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市产业转型

苏州市产业转型

蒋宏坤强调,我市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转型升级是一场硬仗、攻坚战,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

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思维惯性仍然具有强大的束缚力,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粗放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假以时日,固有体制机制的创新还须付出艰巨的努力;要赢得这场攻坚战,不仅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更要有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要解放思想,扎实工作,难中攀高,好中求优,全面开创“三区三城”建设新局面。

转型升级,我市取得明显成效“自去年9月我市召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动员大会以来,全市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坚定不移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蒋宏坤【解读】:去年以来,我市新兴产业加快成长。

全市着力实施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新型平板显示和智能电网四大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新兴产业产值去年突破200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30%,全市已形成新兴产业基地或集群超过20个。

各大板块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各有特色,张家港强化与央企对接合作;常熟依托大学科技园着力打造创新平台;太仓加快推进港口经济和欧美企业总部化;昆山新能源、新显示、新医药三大产业进展顺利;园区纳米产业和环金鸡湖市域CBD 建设成效显著;吴中区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光伏产业加速发展,相城区“四城建设”已显端倪,三个古城区在发展总部经济和创意产业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成效。

去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2%,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第一位,苏州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我市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据统计,全市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

“三集中、三置换、三保障”力度加大,农村75%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56%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3%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5%,128万农村劳动力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

“转得快”——抢占先机“面对逼人的形势,我们更需要抬头看路,理性思考,找准方向。

只有机遇把握好、方向瞄得准、推进力度大,才能够抢得先机,迎头赶上;如果被动应付,坐失良机,很可能就会掉队落伍。

”——蒋宏坤【解读】:蒋书记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阶段。

从国际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倒逼转型升级。

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

从全国来看,许多城市都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增创后危机时代新优势的主攻方向,着力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努力抢占新_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而苏州由于产业和人口密集,环境容量较小,原有的发展模式、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要解决好发展空间、资源瓶颈、环境容量的问题,必须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之路。

因此,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发展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确保苏州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始终站在转型升级的第一方阵,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赢得优势。

“转得准”——实现突破“我们要抓住苏州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机遇,善于营造有利于转型升级的环境氛围,着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在重点领域求突破,在薄弱-环节下力气,着力把握好‘四大关系’,突出‘六项重点’。

”——蒋宏坤【解读】:蒋书记强调,把握好“四大关系”就是要把握好加快转型与持续增长的关系;把握好加快转型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把握好加快转型与深化改革的关系;把握好加快转型与富民惠民的关系。

而突出“六项重点”就是在发展大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在培育大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在引进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在构建大平台上实现新突破;在聚才大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大统筹上实现新突破。

转得好”——形成合力“加快转型升级,既是经济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对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的一场重大考验。

转型升级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既有的经验可借鉴,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蒋宏坤【解读】:蒋书记在会上表示,转型升级要“转得好”,干部要作表率。

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保持争先创优的精神状态,加强学习,改进作风,确保转出成效、转出水平。

加快转型升级,领导干部要担当重任、创新发展,要善于抓住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既通盘谋划、又突出重点,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要以转变作风来推动转型升级。

要发展就不能怕矛盾,不能回避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和发扬锐意进取、敢打敢拼的精神和勇气,敢于突破,.敢为人先,做到想在前、干在前、突破在前。

要以完善机制来保障转型升级。

进一步加强各板块、各条线间的协调联动,整合资源、争取政策,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和条件加快转型升级。

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跳出一地一域局限,摒弃部门利益的干扰,形成全市上下共促转型、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本报记者吴秋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指明了这样一种规律:经济发展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同时也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

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经济结构,判断一国经济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服务产业占GDP之比。

这不仅因为现代服务业占据了产业链的最高端,而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巨大的整合功能。

相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大约为3∶36∶61。

人均GDP已跨越“发达线”的苏州无疑要以这个“黄金比例”为目标,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苏州三次产业比例不断调整,从1978年的 28.1∶55.7∶16.2,到2004年的2.2∶65.7∶32.1,再到2009年的1.8∶58.8∶39.4,这些变化的数字背后是苏州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中作出的不懈努力。

虽然苏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三区三城”总目标,突出强调“建设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通过做大三产、做强二产、做精一产,力争到2020年形成产业结构排序为“三二一”的新格局。

做大三产——大项目大投入挥洒鸿篇巨制不管是“梦里水乡”,还是“后花园”,这些称谓都昭示了苏州服务业曾经的繁荣。

改革开放后苏州服务业虽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比“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的闪亮光环,服务业不仅占GDP的比重一直落后于兄弟城市,同时内部结构也偏于传统。

创造了一产、二产发展奇迹的苏州,不会在三产上甘于人后,特别是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高信息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质,是现代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2004年底,苏州在全省率先做出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一个个数据印证了这个“五年计划”的辉煌:从2005年开始,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15%,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50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六位,占GDP的比重达39.4%,提高8.2个百分点,GDP占比排名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由2007年的第十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四位。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初战告捷,苏州乘胜追击。

2009年又提出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以及物流、服务外包、金融、商务服务、科技和信息服务、旅游、商贸、文化产业和房地产等9个专项计划,确定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即到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3%左右,到2020年则提高到50%左右。

目前,苏州第三产业占GDP总值不到40%,这不仅揭示了任重而道远,也表明我市服务业发展空间无限。

围绕做大苏州服务业,近年来,一大批投入巨资的服务业重大项目次第展开。

总投资175亿元的金鸡湖金融商贸区二期,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主要入驻总部机构、金融、证券、保险、会计等机构,到2012年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苏州金融服务业的龙头区域;总投资50亿元的花桥国际商务城一期自2006年启动,今年已芳容初露,安博实训基地、法国凯捷产业园等强力支撑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项目快速崛起;投资30亿元的太仓港集装箱三期工程建设4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及相应配套设施,水工结构兼顾靠泊10万吨集装箱船,使我市港口物流的优势更加明显。

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冶金物流中心、望亭国际物流园、传化物流基地、高新保税物流中心二期等总投资超80亿元的项目建设,以及全球最先进的环保型物流中心之一的耐克中国物流中心等,进一步做大了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物流业,助力苏州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

投资近70亿元的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动漫产业园、中国光华创意产业园、腾飞苏州创新园等建设则瞄准新兴服务业中的动漫、设计以及科技服务等,将使苏州服务业结构更为优化。

而观前商圈扩容工程、南门商贸区建设工程、石路商圈西扩工程以及狮山广场项目,投入超150亿元,在提升苏州传统商贸业的同时,以现代旅游、娱乐休闲的理念打造城市CBD。

石湖以及尚湖虞山风景区等项目通过着力培育古城文化深度游、新城浪漫时尚游、太湖生态休闲游三大旅游品牌,倾力把苏州打造成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

这些大项目建设工期一般都在三五年,它们建成之日,必是苏州服务业更加瑰丽之时。

做强二产——振兴十大产业“促大变强”今年 5月25日,楼氏电子苏州研发中心揭牌,这标志着楼氏电子顺利完成了从制造型企业到研发制造型企业的转型。

楼氏电子是一家以生产助听器领域中的微型麦克风和扬声器而闻名的全球性制造商,是苏州工业园区“元老”级的投资企业。

在过去的8年里,楼氏电子经过4次增资扩产,注册资金从160万美元增加至5600万美元,投资规模达到了1.2亿美元,员工数量也从76人增加到了2600人以上。

2004年,楼氏电子在苏州工厂设立了研发部。

如今,楼氏电子从一家单一的生产型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一家集研发、销售、生产、质量检测于一体的、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企业。

在园区,这样悄然转型升级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有一大批,通过市级以上认定的研发中心达160多家,它们的成功升级,将为园区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具有2万亿“家底”的苏州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但这些数字只证明苏州是一个工业大市,还不是一个工业强市。

苏州人清醒地认识到苏州工业庞大规模下的素质之弱:传统制造业占六成以上,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两头在外”的模式,使我市多数企业处在产业链低端的制造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不高。

而工业规模不如苏州的深圳,则有足以自豪的“四个90%”: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自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