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L T 664-2008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DL T 664-2008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Application rules of infrared diagnosis for live electrical equipment2008-11-01实施代替DL/T664-1999目次前言 (4)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和定义 (5)3.1 温升 temperature rise (5)3.2 温差 temperature difference (6)3.3 相对温差relativ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6)3.4环境温度参照体reference body of ambient temperature (6)3.5一般检测 normal measurement (6)3.6精确监测 precise measurement (6)3.7电压致热型设备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voltage (6)3.8电流致热型设备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current (6)3.9综合致热型设备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multiple effect (7)3.10噪声等效温差(NETD)noise equivale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7)3.11准确度 accuracy (7)4现场检测要求 (7)4.1人员要求 (7)4.2安全要求 (7)4.3检测环境条件要求 (8)4.4检测仪器要求 (8)5 现场操作方法 (9)5.1 一般检测 (9)5.2 精确检测 (9)6 仪器管理和校验 (10)6.1 仪器配置 (10)6.2 仪器管理 (10)6.3 红外热像仪的校验 (10)7红外检测周期 (12)7.1 变(配)电设备的检测 (12)7.2 输电线路的检测 (13)7.3 旋转电机的检测 (13)8判断方法 (13)8.1 表面温度判断法 (13)8.2 同类比较判断法 (13)8.3 图像特征判断法 (14)8.4 相对温差判断法 (14)8.5 档案分析判断法 (14)8.6 实时分析判断法 (14)9诊断判据 (14)9.1 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判断依据 (14)9.2 电压致热型设备的判断依据 (14)9.3 综合致热型设备的判断 (14)10 缺陷类型的确定及处理方法 (15)附录A (规范性附录)电流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 (16)附录B (规范性附录)电压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 (18)附录C(规范性附录)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 (20)前言本标准根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4]872号)的要求,对DL/T 664-1999进行修订。

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主要进行了如下修改:——对原标准的判断原则进行细化,提出了一般检测和精确检测等方式;——增加了飞机巡线、在线监控型红外热像仪的内容;——增加了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和校验的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J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实施后代替DL/T664-1999。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高电压试验技术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华东电网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电力公司、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河北邯郸供电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高德红外技术有限公司、广州飒特电力红外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建国、雷民、陈洪岗、杨楚明、邓春、申兴忠、蓝耕、丁一工、尹立群、朱立春、汪涛、吴一冈、黄立、庞惠民。

本标准于1999年8月2日首次发布。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带电设备红外测温应用规范1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带电设备的方法、仪器要求、仪器适用范围、缺陷的判断依据及红外数据的管理规定等,使用红外测温仪(点温仪)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电流、电压致热效应或其他致热效应的各电压等级设备,包括电机、变压器、电抗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套管、电力电容器、避雷器、电力电缆、母线、导线、绝缘子、组合电器、低压电器及二次回路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592 电工和电子测量设备性能表示(GB/T 6592-1996, IEC 60359:1987 , IDT ) GB/T 11022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同技术要求(GB/T 11022-1999,IEC60694:1996, EQV )DL 408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DL 409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IEC 6006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IEC 61000 电磁兼容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温升 temperature rise被测设备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参照体表面温度之差。

3.2 温差 temperature difference不同被测设备或同一被测设备不同部位之间的温度差。

3.3 相对温差 relative temperature difference两个对应测点之间的温差与其中较热点的温升之比的百分数。

相对温差δt ,可用下式求出:%100)/()(%100/)(0121121⨯--=⨯-=T T T T t τττδ (1)式中:1τ和T 1——发热点的温升和温度;2τ和T 2——正常相对应点的温升和温度;T 0——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

3.4环境温度参照体 reference body of ambient temperature用来采集环境温度的物体。

它不一定具有当时的真实环境温度,但具有与被检测设备相似的物理属性,并与被检测设备处于相似的环境之中。

3.5一般检测 normal measurement适用于用红外热像仪对电气设备进行大面积检测。

3.6精确监测 precise measurement主要用于检测电压致热型和部分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内部缺陷,以便对设备的故障进行精确判断。

3.7电压致热型设备 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voltage由于电压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

3.8电流致热型设备 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current由于电流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

3.9综合致热型设备heating of equipment caused by multiple effect既有电压效应,又有电流效应,或者电磁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

3.10噪声等效温差(NETD)noise equivale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用热像仪观察一个低空间频率的靶标时,当其视频信号的信噪比(S/N)为1时,观察者可以分辨的最小目标与背景之间的等效温差。

NETD是评价热像仪探测目标灵敏度和噪声大小的一个客观参数。

3.11准确度 accuracy在最大测温范围内,允许的最大温度误差,以绝对误差或误差百分数表示。

4现场检测要求4.1人员要求红外检测属于设备带电检测,检测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a)熟悉红外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诊断程序,了解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性能,掌握热像仪的操作程序和使用方法。

b)了解被检测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运行状况和导致设备故障的基本因素。

c)熟悉本标准,接受过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培训,并经相关机构培训合格。

d)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熟悉并能严格遵守电力生产和工作现场的有关安全管理规定。

4.2安全要求a)应严格执行DL408和DL409。

b)应严格执行发电厂、变(配)电站及线路巡视的要求。

c)应有专人监护,监护人在检测期间应始终行使监护职责,不得擅离岗位或兼任其他工作。

4.3检测环境条件要求4.3.1一般检测要求a)被检设备是带电运行设备,应尽量避开视线中的封闭遮挡物,如门和盖板等;b)环境温度一般不低于5℃,相对湿度一般不大于85%;天气以阴天、多云为宜,夜间图像质量为佳;不应在雷、雨、雾、雪等气象条件下进行,检测时风速一般不大于5m/s,现场观察可参照附录D;c)户外晴天要避开阳光直接照射或反射进入仪器镜头,在室内或晚上检测应避开灯光的直射,宜闭灯检测;d)检测电流致热型设备,最好在高峰负荷下进行。

否则,一般应在不低于30%的额定负荷下进行,同时应充分考虑小负荷电流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4.3.2 精确检测要求除满足一般检测的环境要求外,还满足以下要求:a )风速一般不大于0.5m/s ;b )设备通电时间不小于6h ,最好在24h 以上;c )检测期间天气为阴天、夜间或晴天日落2h 后;d )被检测设备周围应具有均衡的背景辐射,应尽量避开附近热辐射源的干扰,某些设备被检测时还应避开人体热源等的红外辐射;e )避开强电磁场,防止强电磁场影响红外热像仪的正常工作。

4.3.3 飞机巡线检测基本要求除满足一般检测的环境要求和飞机适行的要求外,还满足以下要求:a )禁止夜航巡线,禁止在变电站和发电厂等上方飞行;b )飞机飞行于线路的斜上方并保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巡航速度以50km/h~ 60km/h 亦为宜;c )红外热成像仪应安装在专用的带陀螺稳定系统的吊舱内。

4.4检测仪器要求4.4.1 便携式红外热像仪能满足精确检测的要求,测量精度和测温范围满足现场测试要求,性能指标较高,具有较高的温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具有大气条件的修正模型,操作简便,图像清晰、稳定,有目镜取景器,分析软件功能丰富,具体可参见附录 F 。

4.4.2 手持(枪)式红外热像仪能满足一般检测的要求,有最高点温度自动跟踪,采用LCD 显示屏,可无取景器,操作简单,仪器轻便,图像比较清晰、稳定,具体可参见附录 G 。

4.4.3 线路适用型红外热像仪满足红外热像仪的基本功能要求,配备有中、长焦距镜头,空间分辨率达到使用要求。

当采用飞机巡线检测时,红外热成像仪应具备普通宽视野镜头和远距离窄视野镜头,并且可由检测人员根据要求方便切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