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创新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思维的影响,部份历史教师和很多学生,都只简单地把历史这一学科从方法上视为记忆的学科,从内容上视为"死"的知识的学科。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命题,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难题。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
新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各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仅仅注重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历史教学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古人言"史才"、"史学"、"史识",缺了哪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有缺陷的。
能力源于知识,试问,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空都茫然无知,你能说他有历史思维能力吗?当然,知识又有待于转化为能力,单纯地提"知识就是力量",也有片面性。
知识不经过加工、联系、拓展和重组,不用思维的经线贯穿,就只能是静止的、零碎的,即使把一部廿四史装进肚里,又有何用?学史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古观今,经世致用。
我们今天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外交关系中的盘根错节,风云变幻,深长思之,仍可以从中外古今历史现象中找得某种历史的渊源、联系和共通之处。
水有源,树有根,在历史教学创新中,必须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只传授知识,不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二、大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为学生的发展而设置的,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学生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而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手段,就是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疑"中学习,在"疑"中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地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让学生有"疑",然后质"疑"。
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1、创设民主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首先,教师要打破权威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国是个具有悠久的儒家传统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对我国的教育,对年轻一代价值观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在认识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影响;在道德上,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的服从权威。
这样,学生长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因此,很难有主动性、独立性,更不用说创新能力了。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营造平等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试为自己朋友的那种老师。
教学中,把自己视为学生集体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以满腔热情保护学生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提出问题。
改变"老师说了算,教材不能变"的观念,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和老师的讲课提出不同的看法。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我们可以运用历史学相关知识与生活印象的差异来引导学生质疑。
历史是连贯的,在学习历史时,我们不能割舍从前。
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节时,同学们面对中国的落后,就会联系到曾经强大的中国,自然就会去想这时的中国为什么落后了。
这样,通过知识与生活印象的差异的冲突,诱导学生质疑。
我们还可以对某部分内容相似、相关或相反的知识上进行比较来引导学生质疑。
通过类比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通过对比能发现事物之间的不同点;通过横向比较可以找到事物彼此的异同;通过纵向比较可以找到事物的前后变化。
如在学习世界历史时,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是发生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为什么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却不能成功?"学生们颇感兴趣,积极思索,通过合作学习,运用所学史实去诠释问题。
这样通过比较,在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大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
实际上,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常见更多的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
运用电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根粉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
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满堂灌"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挤压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只能是一种被动式、保守式教学,与创新毫不相干。
不过,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好文章,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该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从不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可否试它一试?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的,可否注入一些新鲜空气,启疑、激疑、释疑,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辩性、挑战性、生动性呢?四、根据教材内容,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材"(教材)而异,因人(受教育者的知识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而异。
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
在这方面,不少同行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创造。
有的把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阐述观点,说明道理,甚至围绕一些史学界尚有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为甲方、乙方,正方、反方,开展"火药味"很浓的辩论。
如哥伦布远航、殖民主义后果、洋务运动、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二战"性质、都可以成为辩题。
不必担心学生越辩越糊涂。
真理愈辩愈明,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进行的课堂争鸣只会带来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地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五、充分发掘课外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
如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史学材料的大量涌现、信息量剧增的矛盾,传授系统知识和教学的集体形式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
所以历史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里,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
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考古遗址、图片展览等;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借阅相关历史资料;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地方举行的历史知识竞赛、重大历史题材影视片评论、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演讲以及历史小论文比赛活动等等。
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
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合点。
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博观才能约取,厚积而后薄发,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
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
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能力就愈强。
六、注重实效,克服创新中的形式主义。
通过我们历史教师创新性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但是,这种创新,不应该是勉强为之、形式主义的,而应该是贯穿教师创新意识与求实作风,精心筹划、设计与操作,确有成效的。
有些试图创新者脱离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违背了创新的真谛,造成了历史教学中的某些无序状况,表面看来花花哨哨、热热闹闹,实则让受教育者无所收获或少有收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这是我们必须克服的。
其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插科打诨。
课堂上开个玩笑,讲些希特勒与爱娃的风流轶事、《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变形之类,博得学生一惊一笑,以为这就是创新。
二是滥加褒贬,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放弃思想教育的原则性、历史教学的严谨性,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个人之好恶、道听途说之材料,任意评说,引起学生认识混乱,以为这就是创新。
三是放任自流。
课堂教学胸无成竹,缺乏驾驭课堂之能力,扔下几个问题,不加引导与指点,让学生争争吵吵,无是非、无结果而散,留下认知上的空洞或缺陷,以为这就是创新。
四是活动取代,有的以参观、讨论取代教学,缺乏与课文的有机结合,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上,没有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还以为这就是创新……凡此等等。
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盖出于对创新教育的实质理解有误。
创新教育,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