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二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精选教学文档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二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精选教学文档

一、单选题
1.清末重臣沈葆桢曾言:“铜线铁路,如有其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

”一语道出了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中国的铁路发展按建成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中国最早的地铁②青藏铁路③上海磁悬浮列车④唐胥铁路
A.①④②③B.④①②③C.④①③②D.①③④②
2.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

”这首歌谣反映了()
A.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B.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
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3.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

“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

”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这一现象表明()
A.电车首入中国阻力重重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交通近代化的艰难曲折D.商会比较关注民众利益
4.曾纪泽在1881年所上《改订俄约办事艰难情形疏》中称:“我皇上因俄事日迫,意在转圜,一切情形,许臣由电径达总理衙门代奏请旨,已属破格施恩。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疏中的“电”应该是指电话 B.清朝密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该条约签署使中国收复了伊犁 D.科技发展有助于行政效率提高
5.近代中国的交通变化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近代中国()
A.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的B.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C.列强侵略不平衡决定的D.自然条件不平衡决定的
6.《钏影楼回忆录》记载:“上海那个地方是开风气之先的,外国的什么新发明、新事物,都是先传到上海。

”下列不属于上海社会生活近现代化的史实是()A. 1872年创办轮船××局B. 1906年建成第一个有轨电车系统
C. 1924年有公共汽车运行D. 2019年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
7.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
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反映了()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B.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C.有轨电车便捷了人们的生活D.近代以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
8.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9.沈葆桢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其为民情所骇也”。

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D.殖民统治的特殊环境
10.20世纪初,上海租界工部局在闹市区马路中间立一木牌,一面涂白,一面涂朱,派人专司其职事,遇两车同至,转涂白面向先到之车放行,背面涂朱向后到之车令止,待先行车过后转涂白面示后车行。

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交通管理水平落后 B.列强控制了中国交通业
C.道路安全成为监管内容 D.近代交通地域差异明显
11.史载:清朝驻俄公使曾纪泽呈递朝廷的公文由俄国打电报到上海,只须一日;然后由上海到京城,则需要先通过海路送到天津,再由驿马转递到北京,还须要六七日。

这反映出清末中国()
A.国力衰弱,通信条件落后B.政府观念陈旧,不愿意改变传统官方通讯方式
C.近代电讯事业受制于西方列强D.多种通信方式并存
12.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

“京城初次设立电车,潘疑选起,困难滋多。

”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这一现象表明()
A.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 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商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 D.近代化的道路阻力重重
13.1906年,某报道说:“(天律)电车开驶而后,旅行即便,界价尤廉,境内
欢迎……座间客满,肩为之摩,甚至有无甚要事姑借以游览者。

”这一报道()A.揭示了电车已成为大众化工具B.强调了电车深受人们的青睐
C.重在说明电车具有大量的优点D.表明电车取代原有出行方式
14.下列关于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的表现,错误的是()
A.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较显著
B. 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
C.整个民国时期,人力车与电车、公车汽车长期并存
D.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20世纪初
15.李鸿章曾在1881年撰文指出,“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

当时正值法人挑衅,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均相机而动,无丝毫阻碍。

出使大臣往来问答,朝发夕至,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

”以下对该段材料所含历史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电报的作用已经显现在中国近代战争中
B.电报的使用有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
C.通过电报传递信息在当时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D.电报的使用有助于清政府及时了解国际动态
16.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

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
17.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

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

”这说明当时()
A.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B.西方科技传播快速
C.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D.交通管理急需解决
18.李鸿章曾赞叹一种中国人称之为“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
咳。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此发明是( )
A.火车 B.电话 C.轮船 D.电报
19.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

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说明()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20.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各种交通工具混杂,“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上海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上海市区交通秩序混乱拥堵严重C.西方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定恢复从山海关至沈阳的关外段铁路工程,并先完成锦州段工程。

当时有关官吏,因恐怕雇佣外国工程师勘测线路会激起民变,故不得不起用詹天佑。

于是,詹天佑被调任山海关至锦州段的驻段工程师。

詹天佑负责主持锦州段铁路的修筑任务,其工程相当艰巨。

它包括锦州铁路和营口支线两部分,前者沿线需要大小桥梁九十余座,线路还要跨越干柴岭山沟;后者沿途地势低洼、水质含碱量大,不宜饮用和作机车用水,为此,需建数座水塔和蓄水池。

詹天佑精心勘测筹划,日以继夜,深入工地,指挥修路。

工程虽然艰巨,但进展较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关外铁路通车至锦州,次年通车至大虎山,营口支线也全部通车。

正当此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关内外铁路被英、俄两军占领而被迫停工。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说明詹天佑在铁路修筑过程中克服了哪些重大困难,表现出怎样的品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
1.C2.B3.C4.D5.B6.B7.B8.B9.B10.C11.B12.D13.B14.D15.C16.B17.C 18.B19.D20.D
21.(1)克服困难:地形复杂、工程量大、内外压力。

品质:不畏困难、勤于思考、身先士卒、平易近人。

(2)因素:封建政府的腐朽;帝国主义的侵略;技术手段的落后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