄由剑首、剑茎、护手三部分组成,既要具有装饰性、欣赏性,又需要平衡剑身重量,使宝剑握在手中,重力相对平衡。
剑首的质材多用宝玉、金或其他纯金属制成,形状和花纹多达几十种,如龙纹环剑首、圆鐏剑首、状圆遵剑首、云团状剑首等等。
剑茎指手握部分之主体,有单、双手之分。
质材有兽角、兽骨、木、玉、木料包裹各类皮革、木料缠绕棉绳、木料加钉铜钉等。
或缀以宝石、金、银等贵金属,彰显主人身份。
护手指剑身与握柄间之突出部分,由于未在全剑的视觉重心,因此多为剑艺师发挥美学艺术的部分,各类奇雕异、美装造型尽在其上。
在龙泉2600年的铸剑史上,一代代铸剑大师们,用着最原始、也最巧夺天工的技艺,为中国铸造出一柄柄传世名剑。
这样铸造出来的龙泉宝剑,真的如传说中既柔韧又锋利,吹毛断发、削铁如泥吗?首先是柔韧性实验。
在台虎钳上,普通工艺剑弯曲到30度即从中折断;而龙泉宝剑,可以轻松弯曲至90度,松开双手,剑身迅速回弹,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还有一种能屈能伸的软剑,“何意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双手可将剑卷曲360度成一圆圈,束在腰间像一根腰带。
左手一松,“嘘”地一声,宝剑弹回原状,挺直如故。
武术健儿手舞一把软剑,嗖嗖之声中剑光如电,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