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论文-天一阁藏书文化初探

小论文-天一阁藏书文化初探

小论文:天一阁藏书文化初探
篇一:宁波藏书文化
宁波藏书文化(我与宁波八年级)
天下第一藏书楼天一阁明代浙东第二藏书楼五桂楼清代一郡书香历千秋
篇二:中国藏书文化书房论文
善阅坊
“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可想而知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修生养性,安然入睡,丰富知识。

书有时是最好的良伴,
心情不好时,可以看书调适心情。

平常也可以看些书增加自己的气质与修养,读书能帮你开拓视野,你不再局限与小小生活中的一隅,你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游古今中外,学识遍布四海,随着读书范围的扩大,你也会练就出广博的心胸与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而当你读了很多书,就会明白有些书是很有价值的,是值得你收藏的,从而你就需要一阁之地来存放那些你较为喜欢的书籍。

书房名善阅坊,顾名思义,就是善于阅读,喜爱读书。

书房不大,沿着墙壁布置的藏书处,分有几层,间隔安排,是淡淡的蓝色,上面放置的大多数是图书,还有间隔摆放的小饰品。

书是按分类来放置,下面几层层是文学名著类的,而上面是各种类型的小说,因为自己是比较喜欢看小说的,
所以有搜集各种类型的来收藏,当红作家的,或是一些看了比较喜欢却不出名的。

右边放置的多是学习书籍,放置的位置是容易拿的,因为还是学习的书看的相对要多一些。

在书隔间放置了些无针松装饰了一下。

每次看到书柜上慢慢的书籍总会有一种满足感,很愉悦,而那微微的绿色也能点缀下书桌摆放在了窗边,温暖的明亮的阳光经常从窗外照入,若是阳光太强,会拉上一层轻纱来缓和下,桌边放了盆文竹,旁边是木制笔筒,里面零星几只笔,确是各有用途的,窗帘是一款印有甲骨文字图案。

总感觉古老的文字会为书房带来文化气息,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帘,会让人有种窗明几净的感觉。

墙上只简单挂了几幅字画,没有其余的装饰了,在书桌旁书柜对面放置了一张不大的沙发床,白色的,上面还放置了一个棕色绒熊,在读书之余,躺在上面小憩,放松下自己,也是很不错的。

书房的环境如何会直接影响你读书的心境,像古代很多名人都是成功于书房。

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斋名为“老学庵”。

他说:“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

”他以此激励自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

明代学者张溥的书斋取名“七焚斋”。

他自幼好学,所读之书一定要亲手抄录,抄了再读,读了烧毁,接着再抄,
反复六七次,直到背熟为止。

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闲谈讲的故事加工整理,写成小说。

所以,他称自己的书斋为“聊斋”。

《聊斋志异》就是在聊斋里写成的。

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的书斋名为“锲斋”。

他取荀子《劝学》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一生动语句来勉励自己刻苦钻研学问。

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的
书斋名为“绿林书屋”。

鲁迅先生在黑暗的时代为中国的革命奔走高呼。

一些反动文人就诬蔑他是“学匪”。

他就将书屋取名“绿林”,以示嘲讽。

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研究学问时,常常是通宵达旦,很少下楼。

他就称自己的书斋为“何妨一下楼”。

语言学家王力称自己的书斋为“龙虫并雕斋”。

他向人解释说:“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大的著作,雕虫指一般小文章。

龙虫并雕,两样都干。

”他一生中既写过洋洋数十万字的“雕龙著作”,也写了不少短而精的“雕虫小文”。

著名语言学家杨树达的书屋题名“积微居”。

他常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基础。

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书房是我们自己的一片安静读书休息的场所”
篇三:藏书文化读后感
读《中国藏书文化》有感
首先很荣幸这学期选上了中国藏书文化这门课,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好多藏书知识。

我是一个工科女,对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了解地实在是不多。

对于藏书文化这个领域,我也算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

老师是一派和蔼可亲的学者形象,字里行间总也透露着智慧的光芒。

上这门课实在是轻松愉悦,我不仅能从老师睿智的话语里学习到知识,还能在每次课的最后一节课从视频上对知识进行补充,了解更多藏书方面的文化。

带着一份敬佩,带着一种震撼,我读了《中国藏书文化》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从古代一些著名的藏书家、闻名于世的藏书楼、古代藏书的类别以及古代人藏书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方面着手介绍。

若古代无文字则无书籍,无书籍则五千多年的文明无法记载;若不将书籍收藏,人们传播文明只能靠口口相传则文明则必将衰败,想想那是多大的后果啊!由此可见藏书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据很大的地位。

我以前粗浅地认为“藏书”就是古代人将一些遐迩闻名的书籍收藏起来,却不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藏书是一种高级的文化活动。

除了字面上的藏书活动以外,还有很多形式,如搜集图书、鉴定图书、校勘图书、品赏图书,以及题跋、评点图书等。

藏书或许不能带给人吟了首诗作了首曲那样的满足感,
但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上,诸多文人志士却偏爱藏书。

他们藏书、读书、品书,在精神的宝库里嬉戏遨游;他们宁可牺牲物质需求,也要获得文化。

这里就不得不敬佩那些流芳百世的藏书家,他们愿散尽黄金,去收藏图书,当时或许只是因为自己的偏爱,现在却使几百年后的我们发现祖国古代文化兴盛繁荣有据可查。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原来每个藏书家有各自的藏书风格、各有钟情,他们并没有一骨脑地将各色书籍都收藏起来归自己所有。

藏书家藏书,不仅仅是买了一大批书放在藏书楼里。

他们要从事一系列的认真仔细的研究工作,让图书井然有序。

他们买书、选书、校书、分类、编目、上架,给图书写序与跋,这都是辛苦的劳动。

提到藏书家就必须提到他们的藏书楼。

提到古代的藏书楼,尤其是私人藏书楼,我很钦佩之极,爱书至此,竟然愿意建造一座楼收藏图书,现代人有好几个书架摆放书籍在一般人眼里已是爱书之人,这些古人在现代怕早被别人认为是痴爱读书的狂人了。

作为一个扬州人,尤其在今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纪念年的日子里,我对我的家乡文明特别自豪。

扬州盐商曾富甲天下,而那些盐商为自己建造的园林里,藏书楼是必有之景,而当时的文人多聚集于此。

明清时期的郑氏、马氏等建造的藏书阁现在虽无原貌,但从古籍中字里行间可以窥视出当年的风貌。

除了盐商所建造的藏书楼,印入我脑海的便是“七阁”。

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七阁中文汇阁的旧址便是在我的家乡。

只可惜,文汇阁在咸丰年间阁书同毁,不然我一定会去一睹它的风貌。

当年的七阁之书存毁各半,如今怕是只有天一阁最让人印象
深刻了。

以后若有机会去宁波,我一定不会将天一阁忘了,定会赏赏风景、品品文化。

皇宫上书房里藏书众多,清朝皇子们在里面读书,所以在以前的认知里,我认为古代藏书只有皇家藏书。

私人就算有藏书的,毕竟精力有限不足以形成规模。

阅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实在是浅陋。

皇帝利用政权的力量聚集图书并任命专门的官员负责图书,这是国家藏书;民捐官赠、向社会募集图书,以保证教育与讲学,这是书院藏书;百家争鸣,各有千秋,各宗教为使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而藏书,这是宗教藏书;古代士子为保祖孙后代延续荣耀而藏书,或在文坛独领风骚的文士为多读书而藏书的,这是士子藏书;古代爱读书的官吏数不胜数,他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收藏图书,这是官吏藏书;最后,如盐商等商人,或心爱读书、或想让自己的后代脱掉商人的帽子当上官吏而藏书的,这是商人藏书。

而前三种属于国家藏
书与团体藏书,后两种则是私家藏书。

我觉得,老师之所以花那么多精力写这本书上这门课,
是有深刻含义的。

当代社会的人们,脚步匆忙,很多人都太急功近利,在物质生活膨胀的同时,精神生活却稀缺的可怜。

我们是否能够放缓前进的脚步,多留心身边的事、多看看内容丰富的书,去领略古人当时的胸襟呢?我们或许无法有古人的心境,毕竟时代在发展,但是我们拿起放下的书本或许只是小小的一个动作,但内涵风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