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复律 心律失常
3.室性心动过速
4.室上性心动过速
同步电复律
禁忌症: 1.洋地黄过量或中毒引起的心律紊乱 2.近期(8周内)发生过栓塞的患者
3.未用过洋地黄的房颤,心室率缓慢 (60次/分以内),或伴房室传导阻滞 者
4.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同步电复律
术前准备:
1.纠正心力衰竭及心室率过快,控制心室率60-100次 /分
同步电复律
术后处理: 1.电击易引起其他的心律紊乱,如:各 种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偶可发生 室颤 2.偶可出现肺循环及大循环的栓塞,需 抗凝治疗 3.偶有心脏损伤、低血压等 4.偶可发生急性肺水肿、心脏停搏等
同步电复律
注意事项: 1.电击前需详细检查器械、设备,并做 好各种抢救准备
传导系统神经支配与血供
传导系统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 窦房结由窦房结动脉供血,60%来源于右 冠状动脉,40%来源于左冠回旋支
房室结动脉80%来于右冠状动脉,20%来源 于左冠状动脉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高 2、触发活动 冲动传导异常 1、传导阻滞 2、折返(reentry)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1. 2. 3. 4. 5. 6. 兴奋迷走神经的手法 药物:ATP、心律平、异搏定、洋地黄 超速抑制 电复律 药物预防发作 治愈:RFCA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
特征: 1.P’波不能明视 2.快速整齐的QRS波群为室上性,频率160~220次/分
房扑和房颤—病因
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
心率60-100次/分 P波在I、II、AVF上直立,AVR上倒臵 P-R间期0.12s-0.20s
非同步电复律
操作方法:
1. P波:I、II、avF、v4-v6导联向上,avR中向下;P波宽度不 超过0.11s;振幅:肢导不超过0.25mV,胸导不超过0.2mV
期前收缩
心动过速
扑动 颤动
期前收缩 (premature contraction)
房性期前收缩 交界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心动过速(tachycardia)
窦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交界性心动过速(AVNRT, AVRT) 室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心房扑动
室性期前收缩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特征: 1.提前出现的增宽变形的QRS波群,其前无提前的P波 2.呈二联律
期前收缩的治疗
房性期前收缩:常无需治疗。去除诱
发因素,可应用镇静药物,有症状者
用β阻断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交界性期前收缩:同房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1)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特征: 1.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的f波,频率为 350 ~600次/分 2. R-R间期绝对不等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纤颤伴室内传导差异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 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 的F波,频率为350~600 次/分 2.R-R间期绝对不等,心 室率快 3.部分短R-R‘QRS有变形, 无类代偿期
其它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
洋地黄
ATP MgSO4
KCl
快速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premature beats)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窦房结 以外的任何部位。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期 前收缩。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可见于正常 人和心脏病患者。病因包括心脏外疾病及各种 原因的心脏病,临床表现有心悸不适
心房颤动
心室扑动 心室颤动
缓慢性心律失常
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传导阻滞: 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 室内传导阻滞
逸搏心律:房性、交界性和室性逸搏心律
心律失常的原因
器质性心脏病
电解质紊乱
药物中毒
心脏以外的疾病
自主神经异常
心律失常的症状
2.纠正电解质紊乱
3.纠正风湿活动及心肌损害
4.电击前1-2天,停用洋地黄;术前术后口服可达龙 维持心律 5.抗凝:华法令前三周后四周,控制INR2.0-3.0之间 6.术前应行超声检查以除外血栓
同步电复律
操作方法:
1.电击前患者平卧,静脉输液,以备抢救时给药
2.术前做心电图,测量血压,观察心律、心率,吸氧。 3.电击前给予静注安定30-50mg左右,边注射边令患者数数,直 至深睡眠状态为止 4.检查除颤电钮是否指在同步位臵上,调整好电功率,充电应 从小剂量开始; 5.主电极板臵于心尖部,另一电极板臵于胸骨右缘第2-3肋间。 电极板应涂以导电糊或裹以两层盐水纱布,使之与皮肤紧密接 触 6.术后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变化 7.电功率:房颤100-200Ws,房扑:50-100Ws,室性心动过速 80-100Ws
电复律与心律失常
即墨市人民医院 李中昕
电复律
1.同步电复律 2.非同步电复律
同步电复律
目的: 一:用于治疗某些异位性心律失常 二:用于心脏复苏时的重要抢救措 施
同步电复律
适应症: 1.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 其他疾病引起的房颤时间在半年到一年, 心功能良好,心脏无明显扩大者 2.心房扑动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3)
慢性器质性心脏病 治疗基础疾病 β-受体阻滞剂
乙胺碘呋酮 急性心肌缺血 改善缺血状况 首选利多卡因 无效则改用β-受体阻滞剂 或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称窦速。可见于生 理状况和病理状况下。也可由药物引起
心电图上P波在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臵,频率 >100次/分,多为100~180次/分
房性前期收缩
(atrial premature beats)
特征: 1.于Ⅱ导联可见一提前出现的P'波,P'-R间期>0.12秒 2.P'后QRS波群正常 3.其后代偿间歇不完全
交界性早搏
(junction premature beats )
特征: 1.提前出现的正常的QRS波群,其前面有逆行P'波,P'-R 间期<0.12秒 2.其后代偿间歇不完全
2. P-R间期0.12s-0.20s 3.QRS波群:正常成年人多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V1的R波不超过1.0mV;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宽小于 0.04s,V1导联中不应有q波 4.ST;任意导联下移不应超过0.05mV,上升在V1-V2导联不超过 0.3mV,V3不超过0.5mV,V4-V6及肢导不超过0.1mV 5.T波:方向与QRS主波一致,振幅不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6.Q-T间期:0.32-0.44s 7.U波:方向与T波一致,U波明显增高见于血钾过低。
各种代谢障碍 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上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心房率为150~200 次/分,可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房性心动过速
特征: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发作前或发作结束 后可见窦性P波。 提早出现的P波, 连续三次以上。 P’-P’不等,部分未 不下传
房速的治疗
洋地黄中毒者:停用洋地黄;补充钾 盐;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IA、IC和Ⅲ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存在跳跃现象,且随之发生心动过速 程控刺激可诱发和终止 前传心室激动顺序和逆传心房激动顺序为向心性
I
II
V His d CS3,4 p CS2,3 m CS1,2 d RV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 reentry tachycardia)
发生机制为房室旁路折返
房室旁路分显性旁路(前传、逆传功能)和隐
折返机制(reentry)
发生折返的条件:
存在折返环 其中一条通道发生单向传导阻滞 另一条通道传导缓慢,先前阻滞 的通道再次激动
心律失常的分类
一、冲动的形成异常
(一)窦房结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心律不齐、停搏 (二)异位心律 1. 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房性、交界区性、室性); 逸搏心律(房性、交界区性、室性) 2. 主动性异位心律:期前收缩(房性、交界区性、室性);阵 发性心动过速(房性、交界区性、室性);心房扑动、颤动;心室扑 动、颤动
二、冲动传导异常
(一)生理性 干扰及房室分离 (二)病理性 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 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前、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三)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按发生时心率快慢分类
快速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
按心律失常发生原理分类
冲动形成异常
冲动传导异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室折返性内心动过速(AVRT)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 reentry tachycardia)
本型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是房室结双径路折返
多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
房室结双径理象及折返
心脏电生理检查
非洋地黄中毒:洋地黄、β受体阻滞 剂,钙拮抗剂可控制心室率。抗心律 失常药可转复为窦性心律。药物无效 可选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