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传播与对外汉语教学关系论文

文化传播与对外汉语教学关系论文

文化传播与对外汉语教学关系论文
摘要:在对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传播,有助于提高国际学生对汉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对于国际学生而言,汉字的学习无疑是难度最大的科目之一。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汉字的形体与字义有着种种联系。

一、汉语中体现的中华文化
当我们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回顾社会的发展进程时,我们会深刻地感触到,整个中国文化所建构的灿烂文明史,完全建立在语言媒介的基础之上。

语言的产生意味着灿烂多姿人类文化的诞生,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完善。

人们都生活在土生土长的文化氛围中,有时却感觉不出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即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但是对于国际学生而言,汉语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学好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学好与这种语言相关的文化,了解汉民族的文化首先是从了解汉语开始的。

汉语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多种事物和所蕴含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精神,而民族的文化现象又大多沉淀在汉语语言文字中。

中国汉字的构型和表意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特点。

现代汉语或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代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痕迹。

语言文字有稳固性的一面,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曾为人们应用的旧事物,这旧事物虽已消失,但反映这旧事物的词语仍沿用下来,从这词语可看出古代的物质文化。

譬如汉语通过语音的特点反映汉民族的社会习俗,如利用谐音表示汉民族的美好愿望:北方春节
时,故意把“福”字倒贴在大门上,表示“福到了”;结婚时一定要有“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是为了取其谐音“早生贵子”;又如利用谐音表示忌讳:送结婚礼物时忌讳送“伞”,因与“散”谐音;老人过大寿时忌讳送“钟”,因与“送终”谐音,和亲友吃梨时不能分吃一个梨,那意味着分离。

这种谐音取义的语音形式,反映了汉民族的求吉利、避凶邪,重含蓄、忌直言的文化心态。

可见,汉语中承载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深刻反映,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有如此魅力的原因之一。

二、对外汉语教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播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张德鑫先生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宗旨是弘扬中华文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传播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特性。

虽然语言本身自成系统,由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句法系统、语义系统等子系统交互作用而成,也有其自身内在的组织规律,但它绝对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

因此,外国人学习汉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的这一套系统,更重要的是学习已经渗透在汉语里的古老而独特的文化。

正如王佐良先生早就指出的:“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一名教授汉语的老师,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
都应散射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用到游戏、绘画、唱歌、表演、小组活动等教育方式,不仅仅教授汉字的书写方式,汉语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譬如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七夕等。

教师会把语言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把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相结合,在语言教学中传播文化,在文化传播交流中教授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总能涉及到如中国的传统服装、传统建筑形式、传统绘画、传统戏剧等。

这些都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与文化影响。

三、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当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植入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有助于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其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将文化传播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国际学生更好的学习中国语言。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即初来中国的留学生在生活中有着明显的不适应,一方面源于语言障碍,不能很好地表达所思所想;另一方面源于文化的不同,在待人接物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次次被问及的“隐私”让他们很不舒服,一次次赞美别人而又被“婉言谢绝”,让他们感到困惑和不解。

究其原因,就是文化间的差异所导致的。

在语法教学中,讲授汉语表达的文化根源,能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

2、在对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传播,有助于提高国际学生对汉
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对于国际学生而言,汉字的学习无疑是难度最大的科目之一。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汉字的形体与字义有着种种联系。

结合中国汉字的构成方法——六书来教授汉字的书写,对其正确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规律,进而从根本上把握每一个汉字的本义,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汉字的表意特性,赋予了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独有魅力。

比如“包”字,像把一个东西裹起来,形成一个差不多圆形的样子,这个意义是从字形来的,很容易看出来,当学生们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就会结合汉字的偏旁,对许多汉字产生联想。

如:“抱”——手臂的环绕;“饱”——肚子变圆;“苞”——没有开放的花朵;“炮”——发射炮弹的东西等等。

以此来激发留学生对于汉字学习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世之.对外汉语教育的本质与功能[J].语言教育与研究,2001,(6).
[3] 阎军,史艳岚.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1995,(4): 95 - 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