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
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
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
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
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
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
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
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
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
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
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
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
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
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
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
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
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
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
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
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
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
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
16.创意表达。
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
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7.乐学善学。
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
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
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八、身心健康。
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0.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1.健全人格。
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2.适性发展。
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九、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23.热爱劳动。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24.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25.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一、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共分9大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
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要求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1)具体化。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
(2)整体性。
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关键素养。
(3)综合性。
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
(4)操作性。
强调经过后天的学习可获得,可教可学。
(5)渐进性。
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
二、关于高中学科核心素养1.构建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2.高中学科核心素养3.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1)学科素养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2)学科核心素养是对能力、情感、态度学科三维目标的整合。
(3)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体系、学科质量标准的依据和导向。
(4)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5)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化划分。
三、关于高中学科课程结构1.课程与学分安排《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2.课程方案修订重点(1)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组成。
(2)高中学分:高中144学分,必修减为88学分。
(3)科学设置:高中开设语文等13门课程,外语倡导多语种。
(4)科目设计: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按学期、学年组织教学内容,也可设计模块,思想政治必修分理论学习和社会活动两部分。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初稿)(略)4.学科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1)国家对于“立德树人”的要求。
(2)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
(3)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4)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
5.学科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1)时代性。
体现核心价值观,反映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与经验。
(2)基础性。
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合理控制课业负担。
(3)选择性。
体现选择性,分类分层设计可选择的学科课程内容。
必修,共同基础,全修全考;选修,差异发展,个性需求。
(4)关联性。
关注学科间的联合与整合,关注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世界的内在联系。
四、关于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启示存在问题:(1)对课程改革、教育本质认识不到位。
(2)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学校课程方案缺乏系统设计。
(3)没有围绕主干课程统一规划开发开设选修课程。
(4)选修课程缺乏层次性、系统性、有效性。
(5)课程整合没有找对路径,课程实施因循守旧。
(6)课程开发追求数量,缺乏质量控制。
1.完善体系,忠实国家课程基本价值追求,厘清三类课程功能定位,满足学生发展不同需求。
2.找寻支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用大概念统整课程内容,清晰选修课程建设逻辑起点,彰显学科魅力。
3.设计层次,按学科领域分类分层建设课程群,支持学生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
4.多元融合,促进跨学科综合学习,强化实践探究,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全面素养。
5.资源建设,学科课程开发和常态实验室、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建设、教学实施整体设计。
6.基于技术,变革课程实施形态,创造有限课堂无限学习。
7.提升质量,规范课程实施,建立适性的课程学业质量管理和评价。
政治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2。
调动和运用知识(1)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2)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3)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3。
描述和阐释事物(1)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2)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4。
论证和探究问题(1)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2)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3)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